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失败产品背后的7宗罪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开发一款产品容易,但想要开发一款成功的产品却很难,很多产品在推出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

如何才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我们可以先从如何失败谈起。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复盘,来尽量的提高效率,哪怕是失败,也尽量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来验证失败。

成功的路径各不相同,失败的原因大体一致。希望命中本周推荐文章所提及的7项原因任意之一的朋友,再次思考,调整固有的思维,再次问问自己怎样才能开发出一款成功的产品?

001 幻想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

很多产品在立项之初,都会冠以各种各样类似的说辞来说服公司,甚至自己去相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风险,同时配以貌似准确无误的市场规模评估、竞争对手分析等定量分析结论,然后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大跃进活动,全部资源调动起来,发起一个一个攻坚战役,充满了人傻钱多的豪气和天降大任于斯的幻觉。结果往往都是「出师未捷,产品先死」,但是死的却不明不白,感叹自己运气太差,未能成为风口上的猪。

002 避实就虚,空谈战略

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那么我们需要立马开动,在并未获得成功之前,每个季度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讨论、修正产品发展方向,制定产品战略,就好像我们定好了战略,一步一步执行下去就会必然成功一样,整个团队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鸡汤满天飞的豪言壮语。为了满足战略需要,团队规模迅速扩大,大有一举歼灭竞争对手的雄心壮志,这种将一条路走到黑的勇气,也着实令人佩服。

003 闭门造车

战略已经确定,后面强调的就是团队执行力。产品、设计、工程紧密配合,封闭开发几个月,大家一起忙并快乐着,幻想着产品上市后,坐等分钱的喜悦。在强调用户体验的今天,自然也不能忽略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化交互、关注细节。

产品团队充分发挥自己处女座的特点,死扣每一个细节,产品逻辑环环相扣,功能从大到小,满足用户 360°全面需求,设计团队发挥自己的像素眼,将用户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高度,工程团队充分考虑了千万用户量级的技术需求,实现了高可用、高稳定的全新架构,并突破了一项项技术难点,甚至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大家都沉浸在一个充实和封闭的虚像中,在自己创造的小生态空间中,不断的自己给自己提需求,却离真正的用户越来越远。

004 经验主义

产品团队往往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常常总是根据过往经验,认为自己应该这样。所以为了尽快获得成功,我们需要参考甚至照搬过去的经验,参考自己、参考竞争对手,是很多产品团队打造产品的手段之一,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因此忽略甚至无视其他方面的影响就有点刚愎自用了。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在经验库中搜索解决方案,而不是先理性地判断事发原因。

005 幻想弯道超车

如果你是一个市场的追随者,肯定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弯道超车,成为市场的领头羊。此时,整个团队会变得异常浮躁,在产品基础功能并未打磨完善的时候,频频出偏门,试图乱拳打死老师傅,给猪插上飞翔的翅膀,并美其名曰创新。团队陷入疯狂的求新求异模式中,各种反人类的设计频出,产品也变得异常臃肿,而团队却乐此不疲,觉得弯道超车的机会近在眼前,投入大量的市场资源推广一个未经验证和测试的「点子」,全员陷入一股莫名的狂欢之中。

006 形式化复盘

在经历了前面的种种之后,产品往往会遇到市场的第一次负面回馈,而团队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进行一次所谓的复盘活动。总结一下过去,再次畅想一次未来,但是复盘的结果往往还是站在自身主观的视角来剖析问题,意识不到也许整个团队没有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甚至是没有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最终会议又在一次口号或者战役部署结束,接下来又回到过去的模式,回圈反复,直到彻底失败。

007 不重视数据

造成产品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或者是最致命的因素就是不重视数据。无数据意识、无数据人才、无数据工具,在这种「三无」状态下,团队很难衡量产品的当前状况是什么并作出及时调整,在缺乏数据佐证的条件下做决策,依靠个人主观的意识或局部的客户需求来定义整个市场或者产品才是失败的根源。

 

文章来源:Analysys易观「如何打造一款失败的产品?| 创业失败7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