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系统落地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让创新系统落地」这篇文章是前阵子「世界经理人杂志」编辑专访我及多位创新专家后所撰写的。文中提供一些很好的想法给想推动创新的企业参考,希望大家在创新的征途上少走冤枉路。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不创新,就灭亡。」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这句至理名言一直备受推崇,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商界发展,很多曾在行业内名噪一时的顶尖企业,最终却因企业家的更迭而逐渐走向黯然衰败,难免让人感到唏嘘。反观那些基业常青的企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却始终能够推陈出新,甚至走在行业的前端。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创新变革,在变化面前总是快速反应、先人一步。换言之,它们打造相应的管理系统和运作机制,确保创新源源不绝。

发现系统性创新的实质


「一个发展成熟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它们的创新实际上是投入一种机制来实现的。不管你今天换来这个领导,还是明天换来另外一个领导,这个企业都能够一直发展下去。」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徐沪初表示。这种创新机制,并非仅特指产品或管道等方面的创新,也不是一时的灵感迸发,它依靠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智慧,而是企业整体的运作机制。


「一般性创新和系统性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是由个人驱动还是机制驱动。」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阮芳直指核心,「如果企业家仅仅拥有好的商业想法,这是一般性创新,并不是系统性创新。系统性创新基于一定的机制和土壤,它能够孕育种子并让其发芽。企业若想基业常青,其重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不断挑战自己、革自己的命,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如果固守常规,可能只能玩转一个或几个经济周期,但却并不能持久经营下去。」


综上而言,企业若具备系统性创新的能力,便能够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自身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资讯时代,资讯的普及和共用程度十分高,企业的发展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如果能够系统性创新,那么企业的创新速度就会变得更快。」AIM俐钜创新研究院CEO兼首席创新长詹长霖说道。


然而,系统性创新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知名整合传播机构Hill & Knowlton曾对全球175家公司进行调研,其结果发现推进连续不断的创新对所有公司都是最困难的目标,很多公司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结构化的或系统化的方法,不能推进连续不断的创新。因此,清晰认知系统性创新的实质,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系统和运作机制,是现今大多数中国企业有待提高的地方。


支撑企业持续创新的管理系统和运作机制,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根据相关的权威研究结果,这样的管理系统和运作机制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的「全球创新调查」报告指出,当今时代,创新的速度的重要性正在迅速上升,这意味着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必须要加快,同时意味着将这些新产品交付给客户的速度也要加快。这份报告特别指出,为了加速创新,企业需要设计相应的 「系统、组织、流程和文化」。


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每年都进行「全球创新1000强」的调查研究,该公司梳理2005-2014年这十年的调研结果后发现,那些在创新上表现出色的公司,往往专注于业务能力、组织和流程等领域。


把握趋势自我革新


今年年初,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Ginni Rometty)曾在全球最大规模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说:「IBM不再只是一家硬体公司或软体公司,而已经转型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在行业变革的面前,IBM这个运转了105年的商业帝国,放弃了曾在20年前给其带来丰厚回报的业务。在过去的十年中,IBM一直在革自己的命,建立了覆蓋42个国家的云平台,逐渐实现了从PC硬体制造和服务走向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云服务的转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行业巨头IBM并没有沉湎于昔日辉煌,而是加快脚步,自我革新。


由于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像IBM这样的行业巨头,总能及时调整自己航行的方向,为持续创新指明了方向,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高管都躺在过往的功劳簿里,很难忘记过去的成功。其实,过去和现在的打法完全不一样,对企业家来说,要让自己的心态不断归零,接受现状的改变,去除自身的傲气,不被过去的成功的经验所误导。」詹长霖建议,企业若想打破固守现状的模式,就要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或文化,促进员工终生学习,从而助推企业与时俱进。「企业在进行创新的时候,还可以让客户参与进来,比如开放对消费者的视窗等。同时,企业还可以将上游和下游供应链都导入进来,让大家一起投入资金和人才技术,将之变为完整供应链系统的协同创新,这样更有助于企业接地气,把握市场的动态。」


除此以外,阮芳则认为,在企业组织架构上建立战略部门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也极为必要。作为一家享誉百年的企业,西门子对战略的制定高度重视。「据我所知,为了加强对行业变化的洞察和应变程度,西门子成立了战略部门。其战略部门上百多人,一部分人为‘骨灰级’行业专家,对行业趋势了若指掌;还有一部分是问题解决专家;最后一部分是对业务十分熟练的员工。」阮芳进一步阐述道,「IBM、西门子等这些商业巨头,通过建立适当的运作机制,从而使得自身对行业变化的感知和洞察变得异常敏锐,因此总能更好地把握变化的趋势,持续创新,走在时代的前端。」


敢于试错容许失败


「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说道。
作为一家具有系统性创新基因的企业,华为的手机份额从一开始的陷入困境到今天跃居全球前三的佳绩,离不开其允许人们「犯错」的企业文化。经过了若干次失败的尝试后,在惨痛经验中成长起来的华为终于研发出令消费者感到满意的产品。


「首先你要允许失败。」詹长霖说道。对企业来说,敢于试错,容许失败的态度,意味着企业要为创新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大部分企业之所以没有敢于试错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者本身的推行不够彻底,是领导者的个人毅力、耐心和决心不够。企业文化的建立要自上而下,在企业发生问题的时候,领导者要站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


企业员工害怕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企业中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宽容氛围,因而大多数的员工驻足不前,不愿意挑战和突破,从而导致企业停滞不前。「企业应该要有容错机制。」阮芳表示,所谓「容错」,便是容许失败、敢于试错,并且让组织能够在创新上更锐意进取,不会因为惧怕责罚而止步不前。「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文化,具有创始者的个性和特色。领导者通过在决策机制中,自我否定和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来保证享有不同的观点碰撞和更有新意的想法诞生。」


在这一点上,任正非就曾明确表示过「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他认为这些只顾保自己利益的人是变革的绊脚石。如果在其工作中,没有改进行为,甚至一次错误没有犯过的,就应该进行免职。由此可见,任正非对企业「试错」文化建立的重视和决心。


然而,应该如何鼓励「失败」?詹长霖建议,企业可以在内部成立「鲁蛇(Loser)俱乐部」等,让试错形成一种氛围。同时,在鼓励试错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员工分享失败经验,由此学习如何避免再次犯错,从而离成功更近一步。「通过讨论‘失败’的创意,或许会打开另一片未知的市场也说不定。」另外,除了允许失败,企业还可以奖励失败。比如,企业举办「年度最佳失败奖」评选活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过,虽然鼓励试错,但也应该有所节制。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在并不具备过多资源的情况下,如果试错过多反倒会让企业得不偿失。「要有‘条件的’的失败,中小企业口袋不够深,试错可以受伤但不能导致灭亡。企业可以成立创新委员会或者让相关高管去评估、衡量创新的成效。」詹长霖认为,「70、20、10」定律较为适合企业发展,即创新投资中,70%用于「持续的」创新,如反复运算产品的研发;20%则投入于较为「领先的」创新,比如下一代产品的设计;而剩下的10%则可以让员工大胆试错,甚至可以研究和当前产品业务全然无关的专案,以为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和布局做好准备。「通过这种运作方式,企业的创新可以持续发生,甚至很有可能会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而这会让你的企业受益无穷。」


创新的文化不止于容许犯错,如何从整体上打造创新文化?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公司建议企业采取五项措施:在企业的生态系统中鼓励各方合作;对内部创业者的创新努力进行评估和激励;强调速度和敏捷度;像创业风险投资家那样思考;在创新与卓越运营之间取得平衡。
在系统、组织和企业文化之外,企业要如何优化持续创新的流程?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在企业中应用精益流程是一种绝佳的做法。这包括减少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去除流程的浪费,加快创新的速度。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的「全球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在体现产品开发的精益度和效率的12个维度指标中,创新速度快的公司和创新能力强的公司,这两类公司的得分相当的接近。


有了「创新的系统」的落地,创新「系统地」落地不过是件很自然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