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维分析能力,不做工具的奴隶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

能不能介绍一些比较新颖的思维分析工具或者模型?现在有新的一些创新工具了吗?好像学习了这些工具,也不好运用到工作中去?

20191224-11

每每这个时候,我想起17年看到这篇文章「提升思维力的秘诀:绝不做工具的奴隶」

文中提到下面这本书。

20191224-21

这本书叫《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作者叫Julian Jaynes,是70年代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在书中指出,直到西元前2000年人类都是处于「无意识」状态。他们的大脑心智只有简单的二元维度:用来说话,以及用来聆听和遵循。处于二分心智状态下的人类,对自己做的事情与当下的行为,并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他的所作所为是「非意识」 的,大部分都是出于本能。比如原始人发现生肉太腥,而用火烤过的肉更好吃。他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是把这当作「神的指示」。神在冥冥之中告诉他们,火烤过的肉好吃,他们以后只会去寻找更多被火烤过的肉。直到随着周围环境的变迁以及语言的发展,人类诞生了两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类比和联想。

比如当一个人偶然发现除了用火去烤肉,用火去烤蔬菜的味道也不错时,他就拿着火把去烤其他的食物。这个就是类比,用已知的解决方法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而当这个人发现原来用火去烤其他的食物都很好吃的时候,他开始思考火是怎么来的,于是他回想起第一次捡起火把时的情形。这个就是联想,通过一件事物回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这两项能力不断进化,并在周遭环境的变化下孕育出各种复杂的科学学科,直到今天。而几乎所有的思维工具,都是基于这两项人类最基本的能力而演变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两项能力,却忽视了对它们的运用。让人不禁感叹,成也工具,败也工具。

类比和联想让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思维工具。诚然这些工具帮助了我们思考,却也限制了我们思考。

因为我们面对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从已知的经验里寻找熟悉的参考系来理解。这是思维惯性,也是思维工具诞生的雏形。因为工具,就是在大量的观察和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则。

20191224-31

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时间。即文中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规律发生了变化,或者工具适用的领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工具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才会导致人们觉得以前的工具「过时」了。

比如经典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就是典型的通过观察 ,推理,演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但它只适用在经典力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这套定律就不适用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大家纷纷去寻找新的工具,然而在我看来,这时并不应该继续往前冒进,寻找新的工具。而是应该往后退,回到最基本的元认知能力:类比和联想。

运用这两项能力,去开发新的思维工具。

爱因斯坦就是在发现牛顿经典力学定律无法适应光速粒子的运动后,从哲学书籍中得到灵感,用类比的方法尝试将「相对性」的概念嫁接到微观物理世界,最后发展出了闻名世界的相对论。

再举个例子,市场行销学中经典的4P理论,现在很少有品牌在运用。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过时」的理论,适应不了现在互联网快速的发展。但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我们拿共用单车为例。4P 的模型套用在这个互联网产品身上,可以如下来看:

P(Product 产品):自行车上的独特卖点有哪些?

P(Price 价格):每次使用自行车时的定价为多少?

P(Place 管道):消费者从哪里获得自行车的使用服务?

P(Promotion 市场宣传):品牌的主要市场宣传行为有哪些?

如果按照4P 理论,影响共用单车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就是以上4个。但这些还不够,因为4P 理论的原型是基于一次性购买的产品而言(即消费者买回家,交易就结束)。可共用单车是一种「租赁」产品,消费者并没有「拥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同时这种「租赁」又跟传统意义上需要固定门店提供「租赁」服务的产品不同,共用单车并没有「租赁经销商」这个角色的存在。理论上消费者可以在大街上任何地方找到共用单车直接扫码使用。所以在基于原来4P 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如下修改:

  1. Place 管道这一部分,我们没有第三方经销管道存在,能够停放自行车的公共区域都是我们的「管道」;
  2. 增加新的变数因素:日周转率,即平均一辆自行车在一天里会经由几位用户使用。对于租赁型产品而言,周转率比产品铺设的数量规模更加重要。周转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以上两点,就是发现4P 理论无法适应共用单车的商业模型后,运用类比和联想(通过类比找到相似的房屋租赁行业里的周转率概念,通过联想找到影响周转率的因素,比如不同停放点间的距离,人流,高峰时间等),从而开发出新的思维模型。

所以创新工具不在多,而在把一些经典的创新工具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运用类比和联想,再去做加工处理,开发出新的一套思维模型,当然这样的功力非一日之功,因此,这也是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创新工具,无法落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