yoyo.fang」的全部文章

強人工智能時代將悄然來臨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20170703-1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人工智能的三個階段: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指的是在某些領域具備人的能力,比如聲音識別、圖像識別;強人工智能是說任何領域通用的都可以具備人的能力。

超人工智能,這就是很多人擔心的有一天機器比人更聰明了,會不會機器統治人。

目前我們處於弱人工智能。如果說互聯網是前菜的話,那麼從人工智能被廣泛關注起,已正式進入了上主菜的環節。為什麼這樣說呢?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和人已經可以溝通了,但是人和物是無法進行交流的。互聯網提高了人和人溝通的效率,它並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那麼人工智能能夠做到什麼?能夠做到人和物之間進行交流,它的改變是更加根本性的,它的影響力更大。

人工智能未來會發展出來各種各樣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能力,但是人仍然可以控制人工智能,使它的正面影響發揮到最大,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這些負面影響很有可能是現在看到的一些職業不存在了,比如司機、翻譯、金融分析師,但是也會帶來需要人創意的工作機會。

從弱人工智能時代邁入強人工智能時代還需要時間。但絕對是一種趨勢,可以說今天都還沒有人能搞清楚人腦是怎麼工作的。有人說人工智能是仿生學。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學,人工智能過去五六年應該是發展最快的,但是這五六年的新技術是沒有一項是圍繞人腦在做的。完全都是根據電腦的特點在做,只是具備人的某些特點和功能。所以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們要有互聯網思維,那麼在邁入強人工智能時代的途中,我們又應該具備怎樣的人工智能思維呢?李彥宏提出的4大觀點,我非常認可!

1.從移動的角度去想人工智能

過去我們做產品都講think mobile,首先要從移動的角度來考慮。其實最早提這個的是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Facebook其實也是成立於PC互聯網時代,但是他們成立不久就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大潮,他們的創始人又非常年輕,很快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PC互聯網是不一樣的。他就跟下面的人講你們要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來做產品,他講了之後,再去看他的工程師,一講產品拿出來還是PC的截屏圖,他後來說你們回去,我不開這個會了,以後再來跟我講產品你要拿手機的截屏圖來跟我講,這樣就逼著員工思維方式從PC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

2.軟硬結合是AI時代的重要特點

包括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我們是基本上只關注軟的東西,今天看到的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騰訊也好,百度也好,阿裡也好,我們很少有硬體產品,都是在軟體層面做改進。但是到AI時代,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是越來越緊密,你僅做軟體恐怕不行。

為什麼說現在智能音箱在美國很火,Amazon Echo賣了上千萬,這就是充分利用了軟硬體結合的優勢,有些在手機上不方便實現的功能,在音箱上可以實現。因為手機有電池壽命,電池能夠支撐多長時間?不能讓它永遠都在聽你說話,所以手機你要解鎖、打開app,你要摁住才能說話,音箱不用,你只用動動嘴,用一個喚醒詞,因為它永遠插著電,always up。你的手機你要離它很近,通常來說半米以內,這個對於手機用戶來說不是什麼問題,但你在家庭場景當中就不行,我們需要5米以內都要聽明白,這就不僅需要軟體改變,硬體也要隨著改變。所以軟硬結合也是AI的重要特點。

3.演算法才能真正推動社會效率提升社會進步

人工智能革命可以類比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有標誌性的事件是蒸汽機的發明,不是煤的開採。而蒸汽機之所以可以出現,還真的跟煤非常有關係。最早的蒸汽機就是在英國的煤礦,它為了挖煤把滲出來的水給沖上去,最早的蒸汽機非常低效,所以很耗能源,也只有在煤礦邊上煤便宜可以用。這就跟今天資料很多、資料很豐富,也可以做成這個事一樣。但是我們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回想起來我們只記得瓦特,他不是發名明瞭蒸汽機的人,他是改良了蒸汽機的人,是他使得蒸汽機變得有效率,這樣才能推廣開來。所以演算法對於社會的進步,推動作用是更大的,比資料要大。

人工智能和蒸汽機還有一個類似之處,就是第一台蒸汽機發明,到瓦特發明蒸汽機,隔了多長時間呢?90年的時間,其實是很漫長的過程。人工智能也類似,今天社會節奏已經變得快很多了,從人工智能提出來到真正進入實用階段變得有影響力,用了60年時間。

4.極早用AI思維做互聯網產品,能夠降緯維攻擊

互聯網這麼多年最大的改變實際上是改變了PC,改變了用戶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認為人工智能能改變很多to B的東西。一個很簡單的方向就是萬物都需要被喚醒。我們過去是人和人之間進行交流,我一開始說人工智能會使得人和物之間能夠進行交流。今天人和電腦交流,大家已經比較習慣了。那能不能讓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像電腦一樣具備一定的智能,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有非常多的人才,還有充足的資金,這三者都會不斷的推進人工智能技術領域,也會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行業不斷滲透,不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雖然過去20年大家經歷了互聯網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未來20年,人工智能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的變化,會遠大於過去20年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創新有度?什麼時候還是少創新為好?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倫敦城市大學教授保羅·阿韋爾薩(Paolo Aversa)與同事一起,記錄了30年來300多輛一級方程式賽車(F1)上的創新與比賽成績之間的對照。他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創新越多,表現反而越差。他們的結論是:有時候,少創新為好。

20170627-1

如果是你是企業高管,聽到這樣的結論也許已經驚訝的跳了起來。但是通過分析結果表明,創新並非總能帶來更好的結果。我們用函數曲線表示兩者間的關係,得到了一個倒U形曲線,說明創新的增長在最初有助於提高表現,但過了某個點之後就會產生反作用。舉個例子:

2009年F1官方宣佈,參賽隊伍可以駕駛混合動力賽車參賽。這很令人激動,但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此前沒有人用混動賽車參加過F1比賽。多數車隊都開始潛心研究混合動力技術,改造賽車。這是非常巨大的創新投資。

有一個車隊沒有跟風:F1業界傳奇羅斯·布朗(Ross Brawn)的車隊。在他買下車隊之前,車隊一直成績欠佳,資金預算有限。布朗的團隊沒有投資新技術,而是設計了堅固的基本款賽車,由前年排名第18的車手詹森·巴頓(Jenson Button)駕駛。在比賽中,這個組合甩開了所有努力創新的混動賽車,贏得了冠軍。

而這個反作用很大程度上跟參與創新時的環境有關。如果你的產品像F1賽車這樣複雜,並且處在動盪的市場中,你會本能地想要創新,想要為了跑在一切變化前面而投資。但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動態環境裡,創新失敗的幾率非常高。

但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處在動盪的環境中?動盪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其一,變化的強度。與其他時期相比,行業發生了多大的變化?

其二,變化的頻率。變化多久出現一次?

其三,可預測性。你能看到變化發生嗎?三者之中,可預測性最為重要。只要是可以預見的變化,你幾乎都可以應付。但如果可預測性很低,而且變化頻率高,或者變化強度很大,你就須縮小創新規模,等待形勢穩定。

假如三個因素都對你不利,那你當然更應該少進行創新。

也許你會說F1賽車好像太特殊了。這個研究發現真的能夠應用到其他行業中嗎?當然F1車隊只有一個產品,就是賽車,但多數公司有一系列的產品。他們會面向的不同市場,正因如此,我們又不能單純的保守操作,做到“從不會讓公司停止創新。需要在穩定的市場努力尋求創新,在另一個動盪的市場就要專注提升效率。”這才是我們提到的穩中求勝!

設想任意一種複雜產品,例如手機或藥品,我們看到,一旦市場受到新規發佈、政策變化等外部力量衝擊,急於創新的公司都容易輸掉競爭。突如其來的變化造成了不穩定性,似乎亟待創新,但這個時候更好的做法可能是按兵不動,專注於執行和提升效率。

而你的企業正處於什麼狀態呢?很多企業一昧的強調創新,而真正做到創新的企業,他們往往從分析行業局勢開始。這也是創新解碼的第一步:定義,不對專案進行風險評估的盲目創新,往往不被看好!

創新不是成功的捷徑,而是教你如何正確下笨功夫!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滴滴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然了然於心——看似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業光鮮榜樣。

從一開始,滴滴一直在講的故事,是共用經濟,要做國內的Uber。依靠這樣的故事,滴滴在資本狂熱追逐之下,相繼合併快的、優步中國等競爭對手後,成為事實上的網約車巨無霸。憑藉3億註冊用戶,1500萬註冊司機,日均2800萬單等資料優勢,支撐起如今500億美元的估值。可是,當滴滴的估值成功地登頂世界之巔,然而現在任何一個用滴滴平臺的人都不會覺得比以前的好用:因為完成壟斷之後的滴滴向司機端收取20%的平臺費,提高乘客價格、動態定價、收取調度費等,司機少了,價格又提高了,體驗差了,誰還用滴滴?曾經光鮮的創業故事迅速褪色:滴滴的活躍度直線下降。

20170620-1

還有很多類似滴滴的企業已成為被資本綁架的“角鬥士”,它所要考慮,所要做的,不是盈利,不是為用戶提供價值,而是殘忍殺戮競技場上其他所有同類,以換取迷幻的歡呼與泡沫一樣的估值。但角鬥士終究是角鬥士,他們只是看臺上羅馬貴族下注的籌碼而已,絕大多數最終的命運都是死亡,哪怕你是最強的那一個。

正因為瘋狂而邪惡的風投存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變得好像越來越有意思。從表面上看,我們非常需要彎道超越,避開一切笨拙的方法。於是很多人開始像秦始皇求靈丹妙藥一樣,總想獲得一切成功的捷徑。然而,這正是我舉滴滴例子想說的,聰明人要成功,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太多,但只有肯踏踏實實下功夫的人,才是走到最後的人。

而創新同樣如此,創新不是成功的捷徑,而是教你如何正確下笨功夫!

三年前,中國最流行的一句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意思是:只要選對了方向、抓住了時機,再笨的人都能被托起來。這就是“飛豬理論”。但是“飛豬理論”成立有兩個前提:

1、中國經濟一定要處於上行時期。

2、你選擇的行業一定還處於紅利期。

然而現在你會發現,中國越來越缺少這2個條件。而實際上,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徑而不是腳踏實地,整個國民會都陷入到一種找風口、耍小聰明的投機主義,那是很危險的。

有人埋怨,中國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宏觀經濟上漲大勢和各行各業的紅利期都已經不在,而我認為中國最好的時代就在眼下!因為湊熱鬧的人都離開了,只剩下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在堅守。只有這些堅守的人,才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只有他們才能將這個行業引向光明。

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時期,企業最重要的任務不再是發現市場和機會,而是必須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圍繞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商業模式,腳踏實地,高瞻遠矚,在市場上取得獨特地位。

所以我們給客戶談創新時,首先就是引導客戶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適合做什麼?

長處是什麼?

理想是什麼?

可以為這個社會創造什麼價值?

我們的核心問題在哪裡?

對於今後企業的戰略來說,目標不是做到多大,而是做精。以前的企業是越做越寬,今後企業一定是越做越深,要做就把一個行業做徹底、做極致、做到具備不可替代性。此時不僅牢牢抓住消費者和客戶,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定價能力。

在介紹創新方法時,我們通常是介紹一整套方法論,在每個階段配合可使用的創新工具。一步一腳印的下笨功夫做創新,看似慢,其實更快。而且可以超越天馬行空和投機,創造出非凡的價值!

聰明的人都在默默下笨功夫,愚蠢的人還在偷偷找捷徑,企業同樣如此!其心態太重要、堅持太重要。可是,低調、謙卑,往往是和普通人掛鉤的,笨辦法並不是說是笨人用的方法,而是普通人的方法,這些方法太不起眼,不容易讓人誇獎。可是,卻真的是務實快速的方法。這從穩健成長的企業如華為和滴滴等企業身上就可明辨出來。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聰明的人,都在偷偷的下著“笨功夫”。

 

不同思路的創新帶您進入全新模式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創新不一定是從0到1,有人提出了從0到0.1,但是我覺得即使是0.1到0.2,它同樣也能帶給人們不一樣的體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並沒有很多黑技術的創新,但是他們同樣成為當下熱銷單品的案例。

案例一:把一些過時或是常見的產品重新整合
也許你還記得拍立得,剛推出市場的時候,的確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雖然拍立得本身造型可愛,但是由於體積大,膠片貴等原因,很快大家的新鮮度就過去了。

但是產品本身依舊是獲得市場認可的,很多聚會它必不可少,畢竟它成像很快,能快速留下對美好瞬間的記錄。

創新往往就潛伏在這些有價值但是又因為種種缺點而被市場淘汰的產品中間。如果拍立得做成這樣呢?像一個簡單小型的充電器,使用方法也很簡單,不需要WiFi,不需要藍牙,直接插進iPhone手機就行了。

然後打開App,哢擦一下,美美的照片就顯現在眼前啦!配套的App還可以對照片進行各種美圖,文字或濾鏡,隨你DIY。當然,你也可以直接選擇相簿中的照片進行列印。最方便的是—它通過熱敏感技術自動成像,不需要任何墨水或墨水匣!而且還可以讓照片動起來!只需在App裡選擇Video模式,就可以在列印照片的同時錄製一小段視頻。之後用攝像頭對準拍攝的照片,視頻就這麼神奇地出現了!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珍貴的回憶。遺憾的是,可能目前只支持蘋果,安卓可能得再等一陣子~

我們來看看它為什麼可以再次引爆熱點。其實它就是我們說的0.1到0.2這樣一個過程。它首先整合幾項不同的產品,其次它規避了一些過去的缺點, 創新就是這樣簡單,有效!

案例2:把一個產品做專做好!
我們常常看到市面上有類似的很多產品,就如前幾期我們談到的卷尺、談到的扳手以及白熾燈泡。這些產品給我一個非常固定的思維,它們好像就應該是那樣的,很難在它們身上再發現什麼創新的點。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它們的可更新換代的空間同樣巨大。
下面這個也是同樣的一個關於削皮刀的案例,同樣沒有黑科技,但是足以競爭掉市面很多的同類產品。

圓圓的外形美觀又靈巧,集標準型、鋸齒形和具有切絲功能的三種不銹鋼刀頭於一身,適用於各種蔬果一個能頂多個來用,而在想更換刀片時,只需輕輕旋轉隱藏式旋鈕即可更換完畢。

(1)標準型刀頭一般用來削土豆皮、蘿蔔皮等,圓形的外殼,握著削皮,順暢、省力。
(2)鋸齒型刀頭可用於削如番茄、獼猴桃等,外皮較軟的瓜果蔬菜,使用時只需從番茄的根蒂部開始削,一削到底完整如初。
(3)如果想將蔬菜切絲,換成具有切絲功能的刀頭,就算是沒有任何刀工,也可將切絲這種技術活輕鬆搞定。
(4)除此之外,在外殼上還有個小孔的設計,不僅可以用來方便掛起,最厲害的是它還能用來挖土豆上的小坑。而在使用後,清洗起來也是非常的方便,只需輕輕擰開外殼用水沖一沖,裡裡外外乾乾淨淨就是這麼簡單。

即使沒有黑科技,你同樣可以創新,而且應用一些創新方法,可以帶你發揮很多創意和源源不斷的創新靈感。

從現代的半自助美容找行業的升級變型通性!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只是輔助手段,真正要解決的是行業本身存在的效率問題。」

中國的線下美容是一個千億元級別的市場,這個市場中尚未出現大的連鎖品牌,因為美容行業具有傳統服務業的一些共同特點:使用者高度分散、服務非標、缺乏行業規範。
在前幾年我們看到不少利用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進行的改造。從本質上講,互聯網只是輔助手段,真正要解決的是行業本身存在的效率問題。
我們能看到現代的一個新型的模式如: O2O+快捷美容來改變傳統美容的弊端。

具體來看,美容業務有以下幾個區別于傳統美容行業的特點:
服務時間短:最短的項目只要 18 分鐘,整套服務下來也不超過 60 分鐘,而傳統美容服務時間在 90-180 分鐘。之所以能縮短時間,是因為減掉了不必要的護理程式,且借助各種自助儀器以提高效率。

定價模式簡單:簡化繁雜的明細定價,簡單的將價位分為3類,基礎護理、高級護理以及緊急修復護理。

無現金:用戶完全採用線上預約,預約時已經對服務有所瞭解,同樣增加了服務效率。

店內設施變化:比如不設前臺、沖淋區:通過 20 張棉片和純淨水進行面部清潔。這樣設計一方面讓服務標準化,一方面也提高了空間利用率,還能讓選址更靈活(不受下水系統限制)。

服務人員少:約是傳統美容院的一半。由於採用自助儀器,一個美容顧問可以同時服務兩個客人。而且服務人員全程無推銷,客人辦卡之後也能無條件退卡,這都是為了減少用戶的壓力。為了達到上述高性價比、高效的服務,背後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員培訓體系。在服務行業,好的人員培訓機制是服務標準化、有持續性的根本。服務行業的一個痛點是一線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如果流程合理,培訓到位,不僅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而且能讓新模式下的美容機構從頭培養自己的人才。

美容產品品質把控:
新型模式下,更應該注意的產品品質,這樣才能推動和真正讓消費者能放心選擇新的模式,新模式下的美容至少能提高複購率60%,這是堅守傳統美容的企業很難達到的。

其實這些改善不單單是美容行業的改善,很多服務業和製造業都同樣在發生著這些轉變,只有新模式才更能適應新趨勢。比如KFC的自助選餐模式,製造業的自助提貨系統,智慧化工廠等。我們正逐步看到O2O+快捷XX帶給我們的轉變。

 

手機殼兼咖啡機 嗶一下八秒泡好

通勤、等車想來杯咖啡?

20170613161034

你沒看錯!熱騰騰的咖啡,正從手機傾斜的一角涓涓流出。萬能的手機又多了一項新功能:泡咖啡。

在濃縮咖啡的故鄉義大利,新創公司Smart K推出手機保護套「摩卡殼」(mokase),殼內安裝了加熱系統,將手機變身成一套超薄的膠囊咖啡機。先從手機側面插入卡片式的「膠囊」,再打開手機的專屬App,嗶!只要八秒,一杯二十五毫升、攝氏六十度左右的義式濃縮咖啡即時上桌,一杯入口就打敗睡眼惺忪。

不管是通勤路上、等著接孩子回家的空檔,如何為平凡生活的每一刻,帶來額外的驚喜與享受?Smart K的兩位創辦人希望不需要多攜帶一項設備,就能多實現一個功能,最後得出的答案,就是帶著咖啡走的摩卡殼。

摩卡殼內建鋰電池,以USB充電,目前支援iPhone、三星、華為等手機部分機種,五折價近二十五歐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五十元)。名為mokaromi的膠囊包含經典、烘焙、阿拉伯三種風味,十五片裝從新台幣三百元起跳,預計今年九月底開始出貨。

延伸閱讀

1.隨身暢飲:

Smart K配合手機泡咖啡,還推出摺疊式的隨身杯,平時收納成鑰匙圈帶著走。

2.一體成型:

摩卡殼的厚度不到1公分,外觀和手機貼合一體成型,並內建鋰電池自備電力。

3.防撞保護:

不只煮咖啡,摩卡殼也善盡手機保護套功能,加上簡約的時尚造型,充分發揮「一殼多用」。

參考資料:商業週刊

從一台值1.2億美元的榨汁機看創新亂象!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技術創新現已成為企業創新活動的核心內容,它為組織的實施和過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越來越多的公司認識到其重要性。世界上大的跨國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都高達數十億美元,主要用於支持自己的強大研發機構和團隊的創新實踐,使企業保持旺盛的創新活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成為贏家。近些年來,台積電、華碩、華為、海爾、聯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發投入。當然中小企業也同樣通過技術創新,在市場競爭中獲取高效益回報。尤其是分佈在世界各地高新技術開發區中的大量中小企業,都是以自身的技術創新成就來創業發展,成為今天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最重要部分。

我們寄希望于一些黑技術來顛覆一個領域,改變一個產品。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一個部分,我們都期望能融入技術,給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帶來一絲新鮮的感覺。看上去這樣非常好,所以我們慶倖創新漸漸邁入了我們的日常思維中。但是,也有很多的創新產品讓我們哭笑不得。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看似創新成功,卻又不成功的案例,因為最近似乎看到比較多這樣的創新亂象。

這是一台號稱一輩子都不用清洗的榨汁機!

 

外觀看起來也是科技感十足,連網站LOGO也是高大上。這樣一台超美的機器,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Juicero的創始人,他叫道格·埃文斯,他表示「There are 400 custom parts in here. There’s a scanner; there’s a microprocessor; there’s a wireless chip, wireless antenna.」

機器超過400個定制零件,包含掃描器、微處理器、無線晶片、無線天線。

他在素食界名氣挺大,曾經創辦過一家專門做果汁的公司,深受許多好萊塢明星的喜歡。甚至還請來了可口可樂的前總裁傑夫·鄧恩在Juicero擔任CEO。

靠著這個概念以及創始人的名氣,這家公司成功吸引了一批投資方。包括矽谷頂尖風投KPCB,還有穀歌母公司Alphabet,甚至連NBA球星科比都是它的投資人!最後,這家公司獲得了1.2億美元的融資!

產品一上市售價699美元, 和外面那些妖豔榨汁機不一樣,你不用放水果進去。只需把這個疏果包放進機器裡,就能擠出果汁了,機器完全免清洗啊。

而且這台機器的擠壓力高達4噸,足以抬起兩輛特斯拉汽車!

有幾十種不同口味的疏果包可以選擇,每包5-8美元。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是吧?但是,很快,故事到這裡發生了一個神轉折。

國外一家媒體對這款榨汁機榨做了評測,發現這蔬果包——用!手!就!能!擠!出!來!速度甚至比榨汁機還快,說好的4噸擠壓力呢!

最關鍵是,最後出來的效果好像也差不多,而且他們發現,這個蔬果包裡所謂的材料,其實就是早已經切碎的蔬果汁!只要用手一擠,立馬出汁了。也就是說,你花了699美元,就為了把果汁從蔬果包裡擠出來?這估計換誰也沒辦法接受。

融資到這麼多錢的一台榨汁機,它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從產品和市場的角度來看,也許它並沒有完全騙人,它或許真的有這樣的擠壓力,確實想保障產品的品質,而且確實市場有這樣的需求。然而從創新的角度看這個商品,它卻是徹底失敗了。我們常說,創新也許並不一定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它往往可以通過加一加,減一減,跨界等方式將已有的東西重新組合。

就拿這個產品來說,首先它強調的擠壓力這麼高以及這麼多零配件是否真正需要?正因為這樣的畫蛇添足才讓大眾對用手也能擠壓出來果汁,甚至比機器還快的最後結果無法接受。

目前這款商品已從售價699美元跌到售價399美元,看到這個案例,你會發現目前有很多商品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市場上的55度杯。

希望能從這些例子上,去真正理解什麼才是真正成功的技術創新,怎樣才能讓產品走的更遠!

「一帶一路」聚焦互聯互通,共築創新資源協同發展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這已經不是我們要不要參與這項大計畫的問題,而是我們必須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經濟,群策群力是必要的手段。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用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我覺得通過政策的指引,我們可以關注兩個方面:

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過去一直是海外投資的接收方,外國投資很長時間是中國發展模式中的重要部分。而現在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的重要投資者,在起步階段,中國主要向周邊國家進行投資,我們知道,所有國家都能從其鄰國的繁榮中受益,所以為推動亞洲各國互聯互通,中國過去幾年開始利用強大的資金實力給予了直接支持,2014年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宣佈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專案提供投融資支持。以及之後成立的亞投行都能看到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強有力支援。

另一方面,如何開放共用,合作雙贏?

雖然「一帶一路」焦距在國際間合作上,但是中國各地舉行的相關「一帶一路」峰會中,可以看到,與長江經濟帶相關城市共謀促進國際化開放創新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決心。這些峰會大多聚焦在智慧裝備製造及機器人產業,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對如何實施了創新戰略,日益增強其創新發展能力等內容進行了主旨演講和前瞻性理論研討。大家將理論探討與實際執行狀況交互驗證,就能不斷修正錯誤,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推薦觀看視頻「一帶一路」

目錄
第一集:共同命運
第二集:互通之路
第三集:光明紐帶
第四集:財富通途
第五集:金融互聯
第六集:築夢絲路

搭上共用之名,下一站市場商機又在哪裡?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中國繼共用專車、共用單車成功吸引數以億美元計的資本湧入後豐厚回報後,共用充電寶、共用澡堂、共用籃球又紛紛以共用之名開始登堂入室。

據騰訊新聞報導,今年5月4日晚間,聚美優品宣佈將以3億元人民幣(現金)收購共用充電寶企業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其CEO陳歐則強調「這是其親自抓的一個項目,並表示,聚美優品對該項目的投資無上限,未來3個月內,將繼續注入幾十億的資金」。

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共用充電寶或是另外的共用產品是否能成為下一個共用專車、單車呢?

首先,要確認的是,是否有需求市場?例如共用充電寶,坦率來講,這一需求確實存在。如我們所見,電量和Wifi,支撐起了我們在智慧手機中暢遊,感受無限樂趣的底層基礎,而當下電池續航能力已成為智慧手機最大的瓶頸所在。乃至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再次被刷新,戲稱是「再窮也要有Wifi、再苦也要有電量。」

而從相關調查報告來看,消費者對於電量焦慮是真實存在的,韓國LG公司更是推出了「低電焦慮症」這一新名詞。

當然通過種種的資料顯示,它成功的引起了投資熱。據新京報在四月份的一篇文章報導:據公開資料統計,從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時間,5筆融資,超20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逼近3億元。而有趣的現象是,這批VC機構與此前的共用單車、專車的資本方有著很大的重合性,他們的競相湧入,使得共用充電寶很可能在未來又將是一場以資本培育用戶習慣的遊戲。

其實我想表述的是,也許共用是未來市場非常熱門的一個切入點,但是盲目的投入,未必是一件好事,拿共用充電寶舉例,也許你能發掘“共用”一詞下,真正的一些可挖掘的市場需求。

1.請問:消費者使用頻率會有多高?

比如共用充電寶,電量需求誠然存在,但是消費者對於這個需求的頻次究竟有多高?這個很大的一個疑問,從個人而言,我不認為這個是一個高頻需求,大多我們在出行前,更多的時候是保持電量充足的狀態下出行。

據資料顯示,(以中國市場為例),在外充電的比例在7%左右,而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在沒有共用充電前,他們已經得到了市場解決,這個項目出來後,能夠搶來多少用戶?這是個大疑問!另外,如果還存在押金形式,以小時計費,並不比消費者自己購買一個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的充電寶划算。

2.快速的技術變革,會不會是現有共用市場的一個死穴?

共用充電寶瞄準的是智能手機電池續航能力不佳的現實。但是手機的原裝電池快速的發展,很多新電池的技術研究也在不斷醞釀之中,比如超級電容器電池,以及諸如蘋果正在研究用WIFI為智慧手機充電的技術,如果它們快速上線,我想共用充電寶將不會再有市場,很快被淘汰。

3.安全問題是考驗

當下而言,諸多免費的充電設施,看似免費實則內藏貓膩,以免費之名盜取使用者資訊或者進行病毒植入、程式安裝等等。而且面對諸多型號的手機,充電過程的安全性也有待考慮。

4.考慮共用領域的機會所在?

機會當然也伴隨著問題存在,比如共用充電寶,完全實用與機場,汽車站等客流密集的地方。甚至是汽車,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上。這是無可取代的重要。

現下,似乎和共用一詞搭上關係,就能走上資本騰飛的快車道,但是並不一定能長存。企業應當思索究竟怎樣實現真正的「共用」才能長久的提升消費者體驗,或許這樣才是真正的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或服務創新,而不是盲目的狂熱!

智慧工廠組織設計和變革管理路徑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前陣子在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後專案研究班專題演講「智慧物聯網創新應用發展探討」,其中談到智慧物聯網很重要的應用場域就是智慧工廠。

20170424

【工業時代延續下來的管理哲學—企業內部通過樹狀架構實現職能分工,通過KPI實現執行,用流程實現控制,天然就和「網狀連接」相對立。】

在智慧工廠中,員工的角色將發生巨大轉變。即時化控制的增加將轉變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基於互聯和即時互動技術平臺的實施,社會化組織形式也將在智慧工廠中得到實施。員工有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接觸到更為廣泛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個人素質。為了做到這些,企業要部署參與工作設計和終身學習的措施並推出模型參考專案。

 

最近看的《工業4.0實踐精要》裡提到,人才是啟動工業4.0的鑰匙。在工業4.0時代,規劃和監控成為人工作的主要內容,金字塔和矩陣式都將被靈活的流程式、網路化組織所取代。

順應時代的組織構架可以內部培養大量的熟悉工業4.0的人才。

 

以前,在傳統的樹狀組織中,一個人最多只能接受十幾個人直接向他彙報。但今天,因為互聯網,組織裡人與人的交流方式變得暫態、高效而且扁平。企業的組織結構從樹狀結構轉變為網狀結構,組織從控制型管理轉變為賦能型管理,能夠真正為創新創造更多空間。在網狀結構下,公司內的不同團隊之間很快會形成共同認知,在工作上相互交融,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中心」自主驅動工作。大量的管理崗位將消失,而精通數學建模的規劃者和設計者的專家型崗位將會大增。

正因為員工的工作和競爭力模型在工業4.0時代將會產生巨變。因此,必須實施合適的培訓策略,建立以組織需要能夠促進學習、終生學習,建立以崗位為基礎的職業生涯規劃。為了做到這一點,應該促進範式型專案和「最佳實踐網路」,學習數位化技術。

組織智慧化變革存在巨大的風險,即使方向正確,如果沒有很好的策略,組織智慧化變革給組織帶來的震撼和不確定性很可能導致企業變革失敗。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變革案例可以供我們研究和參考。製造企業要完成數位驅動管理的智慧化轉型,面臨著人才、管理范式、文化、技術的巨大挑戰。

 

實際上,製造業轉型升級,背後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企業組織和機制的變革和升級。這是所有企業面對未來的最基礎保障,也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一切商業競爭,到最後都會變成組織的競爭。德國工業4.0實施戰略對這一部分也著重進行了探討和描述。總結一些製造業和服務業構建智慧企業的案例,可以得出如下實施路線圖。

 

第一步,明確實施戰略。企業智慧化轉型升級是系統的、複雜的工程,涉及如何配置人才、組織經營方式轉型、構建技術能力、企業的生態系統建設等一系列的因素。企業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工業4.0轉型,並制定合理的、切實可行的行動計畫,給予充足的資源保障。

 

第二步,抽調管理和技術精英,構建一個複合型的「特種部隊」對於傳統的經營體系逐步改良,很難實現工業4.0的成功轉型。因為企業面臨著人才的瓶頸、技術的困難,對現有業務的衝擊風險很高,很多因素不可控。成功的案例都是企業從構建一個工業4.0模式的樣板開始,就像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深圳等幾個特區開始一樣。根據轉型的需要,打造一個技術、業務符合要求的「特種部隊」是工業4.0轉型的關鍵要素。

 

第三步,從一個或幾個產品開始,構建從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規劃、製造到售後服務端到端的網路化、流程化的運營管理模式。智慧工廠的轉型從一個或幾個產品業務開始,從數位化、模組化、參數化的設計開始,通過CAM(電腦輔助製造)和MES(生產製造執行系統)打通設計和製造環節,再構建這一個或幾個產品過程的智慧化、模組化改造。這些條件具備之後再打通定制化業務平臺和智慧化、精准化售後服務,並探索雲計算和大資料在研發、製造和服務方面的應用。

 

這樣的安排,對組織衝擊最小。「特種部隊」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技術難題和業務創新上,而不用過多考慮傳統組織中複雜的人事安排,企業變革的成本最低。「特種部隊」的成功經驗,會成功促進組織內部變革的動力,同時消除既得利益者對變革的阻力。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特區」一定要得到政策和資源支持。

 

第四步,將更多的產品和人員分批調入「特戰業務群」。針對每個產品和業務,都需要用數位化建模的方法,改造傳統的業務運行方式。從傳統的業務模式到新的業務模式,需要對人員進行培訓。

 

第五步,構建數位化驅動的價值鏈,構建智慧生態圈。所有的業務都進入「特戰業務群」之後,企業則完成了數字驅動的智慧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