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汇整: 新闻动态

是真的吗?创新取决于「提问」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詹长霖

是真的吗?创新,竟然是从提问开始,或者换句话说是整理问题的逻辑关系 ,并且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一家公司的商业定位,基本可以概括为:We provide(What)to(Whom)with the benefit of(What)comparing to(Which competitor)because (Why)。所有成功的公司,都可以很简洁地用这个套路描述清楚。

 

或者你可以试试填入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会不会突然卡住,无从下手。有时我们往往拍著胸脯的说「我非常清楚工作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觉得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无非就是成本、技术、时间上的问题,并且当你填充上面的文字发现有困难时,那说明你可能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根因分析,即找到核心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看到有逻辑地去提问,并且能准确地商业定位有多么的重要!比方说,无创产筛是医疗产检中想替代传统羊水穿刺的一个技术手段。但是过去一些年间,它的市场一直打不开。我们可以假定它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忽略它的技术问题。如果是你,你觉得应该如何填写上面一段话呢?

20160530-1

当无创产筛 PK 传统羊水穿刺

下方是最早市场的定位(你可以看看你的填写是否一样):

We provide 一种在孕妇外周血检测胎儿DNA方法) to (高龄孕妇) with the benefit of 减少穿刺失败的风险) comparing to (传统的羊水穿刺) because bla bla…)。

这段话,可以看出无创产筛是想要替代传统羊水穿刺的,因为这是一个存量市场,这也是无创产筛能够在一开始市场快速扩大的原因。然而这是一种持续性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当其试图取代羊水穿刺时引起了争议,这一benefit在医生群体中没有被广泛认可。医生并不认同羊穿应该被舍弃,羊水穿刺的失败风险其实非常低,检测得到的资讯也更多更准确,而且在医疗领域,要取代一种现行诊断标准,本身还必须能够在法规上具备等同地位。在2012年前后妇产科学术界展开了多次讨论,最后被妇产医学专家共识定位为「一种近似于诊断的高精准度筛查」技术。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新技术和传统路线的一种妥协。那么我们换一种思路呢?

We provide(一种在外周血早期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方法)to(高龄孕妇)with the benefit of (更早得到胎儿唐氏风险的精确判断)comparing to(羊水穿刺的第16周)because(bla bla…)

这一新的定位,使得NIPT(无创产检基因检测)在孕妇的整个筛查流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一个新的市场,其benefit得到了医生和孕妇的认可,羊水穿刺也成为与之相连的后续方案,二者和谐共存。

 

当无创产检中的NGS二代测序技术 PK传统的血清学筛查

未来中国的孕妇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将比不上流产人数和不孕不育人数的增长。而唐氏筛查的医疗流程最大的体量是早中孕期唐氏筛查,但检出率只有60-70%,因此现在很多人倾向于未来去替代这个血清学一线筛查的市场。

这时,你可能会将无创产筛定位成:We provide (一种精准的早期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方法)to(高龄孕妇)with the benefit of (更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comparing to(血清学唐氏筛查)becausebla bla…)。

这一定位乍一看上去不错。但是,任何筛查手段的首要属性都是「成本」和「简单」,并非「准确」。而这却是目前无创产检中的NGS(二代测序技术)本身的相对弱项。中国幅员广阔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低水准、广覆蓋”一直都是适合国情的医疗卫生原则。在大部分地区NGS作为筛查还是受制于成本偏高,技术依赖性强,以及标本远距离寄送带来的品质和管理成本上升。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到「当技术对于患者而言不可及时,技术就没有价值。」虽然作为NGS相对简单的技术应用,无创产筛成本其实已经接近了发达省市可以买单的筛查价格,但是距离一两百块的传统筛查成本仍然略显勉强。而操作的复杂性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即便有一天替代血清学筛查,也很容易被新的更简便筛查方法所颠覆,比如说有人想开发的新的滤纸干血片法或是新的POCT技术(更加满足「成本」和「简单」的属性)。因此,NGS用于无创产筛由于不具备完美定位,用于一线筛查不大现实,只能作为一种选择性的筛查策略,其未来市场成长空间带有不确定性。所以这样定位也许不能获得成功,所以是不是有更好的定位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20160602-2

正因为定位对创新而言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将创新诊断和问题定义阶段放在创新课程Gennovation™的第一步。有时创新不能单靠技术或投入大量资金,而是看清核心的问题和理清头绪。创新需要方向,需要逻辑,需要方法。提问要是错了,后面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资料来源:贝壳社,医疗创新

 

延伸课程:解码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创新解码体验工作坊

http://vip.asia-learning.com/aim/course/courseintro/92501/d/1

http://vip.asia-learning.com/aim/course/courseintro/84500/d/1

你不知道吗?原来日本的创新方向已经发生转变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詹长霖

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尽管在媒体上看到报导说日本现在处于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的阶段。但在我们唱衰日本的时候,他们却在为「为未来投资」。


因为日本的创新方向已经发生转变,我们可以看到的转变有:
(1)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了。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

(2)日本企业正从B2C领域,逐渐向B2B领域扩展、转型。松下从家电DNA,扩展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今后,夏普将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慧住宅、汽车、食品、水、空气安全领域和教育产业;索尼复兴电子业务的计画遭遇挫折,电子领域今后将强化手机摄像头等核心部件。

(3)如今,日本机器人产业已从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扩展,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同时,积极扩张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把握制造业升级的机会。

所以当我们欢欣雀跃着我国GDP上升时,你会发现其实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
前几年,小米手机如同一只黑马横空出世,我们也对其商业模式做过分析,我们不得不说,它的成功带着很多创新的闪光点,尤其是在其饥饿行销和用户参与度上,但另一方面它有着令业界一直诟病的技术研发软肋。和华为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风格上的差异。为什么大家觉得华为值得尊重?在公司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都在忙着抢市场,尽可能的多地获得订单,但是有哪一家企业能坚持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专注于品质把控呢?华为的成功,我们也可以看到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的力量。

《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上中国企业零入围的现状也让我们看到除了技术方面问题外,很大一部分还是和国家重视的侧重点相关。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也就是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拿日本和中国来对比: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中国的放水流进的是地产、基建和城市化。简单总结:日本的债务附着的资产是「技术产能」,中国的债务附着的是「土地产能」。 这些年来,无论在地产基建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中国都在想通过投资的大跃进实现「跨越式升级」。这些投资,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创新研发环节,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创新需要时间的积累,创新不是简单的创意,也许针对某个产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新的创意点可以让产品获得大家认可。但是一个顶尖优秀的创新型企业不是单靠操弄商业模式就可以形成的,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必占据首位。

产业转型不可不知道的事!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詹长霖

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必不可少。在新科技不断涌现、产业正站在十字路口的当下,我们该如何面对物联网的未来?

在物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下,我认为产业转型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物联网强调的是什么?

物联网首先要求硬体与互联网实现连接。不同设备间实现互联本身,也是一个大的市场和必须要实现的基础,但仅仅是把感测器连接到互联网,并通过智慧手机进行控制,不能保证其商业化的成功。

曾经就任美国白宫物联网领域总统创新研究委员的LEE Seok-Woo副局长表示,“在物联网上绑定设备本身不重要,比如可以把冰箱和手表进行连接,但没有什么价值;应该关注设备连接之后,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新服务上。物联网商业的构成由四部分组成:从最底层的硬体,到上层的网路、资料分析、服务等。越往上,其附加值就越大”。如果仍然将软体和服务视为提高智慧手机销量的一种手段,前途会变得渺茫。

所以你可以看到日本软银(Softbank)会销售一款远低于成本、售价为19.8万日元的情感机器人“Pepper”;而亚马逊则推出了一款售价仅为五美元的智慧硬体“Dash Button”,在家按一下该按钮,就可以配送矿泉水、洗涤剂等500多种生活用品。这种令人无法相信的售价能否让企业获得利润,非常值得商榷。没错,这些产品并不是依靠销售产品来获利,而是使用者使用该产品时产生收益。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公司的副总裁表示,“硬体企业如果要在物联网时代生存下去,就得有免费赠送冰箱的魄力”。换言之,物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软体以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硬体。所以把握物联网,不是把握硬体,但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硬体,而是要把握硬体可以发展的智慧服务。如何以〝硬体+软体〞为中心点,把更多产业串起来,这就是新的机会!

比如日立制作所的超小型感测器的应用就是个成功的物联网案例。这项搜集产品所有零部件资料的技术,是由一颗米粒大小的超小型半导体材料的感测器贴附在产品上实现的,它能瞬间感知金属等材料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资料可用于改善产品功能和防止故障发生。也许你觉得它能在汽车、工业机械、建筑、工程等领域应用。但在医疗器械领域,该感测器也有望用于监控病人手术时往其体内输送血液的供血泵的运转状态。小小的感测器,基本将各个产业串在了一起。

物联网除了要求硬体与互联网结合,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人工智慧(大数据+机器学习)。
今年3月,AlphaGo与世界棋王的对弈掀起AI浪潮,当你在某个问题上,你有庞大的资料,而这个资料很有价值,可以转换成电脑可以使用的知识时,它就可以透过电脑自动学习产生智慧,AlphaGo恰恰证明了这件事。

AlphaGo告诉大家的是在人工智慧时代,透过资料训练电脑自我学习的方法,这其实在生活里通通都有,例如在用Gmail时发现垃圾邮件被筛选掉了;Uber知道什么时候要依据车子的调动状况来调涨车资。所以创业最好的方法是透过网路,网路是透过写程式。而你的程式加上网路,如果未来可以取得资料,用上机器学习的方法,你会取得下一代科技,在各行各业发展智慧服务。

所以物联网时代下,产业转型靠什么?靠以硬体做支撑,软体以及平台服务做前线,获取大数据进行分析,再透过资料分析训练电脑自我学习的能力。物联网的未来必将是跨业跨领域的,单线发展的产业转型不会成功。

建议课程:创新解码智慧制造智慧物联网创新工作坊

日本马桶正酝酿一场新「革命」

各地课题做贡献的时代似乎即将到来。一直以来,日本厂商的马桶开发一直追求「舒适」和「节水」,而今后的着眼点或将转向如何提高生活品质和贡献社会。不久的未来,在封闭的厕所空间究竟会发生怎样的革命?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采访了日本厕所及马桶研发的第一线。

厕所变「健康诊断室」

20151126-3

日本TOTO(东陶)综合研究所位于日本神奈川县茅崎市。这里摆放著一台力争在2020年左右投入实际应用的马桶试制品。看起来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马桶,不过却承载着研究所所长福田幸弘「将自家厕所变成健康诊断室」的梦想。

这个马桶可以通过测定粪便中所含特定气体的浓度,了解肠道的健康状况。福田所长说:「造成粪便臭味的气体与肠道细菌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果帮助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的有益菌多,粪便中所含气体就会变少,也不会很臭。而如果肠道环境差、产生毒素的有害菌变多的话就会产生很重的臭味。

由马桶测定的所含气体浓度的数据可以通过云空间进行管理。福田所长表示:「希望(测定的气体浓度数据)能像身体脂肪率一样成为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将其与体温和血压等通过其他健康设备获得的数据相结合,将有可能用于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TOTO计划与IT及医疗相关企业合作,实现产品化。

马桶发电不是梦

「难道不能将马桶变成一套发电设备吗?」日本大型洁具厂商骊住(LIXIL)的R&D本部负责研发工作的石井久史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人们上完厕所后都要放水冲洗马桶,如果在出水管内装上一个带小水车的发电装置,马桶则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型「水力发电站」。如果能将所发电量储存到蓄电池中,就能在停电等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供电。这样的话,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能照常且安心的使用厕所。这就是石井的点子。

该公司在研发伙伴日本东北大学研究所进行了反复的实证实验。结果成功在男士用小便器上实现了2瓦特瞬间发电量,而在马桶上获得了1瓦特的瞬间发电量。石井表示:「(这将)能有效利用起之前白白浪费掉的能源。」

回顾日本马桶研究和开发的历史可以发现,节水技术和温水洗净坐便等提高舒适性的技术是两大主题。1970年后,由于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加,应对水量不足的对策变得尤为重要。1975年前马桶每次冲洗用水量为20升,而如今已经能达到低于4升。

「无水厕所」助力农业

TOTO使用超级计算机分析马桶表面水流后,在水流方式和内部形状上下功夫,开发出了更易于清除污垢的冲洗方式。

不过,仅靠类似视角或出发点的技术研发,马桶等本身的进步与革新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在日本,带温水洗净的马桶的普及率已接近80%。要想创造出新的价值,需要将技术与健康、能源等此前从未有过的全新想法相融合。

例如,骊住就把「无水厕所」的概念带到了与日本相距甚远的非洲肯尼亚。骊住称这将有利于当地的农业改革。

所谓无水厕所是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也能设置和使用的厕所设施。在马桶等下方将采用把固体物和尿液分离的构造。

通过分离尿液和粪便,将不易产生氨臭味,也能使排泄物更易处理。粮食不足已成为肯尼亚的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能将排泄物发酵制成肥料,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农业生产。

如果在肯尼亚的尝试获得成功,就可以把在日本想不到的商业新模式推广至发展中国家。而随着技术开发所涵盖领域的扩大,也将为企业铺开业务提供无限的可能。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 若杉朋子

比WiFi快100倍的无线技术 用光传输信号

人们对网速的要求,没有最快,只有更快。Li-Fi,作为一种目前使用广泛的WiFi替代技术,现在终于要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20151126-2
爱沙尼亚一家名为 Velmenni 创业公司已经开发出了这种超快网路传输技术,目前已在办公室和工业环境中进行测试。这项新技术速度有多快?Velmenni公司表示,Li-Fi的速度将是WiFi的100倍。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来衡量,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可能比我们现在在视频网站看线上电影的速度都要快。
Velmenni 在测试中所使用的Li-Fi技术能够以最快1GBps的速度发送资料,这一速度是目前WiFi网路的100多倍。事实上,Li-Fi是一种类似于WiFi的无线技术,不过它借助室内可见光通讯(VLC),能够以非常快速度来进行资料的发送。Li-Fi 技术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Harald Haas 教授发明,相比WiFi,它拥有多项竞争优势。

20151126-1
 
首先,就是安全性更高。Li-Fi 能够在本地网路传输中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光无法穿透墙壁,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不同设备之间“干扰”就相对较少。此外,Li-Fi最大的竞争优势可能就是它的资料传输速度。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环境下测出的Li-Fi传输能够达到1GBps。
“我们正在不同产业环境做一些实验性测试,在这些环境中,我们可以使用可见光通信技术。”Velmenni 公司首席执行官Deepak Solanki表示,“ 目前,我们已经针对那些需要光来进行资料传输的工业环境设计出了一种智慧光解决方案。我们也正在跟私人客户合作来测试这项技术,我们为他们搭建了一种Li-Fi网路,来接入他们的办公场所互联网。”
尽管如此,Li-Fi 可能在短期内还无法彻底取代WiFi技术,这两项技术可能会同时存在,从而创建一种更有效的网路。如果测试成功,Li-Fi网路将在未来3-5年时间推向大众消费市场,让普通消费者能够利用其家用灯泡来接入互联网。
在Li-Fi大规模应用之前,这项技术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使其能够相容目前的设备。“创建一种Li-Fi全新的基础设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将我们的系统与现有系统相整合。”Solanki表示。Li-Fi技术发明者Harald Haas表示,未来每一盏 LED灯泡都可以充当WiFi的替代品。在TED演讲中,Haas 称目前的基础设施适合对Li-Fi做整合。
Haas表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照明设备中加入一个微型晶片,这样它就能够具备两个基本功能:照明和无线资料传输。在未来,我们不光将拥有140亿盏灯泡,我们可能还将以一种更环保的方式搭建140亿个Li-Fi网路。”

来源/Inside:腾讯数码

21

AIM俐钜创新参与2015台湾「打造高成长企业成果展」-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主办

为持续推动国内中小企业追求卓越并树立企业标竿,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于10月13日假集思北科大会议中心,举办104年度联合成果展《迈向高成长 打造台湾经济新动能》,结合中小企业品质永续、群聚创新、管理顾问及智财价值等计画辅导成果,展开趋势讲座、研讨会、实体成果展示及高成长企业辅导成果发表观摩会等多元活动。

当天由叶云龙处长及相关贵宾为活动揭开序幕,宣布10月13日(星期二)至16日(星期五)中小企业处联合成果展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及业界代表,包括中华经济研究院陈所长信巨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简讲座教授祯富、美国美国品质学会(ASQ)荣誉讲师John A. Goodman顾问、AIM俐钜创新管理顾问公司詹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长霖、科达制药公司陈副总经理美玲、云端生活家公司陈副执行长祈富、群崴管理顾问公司陈总经理昭良,以及泰宗生物科技公司王总经理雅俊等业界精英,共同传递企业高成长秘诀。所谓「高成长企业」是指3年期间营业额或员工数平均年复合成长率超过20%,且观测第1年度员工人数大于10人以上之企业。国外实证,虽然其仅占所有企业家数约5~8%左右,却提供了55%以上就业人口,不仅能带动经济,更能稳定社会发展。我国也从2009年开始关注高成长企业发展,若以2009到2012年资料作为基础,可发现高成长企业贡献超过13万个新增就业,约占全部新增就业52%,其中,中小企业占比约8%,经济和就业之贡献同样表现极为亮眼。

因应企业迈向工业4.0及全通路趋势,活动当天,现场亦举办「蜕变.成长」沙龙讲座,运用数位内容展现管理顾问业在「创新商业模式」、「能源优化」、「供应链透明化」、「智慧制造」、「系统整合」、「产品开发」之解决方案,配合专题演讲、线上诊断工具、企业经管趋势出版品等活动,建立管顾业者与企业界交流互动平台。AIM俐钜创新詹长霖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也在当天获邀主讲「创新商业模式与新思维」,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经营极其重要,借由詹长霖总经理的实际辅导企业经验来解说如何做商业模式创新,会场上企业高管如获至宝。

而创新专案需要创新人才来执行,若能依据不同的创新需求,分派适当的创新人员负责,这样就能事半功倍,那如何选择适当的创新人员负责呢?所以会场上也透过触控萤屏展示AIM俐钜创新的「创新风格线上测评系统www.aiminnovation.org」,免费让参会人士上网测评,以了解自己的创新风格,进而激发自己的创新力。

本次活动除了静态研讨会及专业讲座外, 10月13日全天于2楼设置「品质」、「群聚」、「智财」及「管顾」等4个计画联合展区,集结175家厂商成果,多元展出优质厂商辅导成果。综观整个联合成果展,参与厂商高达6成为高成长中小企业,可真为企业标竿学习的最佳场域!

另外于10月14日与16日展开系列「高成长小聚活动」,包含品质转型创新辅导案例发表、标竿企业成果发表暨观摩会等,借此建立产业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期能携手所有中小企业,共同迈向高成长,以成为隐形冠军为目标而努力!

 

1111

为何IBM为了天气数据花了20亿美元?

文/詹长霖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天气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密不可分的,至少人们坚信风调雨顺是丰收年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各种行业都在面临着产业革命。也许不久的将来,天气可能只是一个影响农作物的变量。数据胜过天气。农林渔牧业的转型将体现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下面是两则近两年来的收购案,IBM仅斥资20亿美元,为获取天气数据。

2015年10月,IBM20亿美元收购weather company

据 《华尔街日报》报道,IBM 正式出资收购了 Weather Company 旗下 Digtal 事业部的所有资产,包括所有的天气记录数据,大约 900 名专业的天气预报员工以及他们的移动应用。

 

Weather Company,作为一家能够从4000万手机中收集超过每秒4GB信息量, 以及147000个天气监测站,50000个航班,和数不清的能够反馈天气数据的智能汽车作为信息收集源的公司。它掌握的天气数据就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分析的最好素材。当然Digtal事业部也不是只有数据而已,还包括了 900 名最为资深的天气预报人员。而且还有数量庞大的手机App市场占用。举个例子,其实所有苹果手机系统自带的天气预报软件正是来自 The Weather Channel(Weather Company 最出名的子品牌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 Weather Company 旗下实际有两大事业部,除了Digtal事业部,还有一个 Television 事业部。而且后者除了提供天气预报展示之外,还有涉足记录片等电视节目的制作。但是本次收购仅限于 Digtal 事业部,IBM 的实际目标就是天气数据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了。

 

2013年10月,孟山都9.3亿美元收购Climate Corporation

此次收购将使Climate在农业分析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专长与孟山都的研发能力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多影响作物收成的信息。两家公司的结合将更好地支持生产力发展,同时更精确地利用地球有限的资源。通过此次收购,孟山都希望借由Climate公司,扩大农业领域内将获重大突破的数据科学业务。收购将立即为孟山都近期及长期业务和整合农业系统平台的增长创造机会。

 

“Climate公司专注于通过数据科学开发农场新的价值。”孟山都董事长兼CEO Hugh Grant说道,“当农民能利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高的产量时,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Climate公司带来了领先的专业技术,我们则将以此为基础,帮助这些技术扩展至更多的作物种类和地区。我们期待着与分销合作伙伴和其他农业产业密切合作,将信息资源带进农田。”

 

Climate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一支非常成功的软件工程师团队和来自于谷歌等领先的硅谷科技公司的数据科学家组成。公司已经建成了农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包括超本地化气候监测、农艺数据模型、高分辨率气候模拟,提供整套的全季监测、分析和风险管理产品。

 

天气数据为何如此值钱?

古时,就有著名的、奠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刘备仰仗“东风”,以少胜多,大破曹操大军。而现代,几乎想不到什么领域会与天气无关?在农业方面的体现更胜,数据时代开创了精致农业。收集上述数项数据能够带来前所未有的预测能力,这或许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即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顺其自然转变到以大数据为驱动的。

 

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来做出预测,这听起来似乎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那些在过去十年间一直生活在农场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许多农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缺乏数字化设备、欠缺专业技术劳动力、可怜的电力分配、流程定义的匮乏……鉴于上述这些因素的局限,每位农民要想在数据时代占据先机,就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流程工序。

 

孟山都公司将他们在农业数据时代的业务称之为综合农业系统(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细化到每一块土地的种植建议,包括如何提升产量、优化投入并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根据数据作出细致分析,在种植的深度与间距之间做出微小的改变,这些都将会对最终的产量产生巨大影响。正如孟山都公司所说的:“利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来改变以往的流程工序,从而提升产能并降低风险。”

 

孟山都公司所规定的综合农业系统的流程包括以下6 个步骤:

1.数据支撑:根据不同环境的种植测试产生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指导数据;

2.浮动式施肥: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调整田间地头的处置方式;

3.精密播种:实现最佳的农作物间隔;

4.施肥与病虫害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实现定制化数据处理;

5.产量监控:提供高精度的数据;

6.育种培育:增加数据点的收集来改善遗传基因。

 

展望未来的农业

在当今的农业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如何施肥、灌溉、操作燃气发动机、驾驶卡车或马车来运输,以及拥有符合当地实情的知识。这可以被看成是一门手艺,通常只有开创某个农场的人才知道如何将其运营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农场在其管理者退休离任后就逐步萎缩的原因——掌握在他们手中的手艺才是成功经营的要素。2020 年之后的农业与今天相比,将会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事实上,未来农业行业的从业者或许根本想象不到21 世纪初期的农民是这样工作的,数字化设备、IT 支撑平台办公室、产量预测这些全新的方法将在2020 年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参考资料:大数据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