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fang」的全部文章

强生公司的四种创新方法,一定要好好收藏!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百年企业”的形象可能代表专业和荣誉,往往也较能取得民众的信任。

虽然很多人都会说,成功企业的创新之路很难复制,因为有很多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今天,特分享搜狐财经的一篇文章,探讨一下强生公司,这样一家成立130年的强生,在全球有超过265间的分公司,遍布全球60国的大企业,他们的4种创新方法是如何百试不厌的。

 20190311-11

 

  1. 化“集团”的劣势为优势

企业创业不易,但是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企业做“大”的同时,往往可能会扭曲公司的初衷。而强生的CEO戈尔斯基却将“大”视为公司发展的优势,不仅有丰富的财务经验、不同领域的人才,还有稳定的顾客群,让戈尔斯基能够延续“创新”的公司初衷,满足顾客和病人的需求。

 

戈尔斯基深知要使全人类能更健康地过生活,得依靠与科学家、学者、医疗业者、创业家、政治家等合作,才能为世界创造更多奇迹,而JJ的“大”,成了能够不断创新的优势。例如,目前在波士顿、加州、伦敦及上海有强生的创新中心,结合区域最好的科技跟科学,来发展医疗器材、诊疗科技、保健产品和药物制造,也在南非、拉丁美洲等地持续协助医疗研究,2015年也与世界最有威望的医学院之一瑞典卡罗琳学院合作,共同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努力。

 

致死率50%至90%的伊波拉病毒,自从1976爆发后,至今已有多达24次的流行感染,2014年西非再次大规模爆发,还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到2015年底,全球死亡人数超过6300人,而且未来很有可能会再次大规模流行。戈尔斯基秉持“创新”的初衷,着手研发新的伊波拉病毒的疫苗,来保护医疗人员及民众,希望能够研发出疫苗,让资源较贫乏的地区,也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2015年,更在流行区塞拉利昂共和国,进行了临床试验,而第一批志工人员也已施打疫苗。

 

将世界人民的健康视为不断进步的动力,戈尔斯基动员所有可用的资源,包括药、仪器、人力等,也与世界健康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合作,共同为疾病防治努力。JJ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规模够“大”,能够实现照顾全人类健康的理想。

 

  1. “尊重”是赢得信任的不二法则

如果一间风评不好的公司推出了能美白的乳液,你会不会因为对品牌没信心,最后决定不买呢?如果不相信公司,民众很有可能不会选择其商品的。JJ的产品例如婴儿用品、乳液、隐形眼镜等,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戈尔斯基相信若要取得分布世界各地、文化背景都不同的民众、股东、员工的信任,“尊重”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他提倡多元跟平等。

20190311-21 

2014年他接受《LEADERS》杂志采访提到:“要达到照顾全人类的健康,需要全球各地每个员工的努力。我们了解多元的重要性,尊重不同的性别、种族、文化和习俗,我们能更了解各地人们的需求。”有了彼此的信任基础,JJ才能够不断进步来满足更多医疗需求。2016年《Diversity Inc》评选全球1800家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评选标准分为人才管理、员工发展、领导人及多元供应商,而JJ荣获了第8名。

 

戈尔斯基重视多元发展外,也致力于打造平等的工作环境,即便大家都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女性在职场上仍面对许多不公平的对待。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在2013年出了一本书《Lean In》,中文书名为《挺身而进》,便是呼吁女性积极参与职场,她认为:“全球市场中,员工男女比例越平均,企业整体表现会越好、越有竞争力。” 根据JJ官网统计,2015年全球员工的男女比为55:45,新雇用员工的男女比为50:50,实际贯彻了男女平等的理想。

落实平等与包容多元,是JJ尊重各地区顾客和员工的方式,赢得大众和公司团队的信任,才使品牌的价值不断传承。

 

  1. 体恤员工的贴心政策

戈尔斯基不单单只是追求男女平均的数字表现,他更在乎员工的生活品质,他曾说:“员工想要的是真正在乎他们、能帮助他们进步的领导人。”

戈尔斯基认为在工作与私人生活取得平衡,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对员工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也鼓励员工把个人健康摆在首位,因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处理好其他事。所以戈尔斯基每天早上约5点起床,重量训练跟有氧运动共一小时,利用时间增强体力,而且每次运动完,他都会有“Anything is possible.”〈凡事皆有可能〉的积极心态来面对工作。

JJ的女性员工产后享有17周的有薪假期,不需要连续,所以员工可以照个人需求调整假期,来面对人生中重要的时刻,2014年5月后成为父母的员工也适用这项政策。不仅如此,2015年5月开始,有新生儿或是领养小孩的父母,能够在第一年时享有8周的有薪假期,这可是美国在这方面的一大进步呢!

员工是一间公司能否稳固的关键,戈尔斯基站在员工立场为他们着想,期许全体能一起变得更好,JJ才有机会永续经营。鼓励员工在工作和私人生活取得平衡,这样由下而上照顾员工的公司,想必是不少工作者的梦想。

 

  1. CEO的远见

要带领超过127,000名员工一起成长进步,让JJ能稳定发展,执行长戈尔斯基功不可没。做公司决定前,得预想到未来10年、甚至100年的可能发展,加上影响的层面十分广泛,要确定公司决策是否合适,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戈尔斯基鼓励员工提出想法,也乐意听见反对的意见,他透过讨论或辩论来审视公司决策和发展方向。2014年,他接受华顿商学院采访时,曾分享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当时公司准备要推出一项新产品,但涉及层面很广,若不够谨慎,则可能造成损失。因此他找了法律顾问,请他联络其他法律事务所,然后请对方代表反方,针对产品辩论,结束后让戈尔斯基确定了当初做的决策是适当的。

 20190311-31

戈尔斯基说:“做决定前停下来思考、接受他人的质疑,能使我们对决策更有信心,也能更坚持公司立场。”他身为JJ的决策者,了解眼光要放远,因为每一个决定能产生的影响力是很深远的,他鼓励员工都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便是持反对立场,多方讨论后,才能做出最适当的决定,让公司永续经营。

“百年企业”强生集团,把集团的“大”视为优势,运用丰富的资源贯彻公司的核心价值,不仅尊重各地顾客的背景差异,对员工更是十分照顾,加上执行长有远见的领导,让JJ能够稳稳地经营下去。国内的一些老企业和大集团,或许能够从戈尔斯基独家的经营之道,获取一些灵感!

 

中國式的灰度創新–製造與產品研發的創新關係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宏碁Acer公司的創辦人施振榮早年提出微笑曲線理論,說明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及品牌銷售其價值相對於微笑曲線中間的製造為大。這也讓很多製造代工業感到很委屈,其實整個微笑曲線的各部份都是一門專業,只要發揮到極致都可以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也缺一不可。就像美國總統川普為何要求製造業重返美國?他要「美國第一」就要發展製造業,因為過往的研究結果顯示1個製造業工作機會可以創造2.5個就業機會,而1個服務業工作機會只能創造1個就業機會。所以從宏觀到微觀來看發展製造業、製造創新都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中美貿易大戰還在進行中,其中美國對於中國製造業的「模仿(抄襲)創新」不滿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與你分享年前看到網路上一篇作者林雪萍寫的「灰度創新:中國製造最大的秘密」,文中就點出「沒有製造,創新大河就會乾涸」,這就好比半導體業的台積電晶圓代工制程創新,對於全球IC設計業蓬勃發展的重大貢獻一樣。

我上個月底在中科院對約170人的研發團隊講設計思考課程,談到設計創新時要以使用者為中心,且要考量到可製造性設計(DFX)。製造與創新的關係,是近幾年美國智庫和學術界最為關心的話題。製造過程中,包含著創新的蜂蜜,看上去已經成為共識。川普政府不遺餘力地要把製造業拉回到美國,除了增加就業之外,背後還站著一個堅實的理論支架,那就是:沒有製造,創新大河就會乾涸。

然而,在中國產業政策、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源泉等備受各種質疑的背後,中國製造對創新所作出的貢獻,卻被抹殺了。在全球化分工的格局中,製造,似乎只是創新鏈條上一個最低端的配角。中國製造,也不例外。真的是這樣嗎?

過時的曲線
人們喜歡記住簡單的內容。製造業最為廣泛的經濟學曲線,莫不過於「微笑曲線」。這個簡單的曲線,生動地描述了「研發、製造和市場行銷」這三者的關係。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製造」一直被定位在這個底部環節。這是一個沒有含金量的地段,是一個與「低成本」相匹配的低端區。

微笑曲線三段論

按照這樣一個曲線,製造就是「小弟」,設計就是「大哥」。小弟不過是聽從大哥差遣的。微笑曲線所隱含的一句最重要的潛臺詞是,「加工和組裝,與創新無緣」。

然而,這正是對製造創新的一個最大的誤解。即使在製造業強國,製造裝配也從來不是低價值、少創新的代名詞。日本在全球獨居特色的「母工廠體制」,就是堅持「研發在本土、最先進的工廠也留在本土」,形成「研發-製造」相互哺育的策略。「母工廠」是日本在應對全球化分工時代,強化「製造優勢」的重要載體。儘管日本製造企業在中國、東南亞等地不斷投資建廠,但「母工廠」仍然是日本企業全球佈局的核心節點,在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具有主導權,如從基礎研究到產品核心技術。變更頻繁的產品放在「母工廠」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而設計變更較少的產品,則放在海外進行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日本的母工廠,包含了豐富的製造創新。那麼二者是不是能夠分離呢?

中國製造的崛起,是「國外設計、中國製造」全球化分工的一種全新的成就。它意外地表明瞭「上游研發和製造創新」,並不需要同處一地,不需要比鄰而居,而是「全球化分工,天涯若比鄰」。而中國製造了如此多的物品,背後怎麼能沒有自己的創新?


中國製造的能力
(Source:歐洲商會2015年,南山工業書院整理繪製)

很多人在強調中國製造發展的時候,都會談到「人口紅利」。好像低成本的勞動力,是中國製造崛起的最重要因素。或許它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這已經不是中國製造的內在機制。對比一下中國東部和西部,很容易發現:即使西部的勞動力成本,比沿海地帶要低許多,但重要的製造業仍然把守在沿海區域。顯然,製造業的創新能力與高素質的人才,才是決定製造業遷徙的根本要素。

全球板塊化分工,並不少見。東亞四小龍崛起,都有發達製造國家外溢的結果,但沒有一個地區呈現了中國製造如此豐富多彩的生態。中國製造能夠崛起,是因為在製造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中國式創新。然而奇怪的是,這一點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知。而廣為流傳的微笑曲線,加劇了全世界對中國製造的偏見。製造不是研發的墊腳石。撤掉墊腳石,上面的研發也就沒命了。

灰度創新
製造強國的工業擁有強大的源頭創新能力。這是工業化時間很短的中國製造界,最為豔羨的地方。

然而,中國製造業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路線。在研發與製造的過程中,有一個結合部。這正是中國「製造創新」最大的秘密。這個公共交集,正是「灰度創新」。

連接部位的灰度創新

中國的逆向工程,一向被詬病,被作為中國製造缺乏自主開發能力的一個幾乎貶義的用語。其實這是對複雜製造背後充滿了各種創新的漠視,它忽視了「灰度創新」的能力。相對於令人尖叫的「黑科技」而言,這是一種「灰科技」。可惜這種價值,都被源頭創新的光芒所掩蓋了。

蘋果製造,是否真的可以離開中國?其實這也要看富士康(鴻海)的臉色。富士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快速反應工廠,這種動輒以上億件的大批量生產,已經進入「超大規模」,可以看成是極端製造的範疇。它對供應鏈的整合,是普通大批量生產廠商所無法企及和想像的。富士康的精密製造,在專業領域,達到了獨步武林的高度。最值得稱道的是「富士康一把刀」。手機背殼的加工,必須使用專用的小刀具。富士康每年刀具消耗大約為200萬件。這樣一個巨大量級,而且是專用刀具,即使是頂級的刀具廠商也往往無法勝任。日本最負盛名的住友重工,也望塵莫及。富士康曾經想把部分刀具外包給住友重工,後者沒敢接。因為它的月產量只能達到2萬把。誰會懷疑日本精密加工的能力?但是「超大規模的製造」,卻必須靠「灰度創新」來實現。蘋果的研發創新能力自然是首屈一指,但如果沒有富士康的精密製造,蘋果的產能問題,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缺憾。誰也離不開誰。

這就是「研發與製造」中間部位的灰度創新。這是中國製造獨特的工程魅力。那些一味看輕製造環節的角度,缺乏了對這種灰度創新的尊重。

規模、速度和成本,是制約製造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製造在許多場合,同時克服了這三種困難。

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產業,在歐美都備受反傾銷、反補貼的攻擊。新能源產業被認為是政府補貼的最典型產業。然而,實際上有兩個事實值得關注:第一個是美政府對太陽能產業也有著大量的支持,包括能源部的陽光照耀計畫,給太陽能PV製造商13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等諸多政策。但是,美國太陽能產業仍然沒有發展起來。2002年成立的太陽能奈米材料InnovaLight公司,儘管受益於美國能源部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ERL的大力支持,但是它還是無法規模化生產,外部投資者同樣疑慮重重。幾乎快破產之際,是河北晶澳太陽能公司接受了它的授權技術。晶澳的投資風險不可謂不小,但正是中國製造商的放手一搏,和大規模工藝轉化的製造能力,將二者的優勢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InnovaLight的矽墨水技術,成功地轉化成太陽能電池。可以說,晶澳製造,救了美國創新公司一命,也挽救了美國能源部前期大量的投資。2011年InnovaLight被杜邦收購,成為杜邦的新亮點。

研發上的源頭創新,並沒有自動解決製造的難題。中國工程師發揮了巨大的創新能力,為「研發-製造」的連接和結合,奉獻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灰度創新」。而且,既然是結合部,它也是一個雙向交流學習的過程。研發設計創新,也從這種製造創新,獲得了反覆運算和規模化的經驗。而微笑曲線,顯然抹殺了「灰度創新」的貢獻。

「微笑曲線」走向「兔耳朵曲線」
研發與製造之間的灰度創新,其實是一種「工程化」的能力。中國工程師靠著直覺、膽大和反覆運算,「以速度換深度」的衝擊力,為中國製造贏得了上游的尊重。

灰度創新,還有一個重要的戰場,就是「製造與市場」的結合部分。這是「商業模式」的發展。這得益於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用戶市場。

灰度創新的兩大戰場

濰柴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公司,在過去十年大手筆地並購了法國博杜安發動機、義大利豪華遊艇法拉帝,重組德國凱傲集團及林德液壓、德馬泰克物流等國際強勢品牌。在2017年2200億元的收入中,40%來自海外。儘管有著國際化的技術背景,但真正讓濰柴柴油機在國內獲得用戶好評的,卻是它傾聽用戶之聲而帶來的。

在逆向工程思維中,如何把國外發動機學的更像,就是極致的目標。隨著更多地關注使用者的心聲,濰柴發現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隙:如何適應中國多層市場的複雜性,大江南北,氣候、交通、地形和司機偏好。而這些,都與外國專家的配方,有著很多不同。濰柴發動機在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突出了對於「本土適應性」的理解。這種從市場倒推回來,和製造相結合的「可靠性」理念,就是一種產品再創新。一種靠近市場、結合製造的灰度創新。

併購,往往是檢驗灰度創新的最好機會。中國對併購的品牌,通過對市場的判斷,開發了很多全新的「產品」。三一重工2012年全資收購普茨邁斯特之後,並沒有將製造搬離德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拓展開發了全新的產品線,拓展到新的領域。這是中國製造的灰度創新,回饋國際化分工的重要證明。

2011年江蘇金昇收購了德國埃馬克50%的股份,雙方在德國聯手後又重新回到常州,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廠。中國工程師更注重傾聽使用者聲音,滿足客戶需求並做反覆運算性的快速反應,而德國工程師更關心機器的可靠性、耐用性和品牌聲譽。二者的成功嫁接,本身就是一種灰度創新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而言,也許我們需要重新修訂「微笑曲線」。它是如此簡單以至於它忽略了很多基本的事實。換成一種「兔耳朵曲線」,才能夠真正描繪出一個真實的、生氣勃勃的工業生態。而各段區域交界處的創新,正是中國製造所形成的獨有的優勢。

  

灰度創新的兔耳朵曲線

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需求也比較複雜。因此中國需要的是總和最大,工業生態最大,而不能簡單追求「微笑曲線」中的單一利潤最高。而「兔耳朵曲線」背後,同樣是一個嚴密的生態分工。

金風科技2008年斥資4120萬歐元收購德國風機設計公司Vensys,一舉掌握直驅永磁風機核心技術,終結了中國風電製造企業不掌握風機核心技術的歷史。然而這場交易,卻比表面上的文字披露要複雜得多。這次收購,金風擁有70%的股權,但德國仍然保持相當大的決策權,而且既有人才悉數保留。2009年,金風實現了一直靠進口的電控和變槳兩個核心部件的國產化,Vensys居功之首。實際上,Vensys可以有多種選擇,可以授權多方製造商。然而在歐洲,從來沒有一個足夠大的生產線,可以讓Vensys對自己的設計原型機進行量產的驗證——而這又是設計研發公司所必須的。實際上,當時金風並不是出價最高的買方,工業巨頭和資本大鱷都在門口等著:美國通用、高盛都慕名而來。然而德國源頭創新的擁有者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比起純粹的資本投資行為,更希望看到自己的技術落地」。德國研發團隊想看到長久的未來,金風成為唯一可選、而且可靠的合作夥伴。而金風也要投入大量的工程師進行設計再造,簡化機械加工和組裝的程式。這種合作,可以說是一個雙方造就、相互學習的過程。

Vensys從一個沒有生產能力的科研團隊躍居為風電行業技術的全球領軍者,而金風也成為世界最大的風機製造商。

然而,灰度創新,並不必然是雙向流動的。換言之,工程化創新,未必就可以反向推動源頭創新。麻省理工學院生產創新經濟委員會PIE已經通過廣泛地調查,證明了「下游產品開發和生產並不能催生出上游的創新能力」。這就是生態上的分工特色。

微笑出發,迎向「兔耳朵曲線」。

企業整天談改善,卻不知道怎麼改?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現場管理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只要是發生現場、製造現場、施工現場都叫現場,而我們這裏指的是製造業的製造現場,也叫生產現場。
那麼如何來改善企業的管理水準呢?


經常有聽到這樣的聲音:“這是他(我)應該做的事情,怎麼是改善呢?”“你說他把現在的位置從東邊挪動到西邊,是改善嗎?”“你說他將垃圾簍改成垃圾箱,怎麼是改善呢?”“我原來用了鉛筆,現在用鋼筆防止檢查單的填寫模糊問題。是改善嗎?”

其實改善就是對現有的4M1E的狀況重新審視,對不符合現定要求的任何東西進行合理的改進,這一發生動作過程就叫改善。確定其是否屬於改善首先要確認其是否發生思考這一過程,而不是靠改善的結果來判定。改善可能會發生兩種結果:一種是失敗,一種是成功。就以上述事例,我們首先要肯定其是進行改善活動,但根據不同成果應給予不同的激勵,作為管理者我們首先要懂得認可別人的行為再認可行為的結果。
如何改善?
有一客戶現場是髒亂差的傑出作品,但是一聽外面ERP宣傳得熱鬧,便認為自己要上ERP了,就與國際接上了軌。結果花了500萬美金買了一套簡單的物流系統,自己不懂如何改善。有些老總說昨天我聽了6sigema,覺得很不錯,決定讓他給我們企業做這個專案,結果做了3個月後,宣告流產。還有一家企業因為沒有良好的規範現場,盲目引進精益生產,也只能做了簡單的5S規劃部分,就草草收兵。這都是沒有找到改善的切入口的原因。

作為企業,我們現狀怎麼了?我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能力條件怎麼樣?這些都應進行評估後再做相應的改善或改革,而不應盲目引進專案,最終只能導致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結果還讓自己受到挫折,使員工失去信心。

當前最突出或最嚴峻的問題就是我們改善的切入口。例如:我們現場髒亂差嚴重,是因為我們的員工根本不知道5S的概念及重要性,那麼我們應該引進這方面的指導或培訓。而不應該去引進ERP,因為我們的員工沒有規範性行為,也肯定沒有改善意識和方法,如何在這個時間引進ERP系統,因為不知道如何要求開發商,而開發商對我們企業的管理流程不熟悉,就只能給予簡單的通用的ERP模組,並且在選擇什麼樣的諮詢公司可能也很難判斷優劣。如果說現場管理退步,是因為人員激勵不夠,組織內部溝通不暢通,則應引進人力資源專家進行現場診斷。等等不同的原因,需要不同的對應方案,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

通用改善的7大步驟:分現狀把握、尋找問題、問題原因分析、有效對策探討、有效對策制定、對策實施、改善總結7個步驟。首先將現狀情況瞭解分析,對現狀的不足進行排列,將最嚴峻的較為嚴峻的問題找出來。然後分析問題發生的根源,採取有效的可實施的對策方案,並有步驟地有時間控制地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問題,這時候應根據問題原因及時調整改善手法及推進方向。在當前改善完畢後應做總結,將好的和應繼續改進的方面整理一下,緊接著進行下一輪的改善工作。

改善常用的工具:
PDCA(策劃—)實施—》檢查、監督—》處置及反省、改善)
SPC
5現2原(現場、現實、現物、現金、現認、原理、原則)
3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的追究根源)
QC7工具及NEW QC7工具之常用工具
82浪費理論
4M1E
5W2H(為什麼、什麼人、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怎麼做、多少成本(錢/時間))
ECRS(取消、合併、重排、簡化)

作為管理者,這些思維模式是不可忽視的,當精細化管理要求越來越嚴格的時代,尤其重要。當一個管理者不斷滾動自己PDCA模式,在選擇改善中多思考4M1E的全方位問題,分析問題中多採用5現2原、3問,整理問題的時候把QC新老7工具帶上,在解決問題中請ECRA原則來幫忙,在組織策劃中常運用5W2H及其他策劃工具,會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輕鬆和有條理,而且卓有成效。不但做好了工作,使自己的團隊有了統一的步伐,也為自己的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成為提高個人競爭力的有效工具。

TRIZ萃智创新–停留在产生问题层面上的认识不能解决该问题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假设你是宝洁P&G公司的首席研究开发人员,拥有佳洁士和其他的口腔护理产品。而竞争对手高露洁开发了一种添加增白剂的牙膏,在三年内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亿美元。然而佳洁士的销售却不断的下降。你应该怎么做?

宝洁引进其内部不同领域的专家制定出成功的突破性技术、产品和方案。“当时,公司的调查表明,几乎一半的顾客都希望拥有洁白的牙齿,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顾客对此漠不关心。”牙齿护理的习惯发生变化,投资风险管理必须对此做出反应。最终解决方案是研制出洁白条产品,该产品在一年内的利润是2亿美元,占有了百分之九十的市场份额。

非常成功!这是怎样进行的呢?在进行洁白项目研究的科学家指出:和高露洁进行竞争的最好方式是采用新的刷牙方式,直接用洁白剂刷牙。但是,要实现这种方式必须要求生产一种过氧化氢凝胶,以便在整个牙齿护理周期内更长时间附着在牙齿表面。所以,他们求助于宝洁公司口腔护理领域以外专家的帮助。

宝洁公司的食品包装实验室研制出一种透明的粘贴薄膜,可以制成窄条的洁白凝胶粘贴在牙齿表面。问题迅速解决,而且没有否定已有的洁白方法,这种方法会因为牙龈过度接触过氧化氢而导致过敏。换言之,洁白条是一种粘贴洁白剂在牙齿表面并对牙齿没有副作用的合理有效方法。

2004年《战略与创新》中宝洁的化学工程师Paul Sagel的一篇论文指出,“即使我们偶然想到薄膜方法也是很难解决的难题,是公司的研究工作给我们抢先的机会。在食品包装研究中开发的微涡技术可以让洁白条保存凝胶,更长时间地粘贴在牙齿表面。这要比在口腔中形成一层薄膜的感觉好多了。”

这是宝洁公司的巨大成功。但是,大部分的机构和公司实际上很难从交叉行业科学知识获得的帮助。它们不是宝洁那样一个大规模、多样化的公司。即使是大公司,它们会想到把一个领域的知识用来解决另一领域的问题吗?在这个事例中,宝洁公司的科学家是应用TRIZ理论来解决洁白条产品中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

TRIZ是俄文,翻译为英文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它是已经验证的理论方法,名字掩饰了它自己。TRIZ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一种世界级的创新实践,世界大部分创新型公司均所采用其进行创新,其中著名的包括:宝洁、苹果、微软、博世、波音、西门子、3M、惠普、霍尼维尔、美国航空航天、丰田、英特尔、强生、GE、三星、LG、现代汽车、台积电等。

虽然TRIZ理论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在很多行业和组织,但是仍然不被公众所熟知。这主要是因为TRIZ理论的抽象本质,也是为什么TRIZ理论具有解决创新发明问题能力的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业务聚合只能是接近但却不能完全到达S曲线中的位置,该位置包含了系统驱动的创新趋势,这些公司只能是一种带头示范作用。

我们已经从几个客户公司得到反馈信息,它们认为TRIZ理论能够提供最具启发性的想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那些委托进行创新工作的组织,有时很难相信现实中能找到通用创新平台。承认这一点就是让他们承认从小学开始一点点累积的个人想法的作用和从整个人类历史上搜集到的创新思想相差很大。

TRIZ系统性创新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复杂的创新障碍,很多高阶业务主管意识到其作用,已经开始进行TRIZ方法的普及应用。某商品包装公司培训了2000人学习使用TRIZ理论,五年后,该公司的专利成果增产了3倍,建立了一种符合新的用户要求的产品类型,并从竞争对手中获取很大的市场份额。对于该公司来说,高效研究和开发的创新引擎是在产品结构、学科知识和准确度方面发挥了功能。

今年9月中旬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14届国际TRIZ年会(TRIZfest 2018) 上,MATRIZ(国际TRIZ协会)授予vivo和俄罗斯铝业(Rusal)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企业奖,vivo是中国第一家手机企业,乃至是中国第一家电子企业获此大奖的公司。在vivo近500位工程师已经掌握这一创新利器,用TRIZ方法产生的大量解决方案,充分应用于智能手机研发中。

vivo在TRIZ领域的进步迅速,较短时间内达到三星电子、GE同台水平,不仅提升用户对vivo产品是领先电子科技产品的认同,也展现出了vivo在国际科技业的创新技术方面表现已获得行业的认同。

vivo对创新的理解与实践更是在产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NEX为例,作为vivo的创新旗舰典范,其亮眼的创新设计着实为手机市场树立了标志性的里程碑。

 

vivo NEX在外观设计上,创新的零界全面的设计是产品最荣耀亮点,在刘海屏同质化的格局之下,vivo NEX率先打破设计上的壁垒,无限接近真全面屏使用体验的设计,全面屏所打造的创新设计更堪称行业的标杆。

 vivo NEX前置升降式摄像头的创新设计深受好评及热议

 vivo NEX前置升降式摄像头的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刘海屏降低占屏比的妥协设计,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形象,而且完美了消费者的应用,成为行业界及广大消费者的热议。再如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vivo经历多版本迭代更新的革命性交互工程技术测试,于vivo NEX率先量产,更好完善消费者的体验,也更诠释vivo不止息追求极致的创新之路。

创新已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必胜绝技,运用创新方法,正确地解决正确的问题,提升产品及服务的商业价值。尤其,现在又到企业做2019年度计划及预算的时候,你是否还用过去的惯性思维在做年度计划及编预算?请先换个创新思维的大脑再来做年度计划及预算吧!你将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选择好的模式有助企业创新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有的企业初期在经营过程中,常常由于管理不善、资金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不仅自己赔个底朝天,同时也累得经销商血本无归。

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只有精诚合作才能造就双赢局面,企业要把经销商看成是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利益关系。

 面对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局与变局,中小企业要想办法打造“共赢营销生态圈”才能赢得未来。

所谓打造“共赢营销生态圈”,其实不难理解,要知道一个和谐共赢的生态圈必将是一个多方互利、相互促进的系统,在国内企业市场,生态圈里既有品牌厂商,又有省级的代理商、经销商和终端的零售渠道。企业提出的共赢战略就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源,驱动整个产业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并创造出最大的利润。

就拿化妆品来说,其角色定位有点类似舵手,各级分销商是大副,零售渠道才是划桨的水手,是从高度上控制船的方向,但要想顺利到达彼岸,大副、水手缺一不可,只有同舟共济,才能乘风破浪。特别是在同类品牌掀起的巨浪打压下,协同作战的共赢理念的维系显得更为重要。

打造共赢的营销生态圈,需要五个纬度

合理的产品规划提升共赢空间;构建稳定高效的共赢渠道;精准的价格策略促进共赢;强大的促销攻势实现共赢;快速的应打造共赢供应链。这五个纬度如同拳头的五个手指,彼此衔接,缺一不可,构成了“共赢营销生态圈”的五级助推器。

首先,在产品规划上,在创新、成本、速度等要素最优的产品才能脱颖而出,同时要避免掉进误区。提高产品的生命周期的销量,设计出可持续热销的明星产品,能最大限度地为厂商输送利润;经济学上的规模效益原理也表明,销量越大,成本就会被摊薄,利润才会丰厚。

其次是构建稳定商效的共赢渠道,通过渠道的政策统一和信息充分共享,并充分降低渠道的经营风险。再者就是精准的价格策略促进共赢,在确定产品价格标尺上要贴近主流价格体系。同时,产品的价格必须偏重于时间的纬度规划,在产品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适时进行价格调整,就能使其利润放大到最大。经销商们也能从中受益,实现共赢。

另外,强大的促销攻势必不可少。营销学上讲究推拉术,既要有品牌形象宣传“推”的一面,又要有终端促销“拉”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库存周转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所带来的现金占用和价格下跌造成的利润损失。很显然,企业除了为经销商做好广告宣传、促销支持等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为经销商提供配套营销服务体系,帮助经销商提升经营能力及赢利能力,解决经销商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企商一家亲,达到双赢。

事实上,企业就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围绕着资源的争夺与利用来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做企业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

借助科技创新方法掌握客户体验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瑞典皇家科学院自1969年以来颁发的第50个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得主8日揭晓,由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纽约大学史登商学院教授保罗.罗默(Paul M. Romer)共获殊荣,以表彰两人把气候变迁、创新等关键问题,与经济成长相结合的贡献。尤其是罗默研究成果指出科技创新对于永续经营是关键影响。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今年经济学奖桂冠得主的贡献〝是在方法论上,提供我们对科技创新和气候变迁因果关系的基本见解〞。他们两人〝没有提供确凿的答案,但他们的发现,使我们更接近于找出我们如何达成持续与永续全球经济成长的答案〞。当然解决问题前能先掌握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假如上述诺贝尔得奖者的研究当初有AI人工智能系统来帮忙分析,将会更快更有效率。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之前发布的预测报告认为,未来30年内,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堪比蒸汽机这样的变革性创新发明。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人工智能每年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为1.2%。

从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总体来看,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以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13万亿美元的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颠覆性技术(比如蒸汽机)。

该报告预计,到2030年,大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AI技术,大部分公司将会应用全部AI技术。

尤其在研究客户体验上,企业往往面临到要建立模型做大量的数据分析,这靠简单的数据分析系统效果是不好的,若能结合AI技术,将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效益及发现。

客户体验是所有商务成功的根基。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客户体验是客户回头率的单一决定因素,也是决胜竞争对手的决定因素。客户体验至关重要,即使是那些看似垄断的行业,诸如有线电视运营商和医疗保险公司,如果在客户体验方面失败也会面临危机。

 

客户体验是一切的核心,它决定了你如何进行你的业务,你的员工在同客户和彼此之间互动时的行为方式,以及你所提供的价值。你着实不能忽略这个问题,因为你的客户在每一次接触到你的产品、你的服务以及你提供的帮助时就会留意到这个问题。

 

很多人说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设计,总想着要如何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如何创造模式,并坚定地把它推动下来。其实殊不知,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试错、不断积累。并且用户体验的核心不是设计,而是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在细节,一定要关注细节,要聚焦。

之前在长江商学院的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的观点:“想不清商业模式,就不要想了,一个商业模式即使成功了,它也不是孤立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去发展。”

当你把一个商业模式往后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是你的产品、你的策划在教育用户,而是用户在引导着你往前发展。因此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你的模式压根儿就不成立。在早期阶段,如果有人问你的模式是什么。想得清很好,想不清就不要想了。还有人想得清,但可能想错了。

商业模式就是四部曲,像金字塔一样。你的底层基础打得越扎实,你上面就越挣钱。你要时刻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打通了用户的痛点?我是不是真的让用户离不开我?我是不是真的把产品体验做得很好?我是不是真的快速圈到了很多用户?你每往前走一步,每上一个台阶,每当你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用户之后,你就会看到更多的机会。实际上一个商业模式,就是这样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出来的。

从用户服务、产品创新维度,把护城河加深

用户至上

到底什么是用户,用户和客户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用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才能称为用户:

a.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

b.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

c.用户要和企业之间有连接、有交互。

我们要重视用户关系,先为自己找到一批用户,这些用户愿意跟你保持长期联系,这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基础。此后,我们可以通过卖东西、增值服务、广告等方式去赚钱。

在产品体验上做创新

第一,体验一定要可被感知。

必须要实实在在把产品做好,用户用起来才能感觉到。

第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

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是一个选择过剩的年代,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

过去我们卖的是功能和价值,但今天卖的是一种超越用户预期的能力。如果不能做到技术的持续创新,在科技行业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在下一轮浪潮来临时,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是准备好的。

第三,产品设计要锁定用户需求。

离开了用户需求的用户体验改进都是耍流氓。很多成功的产品,是强需求,所以才会有用户,并且用户不断的提要求,不断的持续改进体验,体验越改进越好,最后就成功了。

总之,在体验为王的时代,谁能够掌握好体验的力量,从小处可以改善一个产品,可以做出一个受欢迎的产品;从大处讲,甚至能颠覆一个产业,可以改变一个格局。那你要如何挖掘出尚未被发现的客户体验因子?如何从这些大数据(视频)找到金矿?科技创新的AI人工智能是较靠谱的方法。

CYCU/Career青年職涯講座視頻

電資論壇

CYCU/Career青年職涯講座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講題:物聯網智慧應用及發展趨勢

講師:詹長霖 博士

時間:2018年05月16日(三)PM 3:00-5:00

地點:中原大學 電學105講堂

講座精華:

https://v.qq.com/x/page/o07064e9qxo.html


智能物流创新–物流企业如何做到新物流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近十年来,中国凭借世界工厂的产能、庞大的数字经济规模、城镇化加速发展、相对落后的传统商贸、宽松的政策、极低的人力成本等六大历史条件创造了电商奇迹。

 

然而,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物流规模的扩大与物流碎片化趋势也加剧了成本问题。目前,移动商业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已经使电商的定义模糊化,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包括“门店配送”等模式的普及,使包裹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已不是物流快递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消费习惯不变和物流成本剧增情况下,现有数字消费模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切实降本增效是关键。由此可见,物流业在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与网络化等方面的智慧升级变得尤为迫切。

“新物流”既不是某一特定阶段的发展形态,更不是某种至高无上的终极形式,而是动态变化发展、类型层次丰富、富有创新活力、集约资源利用的物流集合。 

物流产业演变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梳理,我们发现“新物流”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维度,即自动物流(autonomous logistics)、产品智能(product intelligence)、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以及自组织物流(self-organising logistics)。

不难发现,“新物流”本质是基于原有要素的不断升级和充分重构,前提是供应链的数字化,基础是流通设施及物流网络建设的日益完善,支撑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关键是网络伙伴之间的共享与协同。

那么新物流有哪些特点呢?

(一)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创新业态。

(二)系统性:准确而言,“新物流”是一个复合型系统,技术支撑只是系统中的一个层次和内容而已,此外还涉及到体制问题、组织问题、管理问题与系统运行问题等方方面面。

(三)普适性:适用于各种产业。

(四)渐进性:我们需要厚积薄发的日积月累,具体可从技术升级、装备升级、系统升级与管理升级等方面着手。

一直以来,物流成本对企业经营和交通运输环境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影响,而新商机、新技术与“新零售”业态的出现将会迅速改变传统运输和物流方式。然而,我国部分物流企业仍然缺少必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较为落后,物流业整体运营效率不高,而且与客户的合作也不够深入。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升级,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这也体现了“新物流”的核心要义:

一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以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与传统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相结合,以提升物流及配送的智慧化水平;

三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并充分调动资源潜力,进而打造透明、柔性、协同、即时反应的综合物流企业;

四是以有效地支持零售等商业创新为目标,以实现物流的高效、绿色、安全运行。

建议课程: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务课程

不得不收藏的企業創新四大類型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前幾天看到企業管理雜誌上分享的一篇文章,文章通過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對國內30多個行業企業的創新活動研究,作出了分析和整理。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採用「原型」分析模式,在研究後提出了創新的四大基本類型:效率驅動、客戶中心、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這四種創新原型從不同的視角更細緻入微地審視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和表現,可為企業的創新戰略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決策依據。

原型一:效率驅動型創新
效率驅動型創新是指通過改進流程來降低成本、縮短生產時間、提高產品品質,即通過對現有生產流程的梳理、完善和改進,在品質、成本、速度、服務等效率評價指標上取得新的突破。效率驅動型創新來源於生產知識和規模,對資本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尤為重要。


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採用效率驅動型創新的例子。酷特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對個性化服裝生產的流程進行智能化的創新改造,在服裝個性化定制領域,成功實現了用工業化的效率和成本進行個性化產品的大規模定制。

酷特全資訊化的生產流程控制,將傳統服裝定制20~50個工作日的生產週期縮短至7個工作日內,達到單個生產單元年生產150萬套件定制服裝的產量。

我國製造業領域的企業生產流程優化仍然存在巨大的提高空間,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效率的不二之選。

原型二:客戶中心型創新
客戶中心型創新是指通過產品、服務或業務模式上的進步來解決消費者的問題。此類創新主要來源於消費者洞察,找出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針對性地開發新的產品、服務與業務模式,然後依據市場回饋不斷進行修改和更新。滴滴、美團、共用單車、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等企業創新均來自此類創新。

客戶中心型創新的關鍵在於消費者洞察。美圖公司就是一家通過精准、深入的消費者洞察開發新產品,獲得用戶粘性和支持的企業。

年輕女性群體是美圖公司的核心用戶,通過對用戶行為和心理的深入洞察,美圖公司以「讓更多人變美」為使命,希望「成為全球最懂美的科技公司」,創造了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美妝相機、海報工廠、美圖手機等互聯網和智能硬體產品。通過消費者洞察,美圖的產品創新正從“讓用戶看起來美”向“真正讓用戶變美”轉變。

基於用戶洞察的客戶中心型創新,讓美圖公司在用戶體量、用戶活躍度、用戶粘性、用戶忠誠度等方面具備競爭優勢,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商業變現能力。

客戶中心型創新是B2C類企業創新的主要路徑。我國的消費市場龐大,充滿機遇;同時,在消費升級的總體趨勢下,伴隨著90後、00後等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企業也面臨消費觀念轉變的巨大挑戰。B2C類的企業需要做好消費者洞察,挖掘消費者的內心需求,為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創造條件。

原型三:工程技術型創新
工程技術型創新是指整合、吸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技術,設計開發新產品。工程技術型創新來源於企業自身的知識儲備、以及供應商和技術合作夥伴,是科研與實踐技藝的結合,通常需要專利保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從要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此大背景下,工程技術型創新不僅適用於航空航太、汽車製造和電信等傳統工程技術型行業,對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比如快遞行業。


2018年3月,順豐控股發佈了《關於獲國家民航管理部門頒發國內首張無人機航空運營許可證》的公告。根據許可證的規定,順豐物流無人機可在民航局批的試點區域內使用無人機開展物流配送。這意味著順豐物流無人機可率先進行商業化運營。作為國內快遞企業的領頭羊,順豐不僅是“送快遞的”,同時也是一家高度重視工程技術創新的科技公司。

通過SooPAT專利數據搜索引擎檢索發現,截至目前,以順豐速運名義申請的專利有458項,以順豐科技有限公司名義申請的專利有384項;在這些專利中,無人機方面的專利顯示有96項。

工程技術型創新體現了「自主創新+協同創新」的特點。企業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利用外部主體的知識和資源協同創新,從而提高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知識產權保護是工程技術型創新的核心,是企業將工程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重要前提。

企業應做好知識產權佈局,提前申請外觀設計、發明、實用新型專利保護;也要有戰略發展眼光,積極申請全球專利。管理架構上,可設置專門的部門或團隊,負責企業知識產權的規劃、佈局和保護。

原型四:科學研究型創新
科學研究型創新是指企業和學術研究人員合作,通過研究成果的商業轉化,獲取商業價值。生物、醫藥、電子等均為高度依賴科學研究型創新的行業,此外,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行業,如互聯網企業,也應把科學研究創新視為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


2017年阿裏巴巴宣佈成立全球研究院阿裏巴巴達摩院,3年計畫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達摩院的成立清晰地展示了阿裏巴巴這個電商巨頭向技術轉型的發展戰略,馬雲也直接表示,希望阿裏未來的利潤由技術產生,而不是由市場規模帶來。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毫無疑問,阿裏巴巴豪擲千金成立達摩院,其未來科學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最直接受益人是阿裏巴巴

可見,達摩院的學術研究成果,既能滿足阿裏巴巴自身企業發展的技術需求,也能夠將科研成果產業化,成為企業開發新業務的基礎。

通過科學研究型創新,阿裏巴巴未來不僅能實現技術上的自給自足,而且能站在技術戰略的最高點,獲得技術主導地位,充分保障企業的發展潛力。

參考資料:嘉應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看蘋果如何創造出獨特的盈利模式?市值率先突破一兆美金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很多研究認為蘋果公司的成功,是依靠其先進的科技帶來的競爭優勢。但縱觀蘋果公司歷史,蘋果並不熱衷開發全新的技術,更多是對前瞻性技術發展前景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推出使用體驗更加完美的產品。

8月2日蘋果公司市值成功突破一兆美金,在穩坐全球股票的龍頭寶座的同時,也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市值超過一兆美金的上市公司。儘管後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每次推出新品都會被吐槽缺乏創新、沒有驚喜感,但庫克接手以來,蘋果市值一直處於高速增長中(賈伯斯逝世時蘋果市值為3470億美金)。究其原因,蘋果並不是依靠全新技術致勝的企業,而是通過優化產品,將硬體產品與創新性的商業模式結合,創造出獨特的盈利模式。

提示1:建立產品生態系統

一般的觀點認為,高科技公司的成長性卻決於其技術創新的能力,即大量的研發投入,帶來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但是這一觀點並不完全符合企業的規律。

我們發現,蘋果公司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相當低,僅有3.02%;以技術驅動為主的微軟和谷歌,這一比例分別達到13%和14%;即便以運營驅動為主的亞馬遜,這一比例也達到8%。在EBITDA增長率上,蘋果公司這7年的平均增長率高達173.4%,低於亞馬遜的225.8%,遠高於谷歌101.2%。

用少量的研發資金,能夠支持如此高速的企業增長速度。在於蘋果公司對產品精准的市場定位,以及「硬體+軟體+內容」的一體化平臺所帶來的超額利潤。

提示2: 強化供應鏈管理

賈伯斯重回蘋果之後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將蘋果由重資產營運轉向輕資產營運,減少投資和管理成本,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儘管蘋果以硬體銷售為主營業務收入,但核心競爭力是智力密集型的研發、行銷等能力。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下降,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減少折舊,增加利息收入,為公司應付危機、發現好的收購機會,提供了充足的現金保障。

蘋果將生產環節外包,也帶來了供貨風險,一旦供應鏈不能按時供貨,對盈利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得益於蘋果公司產品線的精簡,蘋果確保每一類產品的都有巨額的採購需求,提高了蘋果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提示3:做最強的零售商

蘋果公司終端建設的兩大舉措,一是建立自營電子商務平臺,用戶可以在蘋果網站直接購買商品。二是建設品牌直營店Apple Store,線上線下直接面對顧客,一方面直營店可以確保全球各地的用戶能夠以統一的標準體驗蘋果產品;另一方面承擔售後服務職能,解決消費者的使用問題,也可以得到一手的資訊回饋,作為改進產品的決策依據。

再比較幾大科技公司的庫存周轉天數,如圖2所示,以硬體銷售為主的蘋果公司,將庫存周轉天數做到6天左右,甚至超過號稱「零庫存」的戴爾電腦。而以軟體銷售為主的微軟庫存周轉天數卻超過了30天。

圖 2  2000~2016財年各公司庫存周天數
資料來源:Bloomberg

經過數據對比可見蘋果在供應鏈管理和零售管理的能力,達到了世界頂級水準,硬體產品的銷售速度竟然可以超過軟體產品,這是巨大的競爭優勢,也為蘋果創造龐大的經營現金流。而經營現金流帶來的巨額現金儲備,又是蘋果管理供應鏈的驅動因素,企業策略和財務策略的內在統一,是蘋果建立核心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礎。

提示4:以收購代替研發

前文提到,蘋果在創新研發中的投入偏低,但仍能取得高額的回報,除了商業模式的影響之外,也與蘋果公司的研發策略有關。與強調基礎性研發的微軟、谷歌等公司不同,蘋果公司並不強調從零開始的基礎創新,而是更偏愛收購具有應用前景的創業公司,將其技術改進,融入現有產品中;或者是收購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廠商,減少對上游供應商的依賴,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

巨量的現金儲備,使蘋果公司更多地使用現金進行資產收購。所以,蘋果公司一直能夠以較低的資金投入,獲得較高的銷售收入。儘管庫克時代,蘋果的創新相對缺乏,但可以一直創造穩定的自由現金流。美國學者阿爾弗雷德·拉巴伯特指出,公司只要持續創造現金流,就可以支持公司的估值,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蘋果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

希望蘋果公司的幾大策略,能幫助你創造出符合你公司的獨特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