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新聞動態

2017年,你準備好利用信用資料賺錢了嗎?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很多企業覺得在互聯網時代,資料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卻覺得,首先應做好的是信用體系的建立,創新可以從這上面入手。為什麼呢?想想如果您千方百計獲得的資料是不真實的,那麼基於此的所以統計、分析又有何意義呢?如果有這樣的等式「信用=資料=財富」,我們是否在2017年會有新的工作方向和思路呢?

說到這裡,我想到阿裡研究院出版書籍上的一個案例,故事非常小,但是卻能令人影響深刻。講述了一個賣紙箱的淘寶店的經營故事。

「王佳滎開了一個賣紙箱的淘寶店,每天寄出近十萬個,常有顧客反映,收到的紙箱數目有誤。店裡的規矩是,三次之內直接給顧客補發,既不索要證據,也不做核對。王佳滎說,自己十多年的線上實踐證明,選擇相信別人,成本最低,利潤也就最高。28歲的王佳滎畢業于義烏商學院,從500元錢起家,現在他的網店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這種「相信」,基於在“選擇相信,成本最低」的樸素實踐經驗。
其實越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信用」這樣的組合才顯得更為重要,想想現在新業務形態,大多都是基於信用出發的。比如共用單車(ofo、摩拜)的模式改良,從永久的共用單車需要靠固定電樁到任意停放單車的改變。從訂餐、代買菜軟體的盛行,都是在用戶和商家相互信任、自治的信用體制下產生的財富。

這點其實阿裡巴巴早已意識到,他們率先探索出一套由使用者資訊認證、信用等級評價、業務流程保障。懲惡、揚善、平臺外開放合作、大資料底層資訊七大體系組成的誠信體系。在不斷的努力下,成功的控制了假貨的源頭。你很難想像這工作的困難程度和工作量。但這是他們的挑戰,更是他們越來越成為標杆電商的原因。想想每一次雙11,過年,一波又一波新聞報導對他們衝擊力並不小。

來看看他們大資料底層資訊體系的建立:

http://www.aimniche.com/training.html

企業的信用體系的建設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而是動態發展的,需要大量的實踐,總結積累,還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式。另外,信用體系不僅僅是對外部的,強化企業文化意識,培養誠信的「內生力」也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對於小企業,建立好信用體系無疑能節約成本和時間並且從一開始建立起企業文化,有利於企業成長,對於大公司而言,誠信體系還能保證更大目標的實現,比如大資料的底層建設,品牌管理等。

所以,當你的企業2017年有著各種指標和目標要去完成時,是否看看表單上有沒有誠信體系建設這一項,那麼關鍵,可不能遺忘哦!

做品牌,得看你的團隊是否有個會講故事的人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在團隊中,每個人不僅僅是依靠資料和規則運作的零件,工作同時也是情感經歷,正是這些經歷左右著我們工作方式和工作目的。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商業王國強調互聯網思維和大資料,而將故事邊緣化成一種宣傳工具。但偏偏我們在團隊內試圖進行溝通、協調、說服、辯論等時,情感是個重要因素,而團隊對外進行溝通的時候,亦是如此。注意到這一點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故事思維重新引回商業王國。

開啟講故事思維,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讓人們對人際關係、價值觀和目標產生認同感,這也決定著你是否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地認可你或你的產品。

我記得我看過Burberry的一段3分鐘聖誕廣告,令人難忘!Burberry很貴我知道,但是有必要3分鐘花一億元嗎?這是鑲金的TVC嗎?但是看完以後,我卻覺得,如此一個會將故事的團隊,值得這樣的投入。

來感受一下《The tale of Thomas Burberry》

20170110-11

TVC講述創始人Thomas Burberry的故事,用三分鐘講述了160年的品牌歷史。場面浩大,內容緊湊精彩,堪稱一部大片的預告片。

製作班底是世界頂級配置,有導演Asif Kapadia(2016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得者);編劇Matt Charman (2016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攝影Dion Beebe(第78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等。場面也是實景拍圖、製作成本高,如雪山下暴雪實景、直升機拍攝大草原全景、為場景展示搭建紡織廠等。

但是,這還不是這個短片值這麼多錢的關鍵。關鍵在於故事性,完美成功的講述一個品牌成長的價值。

短片加入蒙太奇手法,不同角度講品牌故事
Burberry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混亂地戰場上,把嘎巴甸面料做成軍裝的大衣

Ernest Shackleton去南極的時候,穿了定制的衣服,防風防潮。

極地探險家出征做好防寒的措施準備,風不會有太大影響!
最後被女飛行員迷住了,兩人猶如天雷勾地火般的浪漫

短短3分鐘能把戰爭、探險、驚悚、愛情、出軌、倫理、偶像都結合在一起的故事,看得人無論如何都得去買一件這樣的產品的衝動,難道不值得Burberry投入1個億嗎?

然而並不是所有品牌一定要靠錢,才能堆積出令人難忘的故事,前段時間,我去吃了上海一家很有名的麵館,叫哈靈麵館,簡簡單單的一碗牛蛙面。為什麼叫哈靈麵館呢?「哈靈」是上海話,是指「非常好的」的意思,店面裝修很簡單,但是兩面相對的白牆醒目地掛著老店的故事牌,是講一個男生為心愛的女生如何去做一份精緻的面的故事,最後兩人開了這家夫妻店,很多人因此慕名而來。

其實上至奢侈品牌,下至一碗面,其實做品牌都是一樣的,品牌下的產品不應僅是一個物品,我們更應該賦予它故事、精神。才能真正打動別人。

看看現在的飛速發展的市場下,產品反覆運算更新超乎我們的想像,能在人們心裡,記憶裡停留下來的才能算得上品牌。馬雲、施崇棠、李開複等等這些大人物無一不是一個團隊中最會講故事的人。開啟講故事思維,一個簡單的故事就能讓人們對人際關係、價值觀和目標產生認同感,這也決定著你是否能讓人們發自內心地認可你或你的產品。簡單的說,因為他們的故事讓團隊裡的每個人投入更多,更有朝氣,產品更符合客戶的需求,2017年,你做好講故事的準備了嗎?

參考資料:《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微信廣告小報

 

新年來,是時候清理一下家,也清理一下大腦!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又過年了,這時候要讓家裡乾乾淨淨的,把髒東西通通趕出去!這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灑掃以待辭舊迎新」。

但是除了清理家,也許我們也要清清自己大腦。我喜歡美國商人狄伊·哈克的名言:「問題永遠不在於如何想出新創意,而在於如何令自己擺脫舊式思維。人的大腦就像一棟塞滿舊傢俱的大樓,清理出空間,創意才有機會出現。」

由此出發,你要做的關鍵一點是承認一些觀念已經過時了,根本達不到你的預期目標。你可以選擇下面方法去努力。

1.研究行業發展趨勢
通過研究所處行業發展趨勢,將看到世界正在飛速變化。不同的發展趨勢的分析,能讓人打開新的思路,選定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研究新概念或新商業模式,進而將看到市場帶給你太多的新東西。

我們舉一個方面的例子。
比如教育行業。傳統的教育行業以千年不變的「授課」模式存活著。你是否想過有一天將會被消滅,如果你還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你不會相信的。但是它就在我們身邊慢慢發生著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線上教育在我們身邊崛起,未來的學習過程,將由「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員為中心」。也許這樣才更符合對教育本質的理解,那就是服務!為學員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持續的學習服務,是教育機構的必然選擇。未來一定是更多基於標準演算法、系統模型、資料採擷、知識庫等去提供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授課的依賴會越來越小,並被技術部分取代。

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的也許就是教育行業努力的方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從任何人那裡學習,將會顛覆傳統的教與學的過程與規律。

那麼當發現了這樣一個行業趨勢。如果你是身處教育機構,你還打算以「賣課」為活法嗎?還是要更多融入互聯網的概念?打造一個彙聚更多優質課程的免費社區平臺,在此基礎上針對自製力和自學能力不強的受眾提供可選擇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呢?

2.研究相關技術
如果是行業趨勢給了你創新努力的方向,那麼科技研發就是創新的一大靈感來源。只有與科技市場領頭羊企業取得聯繫,學習他們的新技術。很快,你將發現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就要過時了。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你現在就是行業領軍企業,這時,你可能需要結合國內外的技術。不然很容易被其他企業趕超。
比如金融行業,目前領軍企業都在做些什麼呢?如區塊鏈技術,比如貿易行業,目前阿裡巴巴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他們在改變形態,不僅做到全球賣,還要做到全球買。相關有些什麼技術呢?只有研究了這些,我們才能不斷加速前進。

3.探索創新機會
當然對於處於探索階段的企業需要做到前面兩點,而對於企業的員工,我們還得從企業走出來,與能為你提供靈感的人多接觸,這才能引起連鎖反應。

4.研究顧客衝突
親自接觸客戶,發現客戶衝突也是獲取創新靈感,擺脫老舊思維的有效方式。多問幾個「為什麼?」記住:「問問題者愚一時,萬事不問者愚一世」。當然這主要針對服務行業。對於高科技行業,還需要提前有個預知力,因為很多情況下,客戶未必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

所以為什麼許多公司說到創新就談其色變,因為他們一說到創新就是總把相同的人聚在一起,這樣很難產生什麼創意。覺得這是缺乏創意的問題癥結所在,其實錯了,將舊思維趕出腦海才是企業,自身最需要、最迫切需要做的事!

參考資料:創新地圖

耶誕節推薦兩個有意思的創新給你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耶誕節(Christmas),耶誕節是一個西方傳統宗教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使耶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也出現了。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耶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
耶誕節傳播到亞洲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韓國、中國等都受到了聖誕文化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後,耶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耶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聖誕帽、寄送聖誕賀卡、參加聖誕派對,以及聖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最近卻出來了這樣的新聞「一些大陸的高校開始禁止過耶誕節。誰過耶誕節就處分誰,一地方教育部門發文,禁止在校園內慶祝聖誕。」對這樣的決定,一些人提出贊成,一部分人提出反對。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人不過洋節」,「抵禦西方文化擴張」這樣的情況呢?

大家都知道耶誕節標配:聖誕襪、聖誕帽、聖誕樹,當然還有重要的一個環節:聖誕活動。

有新聞通過了幾張照片報導了之前幾年的平安夜的聖誕活動現況,車堵的是水泄不通。另外還有在北京、南京,還有在上海、天津拍攝的,照片上人們的笑臉,是真把這個節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來對待的。雖然他們當中的很多數,並不知道這個耶誕節的來歷以及它的內涵是什麼,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白天工作之後,下班之後馬上就投入到這個狂歡中去。但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變得似乎是「西方節日年年過,沒有聖誕,只有節!」

今年的耶誕節,你真打算一成不變的這樣過嗎?連央視談到耶誕節都提出「與其抵制不如創新,應與時俱進」!
如果商家不要總認為只有熱鬧,舉辦大型的活動才能吸引客戶,才有節日的氣氛。而是真正做一些有意義的創新活動,那麼這個聖誕,也許我們真正能有個快樂的平安夜。

教客戶送一份真誠的聖誕禮物
看看下面這個溫暖的創新產品。商家可以送一張或是教客戶做一張這樣的卡片。在卡片上可以把聖誕故事分享給客戶。

視頻《Future with bright lights》
用科技改變傳統的節日慶祝。也許能更吸引眼球。


手繪電路的前景是無限的,當水性無毒的導電墨水被研製出來,它能在紙這種軟性基質上進行書寫,你根本不用晃動或是擠壓書寫筆,墨水能迅速變幹,你根據自己想的,很快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電路。手繪電路讓你輕鬆獲得低成本高品質的電子元件。還記得那時孩童時期,老師教的串聯並聯嗎?自己要求帶電線,小燈泡等等,而這項技術徹底革新了目前學校所教的電路。看看這個視頻,驚呆各位小朋友,陳列的元件馬上就能組裝出電路原型。

視頻《Circuit Scribe》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讓我想到了「本傑瑞」霜淇淋的誕生記。

這款被《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報導的霜淇淋,被稱為「世界最好吃的霜淇淋」,為什麼呢?

本·科恩和傑瑞·格林菲爾德和員工一起起草了一個任務書,闡明了該公司獨一無二的企業哲學。在提升公眾社會品質的創新之路上,他們開發了「巧克力軟糖布朗尼」霜淇淋產品。其中布朗尼是由紐約失業或者無家可歸的年輕人做的。此外,該款產品的60%收益都投給了環境保護組織,用來保護亞馬遜雨林的生態環境,這種創新之舉給森林破壞提供了一種經濟可行的彌補。

所以我們何不學習他們,與其砍掉一顆松樹做聖誕樹,何不親手種植一棵樹,或是將一份收入用作保護環境,組織有意義的公益事業呢?這比盲目的狂歡來的不是更有意義嗎?

 

企業如何導入實施工業4.0創新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工業4.0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是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的有利保障。然而如何讓工業4.0戰略真正的實施落地,為難了不少企業。先從哪裡入手?大數據、智慧智慧工廠,資訊自動化,標準化等字眼滿天飛的時候,企業往往需要條理出一份逐步實行工業4.0的計畫書,逐步去完善推進。今天我們不上複雜的結構圖,不談高深的理論,僅從企業立即馬上就能推進的方法談起!

首先工業4.0的目標是什麼?有哪一些實現途徑?
目標:研究兩個主題(1)智慧工廠(2)智慧生產
實現途徑:
(1)建設一個網路:資訊物理網路系統(CPS)
(2)實現三項集成: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的集成
(3)大資料分析:產品資料,運營資料,價值鏈資料,外部資料
(4)實施八項計畫: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管理複雜系統、一套綜合的工業寬頻基礎設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監管框架、資源利用效率

其次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國情,市場發展趨勢,選擇自己可以改善、實施的途徑。
儘管在上述文中,我們提出了實現工業4.0的一個途徑是建設一個CPS網路系統,因為CPS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沒有CPS的支撐,智慧工廠、智慧製造都是空中樓閣。但是CPS依賴於通過網路技術將工廠、機器、生產資料和人高度聯結,對於還未實現工業2.0或是工業3.0的企業真的能去實施嗎?
所以我們必須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國情,市場發展趨勢,選擇自己可以改善、實施的途徑。

這是我們在兩岸實踐有效的工業4.0創新快速導入的方法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1.定義企業工業4.0規畫範圍及模式

-整合規畫(系統整合及加值應用)
-創新服務規畫(e.g.快速客制智慧生產服務模式)
-創新解決方案規畫(e.g.智慧生活)

2.組成一個工業4.0工作小組(高階主管與業務、RD 、製造、MIS等Keymen)

3.觀念、架構及方法研討(Awareness Training)

4.高階主管需求探討
-結合公司營運策略及目標/KPI發展工業4.0發展目標及策略.

5.流程與系統現狀分析
  -應用檢核表(Questionaire)

6.流程與系統需求探討
-Interview

7.企業工業4.0診斷分析及規畫報告
-結合現有模式及中長期成長需求規劃工業4.0整體架構並發展整合標準
-規劃整合工業4.0串接軌跡模式
-短期快速找一個點切入,建立行動化及M2M的基礎及標準。
-發展一個工業4.0模式並應用IoT智慧科技來整合且提升系統及管理能力
-選擇 一條產線(工廠)進行示範的實施

8.成本效益評估

現階段國內的製造企業是在工業1.0、2.0、3.0、4.0相互並行的狀態,要想實現工業4.0,那企業工作內容、流程和環境都會有變化,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去調整並適應新的工作組織,這就是所謂的轉型變革升級。而工業4.0創新人才的培養又是重中之重,德國製造業有著強有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被譽為「德國製造」的基石、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我們應該借鑒其方法打造人才。

相關課程:創新解碼工業4.0創新思考圖

 

三招教你轻松应对颠覆性创新!

2016-12-01 詹长霖 创新品质决定企业价值

创新品质决定企业价值   AIM_2010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产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旨在改变及优化企业组织创新的DNA。

有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导致老牌公司遭遇困境的观点很多时候并不成立。虽然颠覆确有可能发生,但是许多企业有办法应对,这就削弱了颠覆性事件与颠覆性结局之间的关联。


应对第一招:迎头痛击

企业并非无力应对来自颠覆性创新的挑战,它们缺乏的是动力。

尽管难以判断后起之秀引入的创新能否真正构成威胁,但等到形势明朗,老牌公司反击的动力也就非常明显了:它们必须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20世纪80年代,微软公司面对网景Navigator在浏览器市场的大热,严阵以待,加大投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版本的IE浏览器。它还组建了一个全新业务单元,专门化解网景带来的威胁。

应对第二招:化敌为友

老牌公司可以静观其变,看看后起之秀的创新是否不断完善,构成潜在的竞争威胁。然后,老牌公司可以直接收购后来者的业务或系列产品,用不着发起市场战争。

公司间合作有一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颠覆性技术所走的路线通常有别于老牌公司的传统路线。所以,新旧技术整合通常成本很高。如果成本过高的话,合作就未必能带来好处。

如果成本虽高,但还算合理,或者说随着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改进、更好地被市场理解,成本能够降低,后起之秀可以先选择与老牌公司开展竞争,但随着技术得到更多验证,新老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大。

应对第三招:比谁命长

即使有了颠覆性技术,后起之秀也很难做到把价值链的所有重要环节都打造好。

事实上,在某些时候,老牌公司之所以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原因在于它们对于价值链主要部分已有投资,后来的竞争者难以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牌公司也许可以与颠覆者比谁更耗得住,完全按自己的时间节奏来应对挑战。

拥有重要附属资产的老牌公司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比如,20世纪排版印刷行业的技术更迭好比“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但默根特勒莱诺铸排机的行业地位岿然不动。它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在于字体。

市场新秀遇到的问题是它们没有多种多样的字体,字体是一项非常关键的附属资产。字体是默根特勒以及其他热熔金属排版印刷厂商的专利资产,没有这项资产,后起之秀根本无法与业内的老牌公司竞争。

鉴于应对颠覆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有必要在迎头痛击和收购兼并的时机选择上做认真考量。要击败后起之秀,老牌公司需要最大程度地用好手中的优势资源。

 

资料来源:商业评论杂志

創新領航、蜂潮再起-2016南台灣產業創新研發成果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很高興11/22日應邀出席「2016南台灣產業創新研發成果展」,並發表『以創新重新定義企業價值』專題演講。這是為推動南台灣區域產業投入研發創新,扶植產業發展,促使中小企業追求卓越並樹立企業標竿。台南市經濟發展局與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合作,期許集合產官學研能量,共同推動南台灣產業區域創新及價值創造。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羅達生、台南市副市長吳宗榮也上台見證說明南台灣創新園區發展的傑出成績。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羅達生表示,為推動南台灣創新創業,經濟部十餘年來集合產官學研能量,共同推動南台灣產業區域創新及價值創造。透過工研院及食品所等法人的技術協助,成為吸引創新研發資源的重要平台基地,藉由南部業界進駐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形成產業群聚效應。此外,為從事人才培育及輔導南部產業建立創新研發能力,目前已舉辦170場次、超過一萬人次參加的人才培訓課程。南台灣創新園區同時亦扮演著輔導南部產業建立創新研發能力的角色,至今累積742件科專專案、吸引超過台幣56億投資基金,其中政府更投入約27億支持產業創新,期許未來南台灣創新園區持續以「連結內外部資源,創造價值」,在南部孕育更多新興產業。

在健康照護的智慧感測方面,工研院的「連續式脈搏血氧監測模組」可應用於現今最夯的穿戴式智慧載具。透過自動調光以及強健式的訊號管理,可全天候偵測日常活動中的氧氣飽和度以及脈搏的連續監測。每分鐘脈搏次數(bpm)偵測正確率大於95%,氧氣飽和度量測範圍則為70-100% 。未來只要結合手機App與雲端服務,配合頭帶、手套、指套或手錶等穿戴式產品,可應用在運動耗氧、過勞、人體代謝、睡眠呼吸中止及呼吸循環等健康管理。

獲得2016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以雷射微投影為核心,可在駕駛視線前方2公尺遠處投射26吋的遠距寬幅浮空畫面,讓駕駛幾乎不用移動視線就可同時看到導航路線、車側影像、車況資訊等三個獨立的HUD影像,行車更安全。工研院微系統中心主任朱俊勳表示,智慧製造車聯網已是大勢所趨,汽車產業未來無論對前裝或後裝市場的感測技術需求只會更高,這次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獲獎不僅是對研發團隊的一大肯定,也期盼藉此帶旺我國微機電產業發展,奠定物聯網時代的創新研發實力。

此外,為了讓產業界能在工業4.0中掌握連結智能感測與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工研院在成果展也發表包括可支援辨識3D複雜工件,並達到校正流程全自動化的「3D視覺智慧導引系統」等多項工業用的檢測技術,以提供產業高規格與高精密度的製造解決方案,厚植產業邁向「智能工廠」的基礎能量。

本次成果發表,眾多園區企業展出多項優秀創新研發成果,可謂為企業標竿學習的最佳場域!期以藉此建立產業交流與資源共享平台,與所有中小企業攜手共同致力於企業創新轉型,以成為隱形冠軍目標而努力!

參考資料:工研院新聞

 

怎樣的團隊才是優秀的團隊?

/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很多人都將他們的公司描繪成大家庭,CEO們試圖與雇員建立理想的關係模式,讓雇員對公司懷有歸屬感,從而建立長期的雇傭關係,這樣凝聚力貌似會更堅固。

然而,用「家庭」這一字眼,往往會產生許多誤解。我們在此不是咬文嚼字,強調用詞問題,而是當企業文化如此培養。即會產生很多問題。

企業應培養一個個項目團隊,而不是一個家庭!
在真正的家庭中,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炒魷魚」。你不會因為孩子的表現糟糕而宣佈斷絕關係。想像一下吧,你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你媽媽和我認為你並不適合呆在我們的家裡。你在過去6個月中的表現一天不如一天,你對玩具的迷戀也不能增加你的個人價值。我們決定讓你離開,但是請你不要誤解,這只關乎家庭,和你個人無關。」難以想像,對吧?這就是CEO一面宣稱自己的公司是一個大家庭,一面又著手於解雇員工的真實寫照。儘管法律上有關於自由雇傭的說法,但是這些公司的員工還是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受到了傷害和背叛。

Netflix公司CEO雷德·黑廷斯(Reed Hastings)在講公司文化時,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家庭。他還讓手下的經理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下屬要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同類職位,你會全力挽留哪些人?而對於其餘不需要挽留的人,則可以發給他們足夠的遣散費讓他們回家了,我們要找到真正的明星雇員。

同家庭相比,一個專業的體育團隊往往會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如贏比賽、拿冠軍等),所有的隊員都會為達成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中間會有隊員離開,也會有新隊員加入,團隊的組成始終在動態變化。從這個意義來講,一家企業會更像是一支體育團隊,而不是一個家庭。

將企業分成項目團隊,不僅可以將工作細化,專項化,而且當這些隊伍的每一次勝利,都會讓隊員們有一種長期的身份認可,並建立起與團隊本身的緊密聯繫,儘管團隊本身一直都在變化。

優秀的專案團隊,是當人員頻繁變化的時候,依舊能達成團隊目標!
怎樣做?人員頻繁變化是企業最苦悶的事,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就這樣流失。要讓成員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榮光之上,單靠信念是不行的。如果做得幫助團隊贏得勝利也是隊員取得個人成功的最佳途徑。遵循共同付出、相互信任、一起獲利的原則,雇傭者和被雇傭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實現最大的價值。

另外,團隊對人才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培訓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隨時能做到新鮮血液的補給,是一個創新型團隊應該具有的能力。儘管一支團隊不能保證所有成員長期雇傭,但是能保障一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不被人員流失所影響,那麼團隊往往就能夠取得勝利。
建議課程:創新與變革創新解碼的思考圖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零售4.0,一切改變只為搶奪消費者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摘要:1916年,美國出現全球第一家超市,將傳統雜貨店推向現代化,成為零售1.0時代的開端;1963年,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量販店現身,由此揭開零售2.0時代的序幕;時至1995年,亞馬遜、淘寶、天貓等的興起,吹響了零售3.0的號角,電商成為零售市場的主流;如今,互聯網的發展,開啟B2C(商對客)、 C2C(客對客)、 O2O(線上到線下)、OSO(線上+服務+線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業態進入4.0新時代。那麼在創業期、轉型期、迷茫期零售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助推零售企業成功轉型,如何開啟未來零售業的新思維和新模式呢?

一、零售4.0,改變了什麼?

零售4.0時代,改變最大的莫過於「消費者宣示了主權」。從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購物生命週期的改變還有參與度等等都可以看到,消費者已然成為全管道、全天候、全頻道的消費者。


Yahoo奇摩日前公佈上半年內部電子商務資料,發現今年第2季度,網購族使用行動裝置比重高達六成,首度超越使用PC裝置的四成,O2O行銷模式不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強調虛實整合的全通路時代正式來臨。

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銷售漏斗”理論開始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移動購物生命週期」的理論——這個理論包括了市場行銷人員有機會影響移動購物用戶的消費行為和購買決策的 6個特定時刻。根據傳統的銷售漏斗理論而開展的市場行銷,在面對移動購物用戶時已經不那麼有效了,因為整個購買流程已經是不斷反復而不是循序漸進的了。

二、零售4.0,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要做什麼?
當行動購物趨勢成熟,迎戰「零售業4.0」新時代,搶攻ON世代商機就成了零售業的首要目標!有人會問,什麼是ON世代?所謂「ON世代」,是指對科技重度依賴的年輕族群,每日上網3小時以上,通常使用智慧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上網的人群。

如何搶佔這樣的商機呢?只有開啟B2C(商對客)、 C2C(客對客)、 O2O(線上到線下)、OSO(線上+服務+線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業才算邁入了4.0新時代。這樣的全管道整合依賴著技術創新以及大資料分析。當說到這樣廣泛的詞彙,大家可能又覺得很難實現,而眼下的零售行業應該從哪些小的方向入手呢?

1)經營好你的口碑!
我覺得有一句話,是零售行業者應當牢記於心的「在今天,購買結束才是行銷的開始!」很多品牌的發展必然需要在粉絲經濟中崛起。

看看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超商雙雄今年的佈局行動商務!統一超今年陸續推出ibon2.0、ibonApp、7-ELEVENApp、智慧機電子票券等策略,更結盟PChome、中國信託共同推出掃碼付款的商務模式「Pi行動錢包」。統一超公共事務部部長林立莉表示,今年行動商務需求明顯成長,使用人數增加,早年需要使用廣告資源、優惠吸引消費者,如今消費習慣逐漸成形,可望產生「長尾效應」,目前ibon近兩成功能仍屬於免費服務,希望藉此增加消費者黏著度。全家則宣佈透過手機購物91App,在3,000家端架QRcode商品卡掃瞄購物,隔日取貨。

很多零售業大佬也知道未來品牌沒有粉絲遲早會消亡。利用會員行銷培育種子粉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提供走在消費者前面的“超預期”體驗!
移動互聯網的實質,就是實現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接觸的最大化廣度和深度,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很自然地,將提供走在消費者前面的「超預期」體驗!

一是使觸點數量不斷增多,二是不斷強化觸及深度和互動性。在傳統的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無論其增長速度有多快,都要面臨「增長的極限」。這個極限是由傳統互聯網的特性決定的——個人電腦的非移動性決定了顧客與廠商之間的觸點及交易、支付方式終是有限的。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增長的極限」被打破了。日益強大的移動終端及其應用,為顧客提供了全息化觸點。

圍繞一個消費者,整合線上線下各種資源,打通和他接觸的N種觸點,為他提供n種無差別一致性的服務,這就是所謂的「全管道1+N+n」模式。

所謂「打通」,一是打通多種購買管道,把產品推送給消費者;二是打通多種新型媒介通道,把資訊推送到消費者面前。

概括起來零售業4.0就是一切改變只為搶奪消費者,最依賴技術性創新和思維模式的轉變。想想互聯網時代不就是人人製造、人人創意、人人設計、人人行銷、人人消費的「Me」時代麼!零售業4.0也不例外!
延伸課程:服務創新突破性思維解碼工業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創新差異源自于創新風格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根據Kirton博士的多年研究成果證實,所有人參與解決問題時都富有創意,但每個人在解決問題、創新思考及做決定時的喜好方法各有差異。往往在創新團隊中,會有意見比較保守的成員,也會有天馬行空,思維較為活躍的成員。而這樣的差異往往來自於他們應對問題解決的創新「風格」,而不是創新「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特殊訓練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但每個人的創新風格卻很難改變,然而創新風格不分好壞,就如愛迪生與愛因斯坦,兩位都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卻恰巧是不同的兩類創新風格。

我非常喜歡來自於他們的兩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
一個從不犯錯誤的人,一定從來沒有嘗試過任何新鮮事物。—愛因斯坦

如果你有讀過他們發明創新的故事,你就會發現愛迪生屬於適應型的創新人才,而愛因斯坦的思維更天馬行空,屬於創新型人才。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的發明創新都非常成功,只是創新風格不一樣罷了。

既然創新風格很難改變且不分好壞,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瞭解自己是哪一類創新風格呢? 原因有兩點:

1.藉由發現自己的創新風格,進而找到適合自己創新風格的訓練方式,運用適合自己風格的創新工具啟動創新力,幫助自己成為創新達人,完成自己的創新成就。

2.讓團隊和自己瞭解自己是否適合新的任務和專案,團隊中創新型人才和適應型人才的比例會因不同的任務而不同,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若你是企業研發設計的主管,或是高階主管,那你要如何領導一群人做創新突破,發揮創新團隊的綜合效益呢?唯有掌握團隊成員的創新風格,依照你的創新目標調整組建適合的創新團隊,找到屬於團隊的創新加速器。

正因瞭解創新風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我們創新顧問團隊在自己多年實踐創新經驗上累積了許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發掘到快速提升創新力的關鍵秘訣。我們開發了創新風格測評iStyle的這樣一個系統,我們希望透過創新風格測評結果,讓所有關心自己創新能力的人瞭解自己。

iStyle創新風格測評分數排列為一個正態分佈,範圍從「高度適應型創新風格」跨越至「高度創新型創新風格」。測評共計32道題目,分數從32~160分,需要學員在12分鐘內憑直覺快速選擇做完32道題,這樣測評的結果才更為準確。回答完成後,系統就自動統計分數。96分作為一個分界點,96分以下為適應型;96分以上的為創新型。

(1)適應型的人,產生的構想較少,且這些構想更易管理,相關性更強、更健全和安全,可以立即使用。這一類人給人的印象是穩健、循規蹈矩、安全、可靠,並且期望新構想獲得高的成功率。

(2)創新型的人,常從出人意料的角度接近問題,不守傳統規矩 ,思維不著邊際,在挑戰規範時很少考慮舊有習慣。將改變視為打破常規的因素。給人印象是不可靠、不切實際、強烈反對派、容忍高失敗率,並且他們往往是團體與共識的促進者,主張徹底改變。

所以,如果你想加強創新團隊溝通效果,且快速提升創新效益,不妨先測一測自己或團隊成員有怎樣的創新風格吧!也許就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