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汇整: 新闻动态

2017年,你准备好利用信用资料赚钱了吗?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很多企业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却觉得,首先应做好的是信用体系的建立,创新可以从这上面入手。为什么呢?想想如果您千方百计获得的资料是不真实的,那么基于此的所以统计、分析又有何意义呢?如果有这样的等式「信用=资料=财富」,我们是否在2017年会有新的工作方向和思路呢?

说到这里,我想到阿里研究院出版书籍上的一个案例,故事非常小,但是却能令人影响深刻。讲述了一个卖纸箱的淘宝店的经营故事。

「王佳荥开了一个卖纸箱的淘宝店,每天寄出近十万个,常有顾客反映,收到的纸箱数目有误。店里的规矩是,三次之内直接给顾客补发,既不索要证据,也不做核对。王佳荥说,自己十多年的线上实践证明,选择相信别人,成本最低,利润也就最高。28岁的王佳荥毕业于义乌商学院,从500元钱起家,现在他的网店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这种「相信」,基于在“选择相信,成本最低」的朴素实践经验。
其实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用」这样的组合才显得更为重要,想想现在新业务形态,大多都是基于信用出发的。比如共用单车(ofo、摩拜)的模式改良,从永久的共用单车需要靠固定电桩到任意停放单车的改变。从订餐、代买菜软体的盛行,都是在用户和商家相互信任、自治的信用体制下产生的财富。

这点其实阿里巴巴早已意识到,他们率先探索出一套由使用者资讯认证、信用等级评价、业务流程保障。惩恶、扬善、平台外开放合作、大资料底层资讯七大体系组成的诚信体系。在不断的努力下,成功的控制了假货的源头。你很难想像这工作的困难程度和工作量。但这是他们的挑战,更是他们越来越成为标杆电商的原因。想想每一次双11,过年,一波又一波新闻报导对他们冲击力并不小。

来看看他们大资料底层资讯体系的建立:

http://www.aimniche.com/training.html

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实践,总结积累,还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式。另外,信用体系不仅仅是对外部的,强化企业文化意识,培养诚信的「内生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对于小企业,建立好信用体系无疑能节约成本和时间并且从一开始建立起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成长,对于大公司而言,诚信体系还能保证更大目标的实现,比如大资料的底层建设,品牌管理等。

所以,当你的企业2017年有着各种指标和目标要去完成时,是否看看表单上有没有诚信体系建设这一项,那么关键,可不能遗忘哦!

做品牌,得看你的团队是否有个会讲故事的人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仅仅是依靠资料和规则运作的零件,工作同时也是情感经历,正是这些经历左右着我们工作方式和工作目的。

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王国强调互联网思维和大资料,而将故事边缘化成一种宣传工具。但偏偏我们在团队内试图进行沟通、协调、说服、辩论等时,情感是个重要因素,而团队对外进行沟通的时候,亦是如此。注意到这一点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故事思维重新引回商业王国。

开启讲故事思维,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让人们对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目标产生认同感,这也决定着你是否能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可你或你的产品。

我记得我看过Burberry的一段3分钟圣诞广告,令人难忘!Burberry很贵我知道,但是有必要3分钟花一亿元吗?这是镶金的TVC吗?但是看完以后,我却觉得,如此一个会将故事的团队,值得这样的投入。

来感受一下《The tale of Thomas Burberry》

20170110-11

TVC讲述创始人Thomas Burberry的故事,用三分钟讲述了160年的品牌历史。场面浩大,内容紧凑精彩,堪称一部大片的预告片。

制作班底是世界顶级配置,有导演Asif Kapadia(2016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得者);编剧Matt Charman (2016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摄影Dion Beebe(第7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等。场面也是实景拍图、制作成本高,如雪山下暴雪实景、直升机拍摄大草原全景、为场景展示搭建纺织厂等。

但是,这还不是这个短片值这么多钱的关键。关键在于故事性,完美成功的讲述一个品牌成长的价值。

短片加入蒙太奇手法,不同角度讲品牌故事
Burberry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混乱地战场上,把嘎巴甸面料做成军装的大衣

Ernest Shackleton去南极的时候,穿了定制的衣服,防风防潮。

极地探险家出征做好防寒的措施准备,风不会有太大影响!
最后被女飞行员迷住了,两人犹如天雷勾地火般的浪漫

短短3分钟能把战争、探险、惊悚、爱情、出轨、伦理、偶像都结合在一起的故事,看得人无论如何都得去买一件这样的产品的冲动,难道不值得Burberry投入1个亿吗?

然而并不是所有品牌一定要靠钱,才能堆积出令人难忘的故事,前段时间,我去吃了上海一家很有名的面馆,叫哈灵面馆,简简单单的一碗牛蛙面。为什么叫哈灵面馆呢?「哈灵」是上海话,是指「非常好的」的意思,店面装修很简单,但是两面相对的白墙醒目地挂著老店的故事牌,是讲一个男生为心爱的女生如何去做一份精致的面的故事,最后两人开了这家夫妻店,很多人因此慕名而来。

其实上至奢侈品牌,下至一碗面,其实做品牌都是一样的,品牌下的产品不应仅是一个物品,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故事、精神。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看看现在的飞速发展的市场下,产品反复运算更新超乎我们的想像,能在人们心里,记忆里停留下来的才能算得上品牌。马云、施崇棠、李开复等等这些大人物无一不是一个团队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开启讲故事思维,一个简单的故事就能让人们对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目标产生认同感,这也决定着你是否能让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可你或你的产品。简单的说,因为他们的故事让团队里的每个人投入更多,更有朝气,产品更符合客户的需求,2017年,你做好讲故事的准备了吗?

参考资料:《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微信广告小报

 

新年来,是时候清理一下家,也清理一下大脑!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又过年了,这时候要让家里干干净净的,把脏东西通通赶出去!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洒扫以待辞旧迎新」。

但是除了清理家,也许我们也要清清自己大脑。我喜欢美国商人狄伊·哈克的名言:「问题永远不在于如何想出新创意,而在于如何令自己摆脱旧式思维。人的大脑就像一栋塞满旧家俱的大楼,清理出空间,创意才有机会出现。」

由此出发,你要做的关键一点是承认一些观念已经过时了,根本达不到你的预期目标。你可以选择下面方法去努力。

1.研究行业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将看到世界正在飞速变化。不同的发展趋势的分析,能让人打开新的思路,选定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研究新概念或新商业模式,进而将看到市场带给你太多的新东西。

我们举一个方面的例子。
比如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行业以千年不变的「授课」模式存活着。你是否想过有一天将会被消灭,如果你还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你不会相信的。但是它就在我们身边慢慢发生著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线上教育在我们身边崛起,未来的学习过程,将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也许这样才更符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那就是服务!为学员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的学习服务,是教育机构的必然选择。未来一定是更多基于标准演算法、系统模型、资料采撷、知识库等去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授课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并被技术部分取代。

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的也许就是教育行业努力的方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从任何人那里学习,将会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那么当发现了这样一个行业趋势。如果你是身处教育机构,你还打算以「卖课」为活法吗?还是要更多融入互联网的概念?打造一个汇聚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制力和自学能力不强的受众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呢?

2.研究相关技术
如果是行业趋势给了你创新努力的方向,那么科技研发就是创新的一大灵感来源。只有与科技市场领头羊企业取得联系,学习他们的新技术。很快,你将发现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就要过时了。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你现在就是行业领军企业,这时,你可能需要结合国内外的技术。不然很容易被其他企业赶超。
比如金融行业,目前领军企业都在做些什么呢?如区块链技术,比如贸易行业,目前阿里巴巴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他们在改变形态,不仅做到全球卖,还要做到全球买。相关有些什么技术呢?只有研究了这些,我们才能不断加速前进。

3.探索创新机会
当然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企业需要做到前面两点,而对于企业的员工,我们还得从企业走出来,与能为你提供灵感的人多接触,这才能引起连锁反应。

4.研究顾客冲突
亲自接触客户,发现客户冲突也是获取创新灵感,摆脱老旧思维的有效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记住:「问问题者愚一时,万事不问者愚一世」。当然这主要针对服务行业。对于高科技行业,还需要提前有个预知力,因为很多情况下,客户未必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所以为什么许多公司说到创新就谈其色变,因为他们一说到创新就是总把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这样很难产生什么创意。觉得这是缺乏创意的问题症结所在,其实错了,将旧思维赶出脑海才是企业,自身最需要、最迫切需要做的事!

参考资料:创新地图

耶诞节推荐两个有意思的创新给你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耶诞节(Christmas),耶诞节是一个西方传统宗教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

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耶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著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
十九世纪初发展至中叶,整个欧洲、美洲开始过起了耶诞节。并衍生出了相应的圣诞文化。
耶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受到了圣诞文化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耶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耶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以及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最近却出来了这样的新闻「一些大陆的高校开始禁止过耶诞节。谁过耶诞节就处分谁,一地方教育部门发文,禁止在校园内庆祝圣诞。」对这样的决定,一些人提出赞成,一部分人提出反对。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人不过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这样的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耶诞节标配:圣诞袜、圣诞帽、圣诞树,当然还有重要的一个环节:圣诞活动。

有新闻通过了几张照片报导了之前几年的平安夜的圣诞活动现况,车堵的是水泄不通。另外还有在北京、南京,还有在上海、天津拍摄的,照片上人们的笑脸,是真把这个节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对待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很多数,并不知道这个耶诞节的来历以及它的内涵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白天工作之后,下班之后马上就投入到这个狂欢中去。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变得似乎是「西方节日年年过,没有圣诞,只有节!」

今年的耶诞节,你真打算一成不变的这样过吗?连央视谈到耶诞节都提出「与其抵制不如创新,应与时俱进」!
如果商家不要总认为只有热闹,举办大型的活动才能吸引客户,才有节日的气氛。而是真正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活动,那么这个圣诞,也许我们真正能有个快乐的平安夜。

教客户送一份真诚的圣诞礼物
看看下面这个温暖的创新产品。商家可以送一张或是教客户做一张这样的卡片。在卡片上可以把圣诞故事分享给客户。

视频《Future with bright lights》
用科技改变传统的节日庆祝。也许能更吸引眼球。


手绘电路的前景是无限的,当水性无毒的导电墨水被研制出来,它能在纸这种软性基质上进行书写,你根本不用晃动或是挤压书写笔,墨水能迅速变干,你根据自己想的,很快就能获得自己需要的电路。手绘电路让你轻松获得低成本高品质的电子元件。还记得那时孩童时期,老师教的串联并联吗?自己要求带电线,小灯泡等等,而这项技术彻底革新了目前学校所教的电路。看看这个视频,惊呆各位小朋友,陈列的元件马上就能组装出电路原型。

视频《Circuit Scribe》

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这让我想到了「本杰瑞」霜淇淋的诞生记。

这款被《时代》杂志封面故事报导的霜淇淋,被称为「世界最好吃的霜淇淋」,为什么呢?

本·科恩和杰瑞·格林菲尔德和员工一起起草了一个任务书,阐明了该公司独一无二的企业哲学。在提升公众社会品质的创新之路上,他们开发了「巧克力软糖布朗尼」霜淇淋产品。其中布朗尼是由纽约失业或者无家可归的年轻人做的。此外,该款产品的60%收益都投给了环境保护组织,用来保护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环境,这种创新之举给森林破坏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弥补。

所以我们何不学习他们,与其砍掉一颗松树做圣诞树,何不亲手种植一棵树,或是将一份收入用作保护环境,组织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呢?这比盲目的狂欢来的不是更有意义吗?

 

企业如何导入实施工业4.0创新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工业4.0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是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的有利保障。然而如何让工业4.0战略真正的实施落地,为难了不少企业。先从哪里入手?大数据、智慧智慧工厂,资讯自动化,标准化等字眼满天飞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条理出一份逐步实行工业4.0的计画书,逐步去完善推进。今天我们不上复杂的结构图,不谈高深的理论,仅从企业立即马上就能推进的方法谈起!

首先工业4.0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一些实现途径?
目标:研究两个主题(1)智慧工厂(2)智慧生产
实现途径:
(1)建设一个网路:资讯物理网路系统(CPS)
(2)实现三项集成: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的集成
(3)大资料分析:产品资料,运营资料,价值链资料,外部资料
(4)实施八项计画: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一套综合的工业宽频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情,市场发展趋势,选择自己可以改善、实施的途径。
尽管在上述文中,我们提出了实现工业4.0的一个途径是建设一个CPS网路系统,因为CPS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没有CPS的支撑,智慧工厂、智慧制造都是空中楼阁。但是CPS依赖于通过网路技术将工厂、机器、生产资料和人高度联结,对于还未实现工业2.0或是工业3.0的企业真的能去实施吗?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情,市场发展趋势,选择自己可以改善、实施的途径。

这是我们在两岸实践有效的工业4.0创新快速导入的方法步骤,提供给大家参考:
1.定义企业工业4.0规画范围及模式

-整合规画(系统整合及加值应用)
-创新服务规画(e.g.快速客制智慧生产服务模式)
-创新解决方案规画(e.g.智慧生活)

2.组成一个工业4.0工作小组(高阶主管与业务、RD 、制造、MIS等Keymen)

3.观念、架构及方法研讨(Awareness Training)

4.高阶主管需求探讨
-结合公司营运策略及目标/KPI发展工业4.0发展目标及策略.

5.流程与系统现状分析
  -应用检核表(Questionaire)

6.流程与系统需求探讨
-Interview

7.企业工业4.0诊断分析及规画报告
-结合现有模式及中长期成长需求规划工业4.0整体架构并发展整合标准
-规划整合工业4.0串接轨迹模式
-短期快速找一个点切入,建立行动化及M2M的基础及标准。
-发展一个工业4.0模式并应用IoT智慧科技来整合且提升系统及管理能力
-选择 一条产线(工厂)进行示范的实施

8.成本效益评估

现阶段国内的制造企业是在工业1.0、2.0、3.0、4.0相互并行的状态,要想实现工业4.0,那企业工作内容、流程和环境都会有变化,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去调整并适应新的工作组织,这就是所谓的转型变革升级。而工业4.0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德国制造业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们应该借鉴其方法打造人才。

相关课程:创新解码工业4.0创新思考图

 

三招教你轻松应对颠覆性创新!

2016-12-01 詹长霖 创新品质决定企业价值

创新品质决定企业价值   AIM_2010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产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旨在改变及优化企业组织创新的DNA。

有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导致老牌公司遭遇困境的观点很多时候并不成立。虽然颠覆确有可能发生,但是许多企业有办法应对,这就削弱了颠覆性事件与颠覆性结局之间的关联。


应对第一招:迎头痛击

企业并非无力应对来自颠覆性创新的挑战,它们缺乏的是动力。

尽管难以判断后起之秀引入的创新能否真正构成威胁,但等到形势明朗,老牌公司反击的动力也就非常明显了:它们必须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20世纪80年代,微软公司面对网景Navigator在浏览器市场的大热,严阵以待,加大投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版本的IE浏览器。它还组建了一个全新业务单元,专门化解网景带来的威胁。

应对第二招:化敌为友

老牌公司可以静观其变,看看后起之秀的创新是否不断完善,构成潜在的竞争威胁。然后,老牌公司可以直接收购后来者的业务或系列产品,用不着发起市场战争。

公司间合作有一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颠覆性技术所走的路线通常有别于老牌公司的传统路线。所以,新旧技术整合通常成本很高。如果成本过高的话,合作就未必能带来好处。

如果成本虽高,但还算合理,或者说随着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改进、更好地被市场理解,成本能够降低,后起之秀可以先选择与老牌公司开展竞争,但随着技术得到更多验证,新老企业间的合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大。

应对第三招:比谁命长

即使有了颠覆性技术,后起之秀也很难做到把价值链的所有重要环节都打造好。

事实上,在某些时候,老牌公司之所以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原因在于它们对于价值链主要部分已有投资,后来的竞争者难以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牌公司也许可以与颠覆者比谁更耗得住,完全按自己的时间节奏来应对挑战。

拥有重要附属资产的老牌公司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比如,20世纪排版印刷行业的技术更迭好比“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但默根特勒莱诺铸排机的行业地位岿然不动。它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就在于字体。

市场新秀遇到的问题是它们没有多种多样的字体,字体是一项非常关键的附属资产。字体是默根特勒以及其他热熔金属排版印刷厂商的专利资产,没有这项资产,后起之秀根本无法与业内的老牌公司竞争。

鉴于应对颠覆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有必要在迎头痛击和收购兼并的时机选择上做认真考量。要击败后起之秀,老牌公司需要最大程度地用好手中的优势资源。

 

资料来源:商业评论杂志

创新领航、蜂潮再起-2016南台湾产业创新研发成果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很高兴11/22日应邀出席「2016南台湾产业创新研发成果展」,并发表『以创新重新定义企业价值』专题演讲。这是为推动南台湾区域产业投入研发创新,扶植产业发展,促使中小企业追求卓越并树立企业标竿。台南市经济发展局与经济部南台湾创新园区合作,期许集合产官学研能量,共同推动南台湾产业区域创新及价值创造。经济部技术处副处长罗达生、台南市副市长吴宗荣也上台见证说明南台湾创新园区发展的杰出成绩。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经济部技术处副处长罗达生表示,为推动南台湾创新创业,经济部十余年来集合产官学研能量,共同推动南台湾产业区域创新及价值创造。透过工研院及食品所等法人的技术协助,成为吸引创新研发资源的重要平台基地,借由南部业界进驻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形成产业群聚效应。此外,为从事人才培育及辅导南部产业建立创新研发能力,目前已举办170场次、超过一万人次参加的人才培训课程。南台湾创新园区同时亦扮演着辅导南部产业建立创新研发能力的角色,至今累积742件科专专案、吸引超过台币56亿投资基金,其中政府更投入约27亿支持产业创新,期许未来南台湾创新园区持续以「连结内外部资源,创造价值」,在南部孕育更多新兴产业。

在健康照护的智慧感测方面,工研院的「连续式脉搏血氧监测模组」可应用于现今最夯的穿戴式智慧载具。透过自动调光以及强健式的讯号管理,可全天候侦测日常活动中的氧气饱和度以及脉搏的连续监测。每分钟脉搏次数(bpm)侦测正确率大于95%,氧气饱和度量测范围则为70-100% 。未来只要结合手机App与云端服务,配合头带、手套、指套或手表等穿戴式产品,可应用在运动耗氧、过劳、人体代谢、睡眠呼吸中止及呼吸循环等健康管理。

获得2016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的「远距浮空多屏抬头显示器」以雷射微投影为核心,可在驾驶视线前方2公尺远处投射26吋的远距宽幅浮空画面,让驾驶几乎不用移动视线就可同时看到导航路线、车侧影像、车况资讯等三个独立的HUD影像,行车更安全。工研院微系统中心主任朱俊勋表示,智慧制造车联网已是大势所趋,汽车产业未来无论对前装或后装市场的感测技术需求只会更高,这次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的获奖不仅是对研发团队的一大肯定,也期盼借此带旺我国微机电产业发展,奠定物联网时代的创新研发实力。

此外,为了让产业界能在工业4.0中掌握连结智能感测与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工研院在成果展也发表包括可支援辨识3D复杂工件,并达到校正流程全自动化的「3D视觉智慧导引系统」等多项工业用的检测技术,以提供产业高规格与高精密度的制造解决方案,厚植产业迈向「智能工厂」的基础能量。

本次成果发表,众多园区企业展出多项优秀创新研发成果,可谓为企业标竿学习的最佳场域!期以借此建立产业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与所有中小企业携手共同致力于企业创新转型,以成为隐形冠军目标而努力!

参考资料:工研院新闻

 

怎样的团队才是优秀的团队?

/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很多人都将他们的公司描绘成大家庭,CEO们试图与雇员建立理想的关系模式,让雇员对公司怀有归属感,从而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样凝聚力貌似会更坚固。

然而,用「家庭」这一字眼,往往会产生许多误解。我们在此不是咬文嚼字,强调用词问题,而是当企业文化如此培养。即会产生很多问题。

企业应培养一个个项目团队,而不是一个家庭!
在真正的家庭中,父母永远不会对孩子「炒鱿鱼」。你不会因为孩子的表现糟糕而宣布断绝关系。想像一下吧,你对孩子说「对不起孩子,你妈妈和我认为你并不适合呆在我们的家里。你在过去6个月中的表现一天不如一天,你对玩具的迷恋也不能增加你的个人价值。我们决定让你离开,但是请你不要误解,这只关乎家庭,和你个人无关。」难以想像,对吧?这就是CEO一面宣称自己的公司是一个大家庭,一面又着手于解雇员工的真实写照。尽管法律上有关于自由雇佣的说法,但是这些公司的员工还是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受到了伤害和背叛。

Netflix公司CEO雷德·黑廷斯(Reed Hastings)在讲公司文化时,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家庭。他还让手下的经理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下属要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同类职位,你会全力挽留哪些人?而对于其余不需要挽留的人,则可以发给他们足够的遣散费让他们回家了,我们要找到真正的明星雇员。

同家庭相比,一个专业的体育团队往往会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如赢比赛、拿冠军等),所有的队员都会为达成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中间会有队员离开,也会有新队员加入,团队的组成始终在动态变化。从这个意义来讲,一家企业会更像是一支体育团队,而不是一个家庭。

将企业分成项目团队,不仅可以将工作细化,专项化,而且当这些队伍的每一次胜利,都会让队员们有一种长期的身份认可,并建立起与团队本身的紧密联系,尽管团队本身一直都在变化。

优秀的专案团队,是当人员频繁变化的时候,依旧能达成团队目标!
怎样做?人员频繁变化是企业最苦闷的事,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就这样流失。要让成员将团队利益置于个人荣光之上,单靠信念是不行的。如果做得帮助团队赢得胜利也是队员取得个人成功的最佳途径。遵循共同付出、相互信任、一起获利的原则,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另外,团队对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时能做到新鲜血液的补给,是一个创新型团队应该具有的能力。尽管一支团队不能保证所有成员长期雇佣,但是能保障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不被人员流失所影响,那么团队往往就能够取得胜利。
建议课程:创新与变革创新解码的思考图

资料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零售4.0,一切改变只为抢夺消费者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摘要:1916年,美国出现全球第一家超市,将传统杂货店推向现代化,成为零售1.0时代的开端;1963年,家乐福和沃尔玛等大型连锁量贩店现身,由此揭开零售2.0时代的序幕;时至1995年,亚马逊、淘宝、天猫等的兴起,吹响了零售3.0的号角,电商成为零售市场的主流;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开启B2C(商对客)、 C2C(客对客)、 O2O(线上到线下)、OSO(线上+服务+线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业态进入4.0新时代。那么在创业期、转型期、迷茫期零售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助推零售企业成功转型,如何开启未来零售业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呢?

一、零售4.0,改变了什么?

零售4.0时代,改变最大的莫过于「消费者宣示了主权」。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购物生命周期的改变还有参与度等等都可以看到,消费者已然成为全管道、全天候、全频道的消费者。


Yahoo奇摩日前公布上半年内部电子商务资料,发现今年第2季度,网购族使用行动装置比重高达六成,首度超越使用PC装置的四成,O2O行销模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强调虚实整合的全通路时代正式来临。

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销售漏斗”理论开始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移动购物生命周期」的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了市场行销人员有机会影响移动购物用户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的 6个特定时刻。根据传统的销售漏斗理论而开展的市场行销,在面对移动购物用户时已经不那么有效了,因为整个购买流程已经是不断反复而不是循序渐进的了。

二、零售4.0,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做什么?
当行动购物趋势成熟,迎战「零售业4.0」新时代,抢攻ON世代商机就成了零售业的首要目标!有人会问,什么是ON世代?所谓「ON世代」,是指对科技重度依赖的年轻族群,每日上网3小时以上,通常使用智慧手机或平板等行动装置上网的人群。

如何抢占这样的商机呢?只有开启B2C(商对客)、 C2C(客对客)、 O2O(线上到线下)、OSO(线上+服务+线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业才算迈入了4.0新时代。这样的全管道整合依赖著技术创新以及大资料分析。当说到这样广泛的词汇,大家可能又觉得很难实现,而眼下的零售行业应该从哪些小的方向入手呢?

1)经营好你的口碑!
我觉得有一句话,是零售行业者应当牢记于心的「在今天,购买结束才是行销的开始!」很多品牌的发展必然需要在粉丝经济中崛起。

看看统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超商双雄今年的布局行动商务!统一超今年陆续推出ibon2.0、ibonApp、7-ELEVENApp、智慧机电子票券等策略,更结盟PChome、中国信托共同推出扫码付款的商务模式「Pi行动钱包」。统一超公共事务部部长林立莉表示,今年行动商务需求明显成长,使用人数增加,早年需要使用广告资源、优惠吸引消费者,如今消费习惯逐渐成形,可望产生「长尾效应」,目前ibon近两成功能仍属于免费服务,希望借此增加消费者黏着度。全家则宣布透过手机购物91App,在3,000家端架QRcode商品卡扫瞄购物,隔日取货。

很多零售业大佬也知道未来品牌没有粉丝迟早会消亡。利用会员行销培育种子粉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提供走在消费者前面的“超预期”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实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接触的最大化广度和深度,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很自然地,将提供走在消费者前面的「超预期」体验!

一是使触点数量不断增多,二是不断强化触及深度和互动性。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无论其增长速度有多快,都要面临「增长的极限」。这个极限是由传统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个人电脑的非移动性决定了顾客与厂商之间的触点及交易、支付方式终是有限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增长的极限」被打破了。日益强大的移动终端及其应用,为顾客提供了全息化触点。

围绕一个消费者,整合线上线下各种资源,打通和他接触的N种触点,为他提供n种无差别一致性的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全管道1+N+n」模式。

所谓「打通」,一是打通多种购买管道,把产品推送给消费者;二是打通多种新型媒介通道,把资讯推送到消费者面前。

概括起来零售业4.0就是一切改变只为抢夺消费者,最依赖技术性创新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想想互联网时代不就是人人制造、人人创意、人人设计、人人行销、人人消费的「Me」时代么!零售业4.0也不例外!
延伸课程:服务创新突破性思维解码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创新差异源自于创新风格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根据Kirton博士的多年研究成果证实,所有人参与解决问题时都富有创意,但每个人在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及做决定时的喜好方法各有差异。往往在创新团队中,会有意见比较保守的成员,也会有天马行空,思维较为活跃的成员。而这样的差异往往来自于他们应对问题解决的创新「风格」,而不是创新「能力」。每个人都可以透过特殊训练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但每个人的创新风格却很难改变,然而创新风格不分好坏,就如爱迪生与爱因斯坦,两位都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却恰巧是不同的两类创新风格。

我非常喜欢来自于他们的两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一定从来没有尝试过任何新鲜事物。—爱因斯坦

如果你有读过他们发明创新的故事,你就会发现爱迪生属于适应型的创新人才,而爱因斯坦的思维更天马行空,属于创新型人才。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的发明创新都非常成功,只是创新风格不一样罢了。

既然创新风格很难改变且不分好坏,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了解自己是哪一类创新风格呢? 原因有两点:

1.借由发现自己的创新风格,进而找到适合自己创新风格的训练方式,运用适合自己风格的创新工具启动创新力,帮助自己成为创新达人,完成自己的创新成就。

2.让团队和自己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新的任务和专案,团队中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的比例会因不同的任务而不同,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若你是企业研发设计的主管,或是高阶主管,那你要如何领导一群人做创新突破,发挥创新团队的综合效益呢?唯有掌握团队成员的创新风格,依照你的创新目标调整组建适合的创新团队,找到属于团队的创新加速器。

正因了解创新风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我们创新顾问团队在自己多年实践创新经验上累积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发掘到快速提升创新力的关键秘诀。我们开发了创新风格测评iStyle的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希望透过创新风格测评结果,让所有关心自己创新能力的人了解自己。

iStyle创新风格测评分数排列为一个正态分布,范围从「高度适应型创新风格」跨越至「高度创新型创新风格」。测评共计32道题目,分数从32~160分,需要学员在12分钟内凭直觉快速选择做完32道题,这样测评的结果才更为准确。回答完成后,系统就自动统计分数。96分作为一个分界点,96分以下为适应型;96分以上的为创新型。

(1)适应型的人,产生的构想较少,且这些构想更易管理,相关性更强、更健全和安全,可以立即使用。这一类人给人的印象是稳健、循规蹈矩、安全、可靠,并且期望新构想获得高的成功率。

(2)创新型的人,常从出人意料的角度接近问题,不守传统规矩 ,思维不着边际,在挑战规范时很少考虑旧有习惯。将改变视为打破常规的因素。给人印象是不可靠、不切实际、强烈反对派、容忍高失败率,并且他们往往是团体与共识的促进者,主张彻底改变。

所以,如果你想加强创新团队沟通效果,且快速提升创新效益,不妨先测一测自己或团队成员有怎样的创新风格吧!也许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