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考是常见的创新杀手(Innovation Killer),如何突破惯性思考,有很多种方法,这边分享TRIZ创新工具实务上克服惯性思考的基本应用原理给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能否突破惯性思考模式是创新的关键,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解决方案常常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被某一个问题困惑已久,想破头也找不出答案时,当知道解决方案的时候,会有“A~ha! 原来如此! 当初怎么没有想到!“ 这种想法出现。会有这种反应,就代表该方案是一种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解决方案!
在过去应用TRIZ 创新工具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具有这种特征的解决方案!当事人往往在知道答案以后,会有一种想法就是 “ 这方案概念明明很简单直接有效,为什么当初会没想到” 的想法。
不过,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越是简单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越容易被现有系统的惯性思考模式所束缚,为什么?
这是因为当以微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会被系统现况的物理条件所限制,当再转换由巨观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常常会发现巨观资讯角度下的概念方案,往往会与现有系统脱勾,也就是连接程度或相关性不足,在将巨观的概念方案具体应用到系统微观层面时,无法解决系统的物理限制!这种情况出现时,概念方案无法转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就会沦落成为天马行空的想法!
通常,如果要能产生具有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解决方案,就必须要先把受到物理条件限制的具体问题,转换成问题模型,运用问题模型,暂时跳脱系统限制与束缚,也就是将具体问题浓缩成系统架构下的问题模型,这种方式我个人称之为问题的典范移转!
只要能根据这个问题模型产生概念方案,就会因为问题模型与原系统产生相关连结,提供能够应用于原来系统的具体解决方案,而这类的解决方案,往往具有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特征!
能够产生具有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有能力根据具体问题,建立原系统的问题模型!
根据经验,一个问题模型往往能产生一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当能够建立的系统问题模型越多,能够产生的具体解决方案就越多,曾经在一个回避市场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大专案中,根据问题模型,产生5种以上的不同解决方案,最后根据竞争策略,选择一种实施在产品上,最后成功的成为该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技术方案之一!
在新产品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产品越精密、产品技术就越复杂,产品系统的客观物理限制条件就非常多,这些物理限制条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惯性思考模式,限制了创新方案的可能性!
系统创新工具之所以为创新工具,在于这些工具能够有效克服思考惯性,协助人们快速而有效地产生具有突破惯性思考模式的解决方案组合!
当使用者熟悉系统定义与创新工具的应用特征时,就可以很轻松的改变系统定义,将这种系统创新工具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之中!
文章来源:汪周礼@智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