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共用之名,下一站市场商机又在哪里?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中国继共用专车、共用单车成功吸引数以亿美元计的资本涌入后丰厚回报后,共用充电宝、共用澡堂、共用篮球又纷纷以共用之名开始登堂入室。

据腾讯新闻报导,今年5月4日晚间,聚美优品宣布将以3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共用充电宝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股权。其CEO陈欧则强调「这是其亲自抓的一个项目,并表示,聚美优品对该项目的投资无上限,未来3个月内,将继续注入几十亿的资金」。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共用充电宝或是另外的共用产品是否能成为下一个共用专车、单车呢?

首先,要确认的是,是否有需求市场?例如共用充电宝,坦率来讲,这一需求确实存在。如我们所见,电量和Wifi,支撑起了我们在智慧手机中畅游,感受无限乐趣的底层基础,而当下电池续航能力已成为智慧手机最大的瓶颈所在。乃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再次被刷新,戏称是「再穷也要有Wifi、再苦也要有电量。」

而从相关调查报告来看,消费者对于电量焦虑是真实存在的,韩国LG公司更是推出了「低电焦虑症」这一新名词。

当然通过种种的资料显示,它成功的引起了投资热。据新京报在四月份的一篇文章报导:据公开资料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而有趣的现象是,这批VC机构与此前的共用单车、专车的资本方有着很大的重合性,他们的竞相涌入,使得共用充电宝很可能在未来又将是一场以资本培育用户习惯的游戏。

其实我想表述的是,也许共用是未来市场非常热门的一个切入点,但是盲目的投入,未必是一件好事,拿共用充电宝举例,也许你能发掘“共用”一词下,真正的一些可挖掘的市场需求。

1.请问:消费者使用频率会有多高?

比如共用充电宝,电量需求诚然存在,但是消费者对于这个需求的频次究竟有多高?这个很大的一个疑问,从个人而言,我不认为这个是一个高频需求,大多我们在出行前,更多的时候是保持电量充足的状态下出行。

据资料显示,(以中国市场为例),在外充电的比例在7%左右,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没有共用充电前,他们已经得到了市场解决,这个项目出来后,能够抢来多少用户?这是个大疑问!另外,如果还存在押金形式,以小时计费,并不比消费者自己购买一个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充电宝划算。

2.快速的技术变革,会不会是现有共用市场的一个死穴?

共用充电宝瞄准的是智能手机电池续航能力不佳的现实。但是手机的原装电池快速的发展,很多新电池的技术研究也在不断酝酿之中,比如超级电容器电池,以及诸如苹果正在研究用WIFI为智慧手机充电的技术,如果它们快速上线,我想共用充电宝将不会再有市场,很快被淘汰。

3.安全问题是考验

当下而言,诸多免费的充电设施,看似免费实则内藏猫腻,以免费之名盗取使用者资讯或者进行病毒植入、程式安装等等。而且面对诸多型号的手机,充电过程的安全性也有待考虑。

4.考虑共用领域的机会所在?

机会当然也伴随着问题存在,比如共用充电宝,完全实用与机场,汽车站等客流密集的地方。甚至是汽车,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这是无可取代的重要。

现下,似乎和共用一词搭上关系,就能走上资本腾飞的快车道,但是并不一定能长存。企业应当思索究竟怎样实现真正的「共用」才能长久的提升消费者体验,或许这样才是真正的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而不是盲目的狂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