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新聞動態

是真的嗎?創新取決於「提問」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詹長霖

是真的嗎?創新,竟然是從提問開始,或者換句話說是整理問題的邏輯關係 ,並且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

一家公司的商業定位,基本可以概括為:We provide(What)to(Whom)with the benefit of(What)comparing to(Which competitor)because (Why)。所有成功的公司,都可以很簡潔地用這個套路描述清楚。

 

或者你可以試試填入你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看看自己會不會突然卡住,無從下手。有時我們往往拍著胸脯的說「我非常清楚工作中的問題。」但是如果你覺得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無非就是成本、技術、時間上的問題,並且當你填充上面的文字發現有困難時,那說明你可能並沒有真正的做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根因分析,即找到核心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實際案例來看到有邏輯地去提問,並且能準確地商業定位有多麼的重要!比方說,無創產篩是醫療產檢中想替代傳統羊水穿刺的一個技術手段。但是過去一些年間,它的市場一直打不開。我們可以假定它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我們可以暫時忽略它的技術問題。如果是你,你覺得應該如何填寫上面一段話呢?

20160530-1

當無創產篩 PK 傳統羊水穿刺

下方是最早市場的定位(你可以看看你的填寫是否一樣):

We provide 一種在孕婦外周血檢測胎兒DNA方法) to (高齡孕婦) with the benefit of 減少穿刺失敗的風險) comparing to (傳統的羊水穿刺) because bla bla…)。

這段話,可以看出無創產篩是想要替代傳統羊水穿刺的,因為這是一個存量市場,這也是無創產篩能夠在一開始市場快速擴大的原因。然而這是一種持續性創新而非顛覆性創新,當其試圖取代羊水穿刺時引起了爭議,這一benefit在醫生群體中沒有被廣泛認可。醫生並不認同羊穿應該被捨棄,羊水穿刺的失敗風險其實非常低,檢測得到的資訊也更多更準確,而且在醫療領域,要取代一種現行診斷標準,本身還必須能夠在法規上具備等同地位。在2012年前後婦產科學術界展開了多次討論,最後被婦產醫學專家共識定位為「一種近似於診斷的高精準度篩查」技術。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新技術和傳統路線的一種妥協。那麼我們換一種思路呢?

We provide(一種在外周血早期檢測唐氏綜合症的方法)to(高齡孕婦)with the benefit of (更早得到胎兒唐氏風險的精確判斷)comparing to(羊水穿刺的第16周)because(bla bla…)

這一新的定位,使得NIPT(無創產檢基因檢測)在孕婦的整個篩查流程中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新的市場,其benefit得到了醫生和孕婦的認可,羊水穿刺也成為與之相連的後續方案,二者和諧共存。

 

當無創產檢中的NGS二代測序技術 PK傳統的血清學篩查

未來中國的孕婦人數的自然增長速度將比不上流產人數和不孕不育人數的增長。而唐氏篩查的醫療流程最大的體量是早中孕期唐氏篩查,但檢出率只有60-70%,因此現在很多人傾向於未來去替代這個血清學一線篩查的市場。

這時,你可能會將無創產篩定位成:We provide (一種精準的早期檢測唐氏綜合症的方法)to(高齡孕婦)with the benefit of (更高的檢出率和準確率)comparing to(血清學唐氏篩查)becausebla bla…)。

這一定位乍一看上去不錯。但是,任何篩查手段的首要屬性都是「成本」和「簡單」,並非「準確」。而這卻是目前無創產檢中的NGS(二代測序技術)本身的相對弱項。中國幅員廣闊且地區發展不平衡,「低水準、廣覆蓋」一直都是適合國情的醫療衛生原則。在大部分地區NGS作為篩查還是受制於成本偏高,技術依賴性強,以及標本遠距離寄送帶來的品質和管理成本上升。著名的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提到「當技術對於患者而言不可及時,技術就沒有價值。」雖然作為NGS相對簡單的技術應用,無創產篩成本其實已經接近了發達省市可以買單的篩查價格,但是距離一兩百塊的傳統篩查成本仍然略顯勉強。而操作的複雜性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改變。即便有一天替代血清學篩查,也很容易被新的更簡便篩查方法所顛覆,比如說有人想開發的新的濾紙幹血片法或是新的POCT技術(更加滿足「成本」和「簡單」的屬性)。因此,NGS用於無創產篩由於不具備完美定位,用於一線篩查不大現實,只能作為一種選擇性的篩查策略,其未來市場成長空間帶有不確定性。所以這樣定位也許不能獲得成功,所以是不是有更好的定位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20160602-2

正因為定位對創新而言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將創新診斷和問題定義階段放在創新課程Gennovation™的第一步。有時創新不能單靠技術或投入大量資金,而是看清核心的問題和理清頭緒。創新需要方向,需要邏輯,需要方法。提問要是錯了,後面的努力將付諸東流!

資料來源:貝殼社,醫療創新

 

延伸課程:解碼工業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創新解碼體驗工作坊

http://vip.asia-learning.com/aim/course/courseintro/92501/d/1

http://vip.asia-learning.com/aim/course/courseintro/84500/d/1

你不知道嗎?原來日本的創新方向已經發生轉變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詹長霖

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裡,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儘管在媒體上看到報導說日本現在處於經濟衰退、創新能力喪失的階段。但在我們唱衰日本的時候,他們卻在為「為未來投資」。


因為日本的創新方向已經發生轉變,我們可以看到的轉變有:
(1)日本電子企業在大眾市場衰退了。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領域裡的話語權卻在提升。

(2)日本企業正從B2C領域,逐漸向B2B領域擴展、轉型。松下從家電DNA,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等領域;今後,夏普將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慧住宅、汽車、食品、水、空氣安全領域和教育產業;索尼復興電子業務的計畫遭遇挫折,電子領域今後將強化手機攝像頭等核心部件。

(3)如今,日本機器人產業已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擴展,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同時,積極擴張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把握製造業升級的機會。

所以當我們歡欣雀躍著我國GDP上升時,你會發現其實經濟實力的比拼從來不靠GDP。而是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前幾年,小米手機如同一隻黑馬橫空出世,我們也對其商業模式做過分析,我們不得不說,它的成功帶著很多創新的閃光點,尤其是在其饑餓行銷和用戶參與度上,但另一方面它有著令業界一直詬病的技術研發軟肋。和華為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風格上的差異。為什麼大家覺得華為值得尊重?在公司高速發展的過程中 ,我們都在忙著搶市場,盡可能的多地獲得訂單,但是有哪一家企業能堅持28年只對準一個城牆口衝鋒,專注於品質把控呢?華為的成功,我們也可以看到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的力量。

《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上中國企業零入圍的現狀也讓我們看到除了技術方面問題外,很大一部分還是和國家重視的側重點相關。這些年,全球都在貨幣放水,也就是用債務刺激經濟。但拿日本和中國來對比:日本放出的水流進了產業整合、重組、創新、研發環節;中國的放水流進的是地產、基建和城市化。簡單總結:日本的債務附著的資產是「技術產能」,中國的債務附著的是「土地產能」。 這些年來,無論在地產基建方面,還是產業發展方面,中國都在想通過投資的大躍進實現「跨越式升級」。這些投資,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創新研發環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創新需要時間的積累,創新不是簡單的創意,也許針對某個產品,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一個新的創意點可以讓產品獲得大家認可。但是一個頂尖優秀的創新型企業不是單靠操弄商業模式就可以形成的,產品或服務的研發設計必佔據首位。

產業轉型不可不知道的事!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詹長霖

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國際和國內經濟、科技等發展現狀和趨勢,通過特定的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對其現存產業結構的各個方面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調整必不可少。在新科技不斷湧現、產業正站在十字路口的當下,我們該如何面對物聯網的未來?

在物聯網時代的大趨勢下,我認為產業轉型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物聯網強調的是什麼?

物聯網首先要求硬體與網際網路實現連接。不同設備間實現互聯本身,也是一個大的市場和必須要實現的基礎,但僅僅是把感測器連接到網際網路,並通過智慧手機進行控制,不能保證其商業化的成功。

曾經就任美國白宮物聯網領域總統創新研究委員的LEE Seok-Woo副局長表示,「在物聯網上綁定設備本身不重要,比如可以把冰箱和手錶進行連接,但沒有什麼價值;應該關注設備連接之後,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新服務上。物聯網商業的構成由四部分組成:從最底層的硬體,到上層的網路、資料分析、服務等。越往上,其附加值就越大」。如果仍然將軟體和服務視為提高智慧手機銷量的一種手段,前途會變得渺茫。

所以你可以看到日本軟銀(Softbank)會銷售一款遠低於成本、售價為19.8萬日元的情感機器人「Pepper」;而亞馬遜則推出了一款售價僅為五美元的智慧硬體「Dash Button」,在家按一下該按鈕,就可以配送礦泉水、洗滌劑等500多種生活用品。這種令人無法相信的售價能否讓企業獲得利潤,非常值得商榷。沒錯,這些產品並不是依靠銷售產品來獲利,而是使用者使用該產品時產生收益。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公司的副總裁表示,「硬體企業如果要在物聯網時代生存下去,就得有免費贈送冰箱的魄力」。換言之,物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是軟體以及服務,而不是傳統的硬體。所以把握物聯網,不是把握硬體,但又並不意味著要放棄硬體,而是要把握硬體可以發展的智慧服務。如何以〝硬體+軟體〞為中心點,把更多產業串起來,這就是新的機會!

比如日立製作所的超小型感測器的應用就是個成功的物聯網案例。這項搜集產品所有零部件資料的技術,是由一顆米粒大小的超小型半導體材料的感測器貼附在產品上實現的,它能瞬間感知金屬等材料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資料可用於改善產品功能和防止故障發生。也許你覺得它能在汽車、工業機械、建築、工程等領域應用。但在醫療器械領域,該感測器也有望用於監控病人手術時往其體內輸送血液的供血泵的運轉狀態。小小的感測器,基本將各個產業串在了一起。

物聯網除了要求硬體與網際網路結合,還有更進一步的要求就是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學習)。
今年3月,AlphaGo與世界棋王的對弈掀起AI浪潮,當你在某個問題上,你有龐大的資料,而這個資料很有價值,可以轉換成電腦可以使用的知識時,它就可以透過電腦自動學習產生智慧,AlphaGo恰恰證明了這件事。

AlphaGo告訴大家的是在人工智慧時代,透過資料訓練電腦自我學習的方法,這其實在生活裡通通都有,例如在用Gmail時發現垃圾郵件被篩選掉了;Uber知道什麼時候要依據車子的調動狀況來調漲車資。所以創業最好的方法是透過網路,網路是透過寫程式。而你的程式加上網路,如果未來可以取得資料,用上機器學習的方法,你會取得下一代科技,在各行各業發展智慧服務。

所以物聯網時代下,產業轉型靠什麼?靠以硬體做支撐,軟體以及平臺服務做前線,獲取大數據進行分析,再透過資料分析訓練電腦自我學習的能力。物聯網的未來必將是跨業跨領域的,單線發展的產業轉型不會成功。

建議課程:創新解碼智慧製造智慧物聯網創新工作坊

日本馬桶正醞釀一場新「革命」

各地課題做貢獻的時代似乎即將到來。一直以來,日本廠商的馬桶開發一直追求「舒適」和「節水」,而今後的著眼點或將轉向如何提高生活品質和貢獻社會。不久的未來,在封閉的廁所空間究竟會發生怎樣的革命?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了日本廁所及馬桶研發的第一線。

廁所變「健康診斷室」

20151126-3

日本TOTO(東陶)綜合研究所位於日本神奈川縣茅崎市。這裡擺放著一台力爭在2020年左右投入實際應用的馬桶試製品。看起來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馬桶,不過卻承載著研究所所長福田幸弘「將自家廁所變成健康診斷室」的夢想。

這個馬桶可以通過測定糞便中所含特定氣體的濃度,了解腸道的健康狀況。福田所長説:「造成糞便臭味的氣體與腸道細菌的狀態密切相關」。如果幫助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的有益菌多,糞便中所含氣體就會變少,也不會很臭。而如果腸道環境差、産生毒素的有害菌變多的話就會産生很重的臭味。

由馬桶測定的所含氣體濃度的數據可以通過雲空間進行管理。福田所長表示:「希望(測定的氣體濃度數據)能像身體脂肪率一樣成為健康的晴雨錶」。如果將其與體溫和血壓等通過其他健康設備獲得的數據相結合,將有可能用於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TOTO計劃與IT及醫療相關企業合作,實現産品化。

馬桶發電不是夢

「難道不能將馬桶變成一套發電設備嗎?」日本大型潔具廠商驪住(LIXIL)的R&D本部負責研發工作的石井久史萌生了這樣的念頭。

人們上完廁所後都要放水沖洗馬桶,如果在出水管內裝上一個帶小水車的發電裝置,馬桶則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小型「水力發電站」。如果能將所發電量儲存到蓄電池中,就能在停電等情況下,在一定時間內供電。這樣的話,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能照常且安心的使用廁所。這就是石井的點子。

該公司在研發夥伴日本東北大學研究所進行了反覆的實證實驗。結果成功在男士用小便器上實現了2瓦特瞬間發電量,而在馬桶上獲得了1瓦特的瞬間發電量。石井表示:「(這將)能有效利用起之前白白浪費掉的能源。」

回顧日本馬桶研究和開發的歷史可以發現,節水技術和溫水洗凈坐便等提高舒適性的技術是兩大主題。1970年後,由於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應對水量不足的對策變得尤為重要。1975年前馬桶每次沖洗用水量為20升,而如今已經能達到低於4升。

「無水廁所」助力農業

TOTO使用超級計算機分析馬桶表面水流後,在水流方式和內部形狀上下功夫,開發出了更易於清除污垢的沖洗方式。

不過,僅靠類似視角或出發點的技術研發,馬桶等本身的進步與革新的餘地已越來越小。在日本,帶溫水洗凈的馬桶的普及率已接近80%。要想創造出新的價值,需要將技術與健康、能源等此前從未有過的全新想法相融合。

例如,驪住就把「無水廁所」的概念帶到了與日本相距甚遠的非洲肯尼亞。驪住稱這將有利於當地的農業改革。

所謂無水廁所是指在水電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也能設置和使用的廁所設施。在馬桶等下方將採用把固體物和尿液分離的構造。

通過分離尿液和糞便,將不易産生氨臭味,也能使排泄物更易處理。糧食不足已成為肯尼亞的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能將排泄物發酵製成肥料,將有助於形成穩定的農業生産。

如果在肯尼亞的嘗試獲得成功,就可以把在日本想不到的商業新模式推廣至發展中國家。而隨著技術開發所涵蓋領域的擴大,也將為企業鋪開業務提供無限的可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若杉朋子

比WiFi快100倍的無線技術 用光傳輸信號

人們對網速的要求,沒有最快,只有更快。Li-Fi,作為一種目前使用廣泛的WiFi替代技術,現在終於要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

20151126-2
愛沙尼亞一家名為 Velmenni 創業公司已經開發出了這種超快網路傳輸技術,目前已在辦公室和工業環境中進行測試。這項新技術速度有多快?Velmenni公司表示,Li-Fi的速度將是WiFi的100倍。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來衡量,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可能比我們現在在視頻網站看線上電影的速度都要快。
Velmenni 在測試中所使用的Li-Fi技術能夠以最快1GBps的速度發送資料,這一速度是目前WiFi網路的100多倍。事實上,Li-Fi是一種類似於WiFi的無線技術,不過它藉助室內可見光通訊(VLC),能夠以非常快速度來進行資料的發送。Li-Fi 技術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Harald Haas 教授發明,相比WiFi,它擁有多項競爭優勢。

20151126-1
 
首先,就是安全性更高。Li-Fi 能夠在本地網路傳輸中具備更高的安全性,並且由於光無法穿透牆壁,因此這也就意味著不同設備之間「干擾」就相對較少。此外,Li-Fi最大的競爭優勢可能就是它的資料傳輸速度。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下測出的Li-Fi傳輸能夠達到1GBps。
「我們正在不同產業環境做一些實驗性測試,在這些環境中,我們可以使用可見光通信技術。」Velmenni 公司首席執行官Deepak Solanki表示,「 目前,我們已經針對那些需要光來進行資料傳輸的工業環境設計出了一種智慧光解決方案。我們也正在跟私人客戶合作來測試這項技術,我們為他們搭建了一種Li-Fi網路,來接入他們的辦公場所網際網路。」
儘管如此,Li-Fi 可能在短期內還無法徹底取代WiFi技術,這兩項技術可能會同時存在,從而創建一種更有效的網路。如果測試成功,Li-Fi網路將在未來3-5年時間推向大眾消費市場,讓普通消費者能夠利用其家用燈泡來接入網際網路。
在Li-Fi大規模應用之前,這項技術需要做進一步的改善,使其能夠相容目前的設備。「創建一種Li-Fi全新的基礎設施是非常困難的,我們需要將我們的系統與現有系統相整合。」Solanki表示。Li-Fi技術發明者Harald Haas表示,未來每一盞 LED燈泡都可以充當WiFi的替代品。在TED演講中,Haas 稱目前的基礎設施適合對Li-Fi做整合。
Haas表示:「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一個照明設備中加入一個微型晶片,這樣它就能夠具備兩個基本功能:照明和無線資料傳輸。在未來,我們不光將擁有140億盞燈泡,我們可能還將以一種更環保的方式搭建140億個Li-Fi網路。」

來源/Inside:騰訊數碼

21

AIM俐鉅創新參與2015臺灣「打造高成長企業成果展」-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辦

為持續推動國內中小企業追求卓越並樹立企業標竿,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10月13日假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舉辦104年度聯合成果展《邁向高成長 打造臺灣經濟新動能》,結合中小企業品質永續、群聚創新、管理顧問及智財價值等計畫輔導成果,展開趨勢講座、研討會、實體成果展示及高成長企業輔導成果發表觀摩會等多元活動。

當天由葉雲龍處長及相關貴賓為活動揭開序幕,宣佈10月13日(星期二)至16日(星期五)中小企業處聯合成果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國內外知名人士及業界代表,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陳所長信巨集、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簡講座教授禎富、美國美國品質學會(ASQ)榮譽講師John A. Goodman顧問、AIM俐鉅創新管理顧問公司詹總經理兼首席創新官長霖、科達製藥公司陳副總經理美玲、雲端生活家公司陳副執行長祈富、群崴管理顧問公司陳總經理昭良,以及泰宗生物科技公司王總經理雅俊等業界精英,共同傳遞企業高成長秘訣。所謂「高成長企業」是指3年期間營業額或員工數平均年複合成長率超過20%,且觀測第1年度員工人數大於10人以上之企業。國外實證,雖然其僅占所有企業家數約5~8%左右,卻提供了55%以上就業人口,不僅能帶動經濟,更能穩定社會發展。我國也從2009年開始關注高成長企業發展,若以2009到2012年資料作為基礎,可發現高成長企業貢獻超過13萬個新增就業,約佔全部新增就業52%,其中,中小企業佔比約8%,經濟和就業之貢獻同樣表現極為亮眼。

因應企業邁向工業4.0及全通路趨勢,活動當天,現場亦舉辦「蛻變.成長」沙龍講座,運用數位內容展現管理顧問業在「創新商業模式」、「能源優化」、「供應鏈透明化」、「智慧製造」、「系統整合」、「產品開發」之解決方案,配合專題演講、線上診斷工具、企業經管趨勢出版品等活動,建立管顧業者與企業界交流互動平臺。AIM俐鉅創新詹長霖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也在當天獲邀主講「創新商業模式與新思維」,商業模式對於企業經營極其重要,藉由詹長霖總經理的實際輔導企業經驗來解說如何做商業模式創新,會場上企業高管如獲至寶。

而創新專案需要創新人才來執行,若能依據不同的創新需求,分派適當的創新人員負責,這樣就能事半功倍,那如何選擇適當的創新人員負責呢?所以會場上也透過觸控螢屏展示AIM俐鉅創新的「創新風格線上測評系統www.aiminnovation.org」,免費讓參會人士上網測評,以瞭解自己的創新風格,進而激發自己的創新力。

本次活動除了靜態研討會及專業講座外, 10月13日全天於2樓設置「品質」、「群聚」、「智財」及「管顧」等4個計畫聯合展區,集結175家廠商成果,多元展出優質廠商輔導成果。綜觀整個聯合成果展,參與廠商高達6成為高成長中小企業,可真為企業標竿學習的最佳場域!

另外於10月14日與16日展開系列「高成長小聚活動」,包含品質轉型創新輔導案例發表、標竿企業成果發表暨觀摩會等,藉此建立產業交流與資源分享平臺,期能攜手所有中小企業,共同邁向高成長,以成為隱形冠軍為目標而努力!

 

1111

為何IBM為了天氣數據花了20億美元?

文/詹長霖 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官

天氣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密不可分的,至少人們堅信風調雨順是豐收年的關鍵因素。然而在大數據時代下,各種行業都在面臨著產業革命。也許不久的將來,天氣可能只是一個影響農作物的變數。數據勝過天氣。農林漁牧業的轉型將體現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下面是兩則近兩年來的收購案,IBM僅斥資20億美元,為獲取天氣數據。

2015年10月,IBM20億美元收購weather company

據 《華爾街日報》報道,IBM 正式出資收購了 Weather Company 旗下 Digtal 事業部的所有資產,包括所有的天氣記錄數據,大約 900 名專業的天氣預報員工以及他們的移動應用。

 

Weather Company,作為一家能夠從4000萬手機中收集超過每秒4GB信息量, 以及147000個天氣監測站,50000個航班,和數不清的能夠反饋天氣數據的智能汽車作為信息收集源的公司。它掌握的天氣數據就是對未來天氣進行預測分析的最好素材。當然Digtal事業部也不是只有數據而已,還包括了 900 名最為資深的天氣預報人員。而且還有數量龐大的手機App市場佔用。舉個例子,其實所有蘋果手機系統自帶的天氣預報軟體正是來自 The Weather Channel(Weather Company 最出名的子品牌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 Weather Company 旗下實際有兩大事業部,除了Digtal事業部,還有一個 Television 事業部。而且後者除了提供天氣預報展示之外,還有涉足記錄片等電視節目的製作。但是本次收購僅限於 Digtal 事業部,IBM 的實際目標就是天氣數據這一點再清楚不過了。

 

2013年10月,孟山都9.3億美元收購Climate Corporation

此次收購將使Climate在農業分析及風險管理領域的專長與孟山都的研發能力相結合,為農民提供更多影響作物收成的信息。兩家公司的結合將更好地支持生產力發展,同時更精確地利用地球有限的資源。通過此次收購,孟山都希望藉由Climate公司,擴大農業領域內將獲重大突破的數據科學業務。收購將立即為孟山都近期及長期業務和整合農業系統平台的增長創造機會。

 

「Climate公司專註於通過數據科學開發農場新的價值。」孟山都董事長兼CEO Hugh Grant說道,「當農民能利用更少的資源獲得更高的產量時,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Climate公司帶來了領先的專業技術,我們則將以此為基礎,幫助這些技術擴展至更多的作物種類和地區。我們期待著與分銷合作夥伴和其他農業產業密切合作,將信息資源帶進農田。」

 

Climate公司成立於2006年,由一支非常成功的軟體工程師團隊和來自於谷歌等領先的矽谷科技公司的數據科學家組成。公司已經建成了農業領域最先進的技術平台,包括超本地化氣候監測、農藝數據模型、高解析度氣候模擬,提供整套的全季監測、分析和風險管理產品。

 

天氣數據為何如此值錢?

古時,就有著名的、奠定三國鼎立之勢的關鍵戰役—赤壁之戰,劉備仰仗「東風」,以少勝多,大破曹操大軍。而現代,幾乎想不到什麼領域會與天氣無關?在農業方面的體現更勝,數據時代開創了精緻農業。收集上述數項數據能夠帶來前所未有的預測能力,這或許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即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從順其自然轉變到以大數據為驅動的。

 

收集數據,然後根據數據來做出預測,這聽起來似乎並不困難。但是,對於那些在過去十年間一直生活在農場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許多農場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缺乏數字化設備、欠缺專業技術勞動力、可憐的電力分配、流程定義的匱乏……鑒於上述這些因素的局限,每位農民要想在數據時代佔據先機,就必須建立起全新的流程工序。

 

孟山都公司將他們在農業數據時代的業務稱之為綜合農業系統(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這一平台為農民提供細化到每一塊土地的種植建議,包括如何提升產量、優化投入並保持土地的可持續發展,並根據數據作出細緻分析,在種植的深度與間距之間做出微小的改變,這些都將會對最終的產量產生巨大影響。正如孟山都公司所說的:「利用科學的分析手段來改變以往的流程工序,從而提升產能並降低風險。」

 

孟山都公司所規定的綜合農業系統的流程包括以下6 個步驟:

1.數據支撐:根據不同環境的種植測試產生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指導數據;

2.浮動式施肥:根據不同環境條件調整田間地頭的處置方式;

3.精密播種:實現最佳的農作物間隔;

4.施肥與病蟲害管理:根據實際需要實現定製化數據處理;

5.產量監控:提供高精度的數據;

6.育種培育:增加數據點的收集來改善遺傳基因。

 

展望未來的農業

在當今的農業中,人的因素最為關鍵,如何施肥、灌溉、操作燃氣發動機、駕駛卡車或馬車來運輸,以及擁有符合當地實情的知識。這可以被看成是一門手藝,通常只有開創某個農場的人才知道如何將其運營下去。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農場在其管理者退休離任後就逐步萎縮的原因——掌握在他們手中的手藝才是成功經營的要素。2020 年之後的農業與今天相比,將會給人們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事實上,未來農業行業的從業者或許根本想像不到21 世紀初期的農民是這樣工作的,數字化設備、IT 支撐平台辦公室、產量預測這些全新的方法將在2020 年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參考資料:大數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