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汇整: 新闻动态

DT时代下,五大关键字和四「新」体系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在DT时代,云计算、大资料、人工智慧,这几种技术是驱动未来变革的核心要素。这一点,我们应该在很多行业的变化上,充分感知到了这几项新技术的魅力。因为他们的即时化、智慧化、普惠化、开放化、加速化让未来的技术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首先,即时化。从资料的角度来说,线上即时是消费者获得最佳体验的源泉。
第二,智能化。AI在未来不仅存在云端,它在消费者端也成为无所不在的角色。
第三,普惠化。从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享用新技术,比如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计算平台,80多岁的老人都可以在上面做小型应用的开发,这是普惠化,这也是我们宣导的新技术的未来方向。
第四,开放化。这种开放化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封闭是IT时代的代名词,未来从软体到硬体,从作业系统到演算法库都在走向开放。
第五,加速化。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的技术变革和过往的差异,就在于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这五个关键字是阿里资料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潘永花总结发布的。已经高度总结了新技术的关键。

这一轮的新技术革命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革命,这是一个技术群落的概念,而这种技术群落的概念也不仅仅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不仅仅是过往我们所理解的资讯技术就是资讯技术,其实资讯技术、生物技术,甚至物理技术各个层面进行多方面的融合。而在融合的基础之上,技术融合到产业的变革之中,这也是我们按照不同的技术对于商业的影响,都在对商业产生著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新技术体系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新基础、新智慧、新体验、新应用。

1.以量子计算、5G和AI晶片为代表的新基础
2.以线上计算、大资料处理和大规模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新智慧
3.以机器智慧、人机自然交互、无人驾驶和VR/AR为示例的新体验
4.智联网、区块链、安全、新零售、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典型新应用。

威廉·吉布森曾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点点滴滴已经标志着未来正在来临,未来已来,只是不均匀地存在于现在。难免不让人畅想:未来智联网会全方位普及,人工智慧与行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区块链也会有广泛的应用。通用的人工智慧时代会来临,原子和比特世界合二为一,未来材料、生物、能源、资讯多技术的融合会成为最核心的趋势。

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跟上这个脚步。比如零售业。哪些方面可以值得我们努力呢?比如身份识别、虚拟试衣间、机器人仓库、VR支付。教育业呢?未来课堂不单单指人手一个iPad或是简单的技术拼凑,而是结合上述特点而打造的全媒体交互空间。而你所处于哪个行业呢?是否已经逐步有了这些改变,还是固守成规呢?

延伸课程:产品技术地图工作坊解码工业4.0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转身就是一个新世界,企业带着4大创新力迎战物联网!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在物联网时代下,什么都可能发生,可以说转身的一瞬间一个新的世界就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智慧互联的世界。过去,所谓“电脑”不过是电脑这样经典设备,人们仍然需要坐在机器面前创造价值。如今,智慧互联不再是单一的物理性产品,而是嵌入一切产品中的智慧系统。人们谈论的是具有连结性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以及由物联网平台、应用、分析、专业服务及安全合围形成的系统。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呢?物联网中的智慧互联产品,正在日益模糊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嵌入感测器,将彻底改变机械与人、其他机械以及制造商的对话模式。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商业价值正在从硬体向软体转变、从产品向云端转变、从产品向服务转变。基于三大转变,物联网时代的产品将从监控能力、控制能力、优化能力及自动化能力四个方面带来创新。

创新点1:监控能力(Monitor)
智慧互联产品能使制造商和产品所有者前所未有地监视自己的产品。过去,要了解产品的运行情况,我们不得不靠人力实地直接查询。但随着智慧互联的实现,我们不仅可以远端即时监控产品的运行情况,而且可以与历史数据、优化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

创新点2:控制能力(Control)
基于对监控资料的分析,制造商可以实现对产品运营的远端控制,使之达到更为有效、更为精准的状况。这将大大降低运营、维修等服务的成本。

创新点3:优化能力(Optimize)
这意味着智慧互联产品在操作及其整体执行时间内,要能够实现性能的自我优化,在正常执行时间内还能够远端诊断和服务、实现软体系统自动化升级,当出现潜在失灵的情况下,还能够自动暂停操作。

创新点4:自动化能力(Automate)
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专家系统的结合,智慧互联产品须具备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分析自我性能及环境条件,独立、即时地做出相应反应。

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和社会化计算,以及云计算的推动下,技术变革风起云涌。受这些力量的影响,各种企业正采取各种对策来实现业务转型,寻找实现差异化的新方法。企业想要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境,必须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并做出更明智的策略决策。因为,一个崭新的智慧时代即将来临。

作为Leader,你以什么激励着你的团队?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我一直以来在给学员讲授领导力及领导决策艺术的课程时,不断思考创新的时代如何做好领导,如何在团队中通过创新的模式去激励,管理好团队是AIM俐钜创新一直在研究实践的事情。今天看到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不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有丰富实战经验,同时又在管理理论界建树深厚的Noel Tichy教授对这一方面的见解!

Noel Tichy教授,他曾是GE企业大学的首席学习长和领导力学院主席,拉姆查兰的同事,也曾和全球最成功的CEO杰克威尔许并肩作战,培养出一代杰出的企业领导者。这位长期给全球最优秀的CEO做培训的管理大师,是怎样解释“未来领导者的特质和责任”的呢?

首先,领导者必须是个不厌其烦的教师
教师?难道意思是领导者最优先的责任其实是要教教教,使劲教吗?

我们来看个资料,杰克威尔许作为全球最贵的CEO, 他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其实是培训。在他领导GE这个庞大的跨国公司期间,亲自花了数千小时培训和指导他的管理团队。相信这个资料是会令很多CEO震惊的。

没错!领导者首先要能将自己的经验愿意分享,而且是很明确的教授给别人,并且不厌其烦。

其次,领导者的责任是培养出更多的领导者

当管理越扁平,权力的界限越模糊,其实越需要领导力。以前的团队行动力靠权力和汇报关系来驱动,那么现在的团队行动力其实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领导力。即便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营运工作岗位的人,有领导力的营运人员也会比一般的营运人员有更多的产出;有领导力的技术人员也比一般的技术人员更有力量影响团队和推动事情。

其实,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能影响团队和领导别人的人。

最后,最能激励团队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表彰,而是话语

Ideas (想法),Values(价值观)和传递话题带出来的情感能量 (Emotional energy)。没有比这些更打动人,更能激励人。所以,作为领导者,你做的事情,做它的理由,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以及你说这些的时候你自己带出来的兴奋和真诚。能坚持不懈提炼这些想法和价值观,这才是打动人的地方。

我很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领导力的不断修炼一定要出于对人的成长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对发掘人的潜力充满热情。唯有爱心,可以造就人;否则,领导力很容易变成操控人的技巧。”所以你以怎样的方式去激励你的团队的呢?希望Noel Tichy教授的一些观点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反省。

 

强人工智能时代将悄然来临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20170703-1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人工智能的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指的是在某些领域具备人的能力,比如声音识别、图像识别;强人工智能是说任何领域通用的都可以具备人的能力。

超人工智能,这就是很多人担心的有一天机器比人更聪明了,会不会机器统治人。

目前我们处于弱人工智能。如果说互联网是前菜的话,那么从人工智能被广泛关注起,已正式进入了上主菜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和人已经可以沟通了,但是人和物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互联网提高了人和人沟通的效率,它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那么人工智能能够做到什么?能够做到人和物之间进行交流,它的改变是更加根本性的,它的影响力更大。

人工智能未来会发展出来各种各样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能力,但是人仍然可以控制人工智能,使它的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这些负面影响很有可能是现在看到的一些职业不存在了,比如司机、翻译、金融分析师,但是也会带来需要人创意的工作机会。

从弱人工智能时代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时间。但绝对是一种趋势,可以说今天都还没有人能搞清楚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仿生学。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人工智能过去五六年应该是发展最快的,但是这五六年的新技术是没有一项是围绕人脑在做的。完全都是根据电脑的特点在做,只是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和功能。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要有互联网思维,那么在迈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途中,我们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工智能思维呢?李彦宏提出的4大观点,我非常认可!

1.从移动的角度去想人工智能

过去我们做产品都讲think mobile,首先要从移动的角度来考虑。其实最早提这个的是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Facebook其实也是成立于PC互联网时代,但是他们成立不久就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大潮,他们的创始人又非常年轻,很快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PC互联网是不一样的。他就跟下面的人讲你们要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产品,他讲了之后,再去看他的工程师,一讲产品拿出来还是PC的截屏图,他后来说你们回去,我不开这个会了,以后再来跟我讲产品你要拿手机的截屏图来跟我讲,这样就逼着员工思维方式从PC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

2.软硬结合是AI时代的重要特点

包括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我们是基本上只关注软的东西,今天看到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腾讯也好,百度也好,阿里也好,我们很少有硬体产品,都是在软体层面做改进。但是到AI时代,软体和硬体的结合是越来越紧密,你仅做软体恐怕不行。

为什么说现在智能音箱在美国很火,Amazon Echo卖了上千万,这就是充分利用了软硬体结合的优势,有些在手机上不方便实现的功能,在音箱上可以实现。因为手机有电池寿命,电池能够支撑多长时间?不能让它永远都在听你说话,所以手机你要解锁、打开app,你要摁住才能说话,音箱不用,你只用动动嘴,用一个唤醒词,因为它永远插著电,always up。你的手机你要离它很近,通常来说半米以内,这个对于手机用户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你在家庭场景当中就不行,我们需要5米以内都要听明白,这就不仅需要软体改变,硬体也要随着改变。所以软硬结合也是AI的重要特点。

3.演算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效率提升社会进步

人工智能革命可以类比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是蒸汽机的发明,不是煤的开采。而蒸汽机之所以可以出现,还真的跟煤非常有关系。最早的蒸汽机就是在英国的煤矿,它为了挖煤把渗出来的水给冲上去,最早的蒸汽机非常低效,所以很耗能源,也只有在煤矿边上煤便宜可以用。这就跟今天资料很多、资料很丰富,也可以做成这个事一样。但是我们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回想起来我们只记得瓦特,他不是发名明了蒸汽机的人,他是改良了蒸汽机的人,是他使得蒸汽机变得有效率,这样才能推广开来。所以演算法对于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是更大的,比资料要大。

人工智能和蒸汽机还有一个类似之处,就是第一台蒸汽机发明,到瓦特发明蒸汽机,隔了多长时间呢?90年的时间,其实是很漫长的过程。人工智能也类似,今天社会节奏已经变得快很多了,从人工智能提出来到真正进入实用阶段变得有影响力,用了60年时间。

4.极早用AI思维做互联网产品,能够降纬维攻击

互联网这么多年最大的改变实际上是改变了PC,改变了用户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能改变很多to B的东西。一个很简单的方向就是万物都需要被唤醒。我们过去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我一开始说人工智能会使得人和物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今天人和电脑交流,大家已经比较习惯了。那能不能让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像电脑一样具备一定的智能,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非常多的人才,还有充足的资金,这三者都会不断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也会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不断渗透,不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过去20年大家经历了互联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未来20年,人工智能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会远大于过去20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创新有度?什么时候还是少创新为好?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伦敦城市大学教授保罗·阿韦尔萨(Paolo Aversa)与同事一起,记录了30年来300多辆一级方程式赛车(F1)上的创新与比赛成绩之间的对照。他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创新越多,表现反而越差。他们的结论是:有时候,少创新为好。

20170627-1

如果是你是企业高管,听到这样的结论也许已经惊讶的跳了起来。但是通过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并非总能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们用函数曲线表示两者间的关系,得到了一个倒U形曲线,说明创新的增长在最初有助于提高表现,但过了某个点之后就会产生反作用。举个例子:

2009年F1官方宣布,参赛队伍可以驾驶混合动力赛车参赛。这很令人激动,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此前没有人用混动赛车参加过F1比赛。多数车队都开始潜心研究混合动力技术,改造赛车。这是非常巨大的创新投资。

有一个车队没有跟风:F1业界传奇罗斯·布朗(Ross Brawn)的车队。在他买下车队之前,车队一直成绩欠佳,资金预算有限。布朗的团队没有投资新技术,而是设计了坚固的基本款赛车,由前年排名第18的车手詹森·巴顿(Jenson Button)驾驶。在比赛中,这个组合甩开了所有努力创新的混动赛车,赢得了冠军。

而这个反作用很大程度上跟参与创新时的环境有关。如果你的产品像F1赛车这样复杂,并且处在动荡的市场中,你会本能地想要创新,想要为了跑在一切变化前面而投资。但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动态环境里,创新失败的几率非常高。

但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处在动荡的环境中?动荡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其一,变化的强度。与其他时期相比,行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其二,变化的频率。变化多久出现一次?

其三,可预测性。你能看到变化发生吗?三者之中,可预测性最为重要。只要是可以预见的变化,你几乎都可以应付。但如果可预测性很低,而且变化频率高,或者变化强度很大,你就须缩小创新规模,等待形势稳定。

假如三个因素都对你不利,那你当然更应该少进行创新。

也许你会说F1赛车好像太特殊了。这个研究发现真的能够应用到其他行业中吗?当然F1车队只有一个产品,就是赛车,但多数公司有一系列的产品。他们会面向的不同市场,正因如此,我们又不能单纯的保守操作,做到“从不会让公司停止创新。需要在稳定的市场努力寻求创新,在另一个动荡的市场就要专注提升效率。”这才是我们提到的稳中求胜!

设想任意一种复杂产品,例如手机或药品,我们看到,一旦市场受到新规发布、政策变化等外部力量冲击,急于创新的公司都容易输掉竞争。突如其来的变化造成了不稳定性,似乎亟待创新,但这个时候更好的做法可能是按兵不动,专注于执行和提升效率。

而你的企业正处于什么状态呢?很多企业一昧的强调创新,而真正做到创新的企业,他们往往从分析行业局势开始。这也是创新解码的第一步:定义,不对专案进行风险评估的盲目创新,往往不被看好!

创新不是成功的捷径,而是教你如何正确下笨功夫!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滴滴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然了然于心——看似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光鲜榜样。

从一开始,滴滴一直在讲的故事,是共用经济,要做国内的Uber。依靠这样的故事,滴滴在资本狂热追逐之下,相继合并快的、优步中国等竞争对手后,成为事实上的网约车巨无霸。凭借3亿注册用户,1500万注册司机,日均2800万单等资料优势,支撑起如今500亿美元的估值。可是,当滴滴的估值成功地登顶世界之巅,然而现在任何一个用滴滴平台的人都不会觉得比以前的好用:因为完成垄断之后的滴滴向司机端收取20%的平台费,提高乘客价格、动态定价、收取调度费等,司机少了,价格又提高了,体验差了,谁还用滴滴?曾经光鲜的创业故事迅速褪色:滴滴的活跃度直线下降。

20170620-1

还有很多类似滴滴的企业已成为被资本绑架的“角斗士”,它所要考虑,所要做的,不是盈利,不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而是残忍杀戮竞技场上其他所有同类,以换取迷幻的欢呼与泡沫一样的估值。但角斗士终究是角斗士,他们只是看台上罗马贵族下注的筹码而已,绝大多数最终的命运都是死亡,哪怕你是最强的那一个。

正因为疯狂而邪恶的风投存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变得好像越来越有意思。从表面上看,我们非常需要弯道超越,避开一切笨拙的方法。于是很多人开始像秦始皇求灵丹妙药一样,总想获得一切成功的捷径。然而,这正是我举滴滴例子想说的,聪明人要成功,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太多,但只有肯踏踏实实下功夫的人,才是走到最后的人。

而创新同样如此,创新不是成功的捷径,而是教你如何正确下笨功夫!

三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意思是:只要选对了方向、抓住了时机,再笨的人都能被托起来。这就是“飞猪理论”。但是“飞猪理论”成立有两个前提:

1、中国经济一定要处于上行时期。

2、你选择的行业一定还处于红利期。

然而现在你会发现,中国越来越缺少这2个条件。而实际上,如果大家都想找捷径而不是脚踏实地,整个国民会都陷入到一种找风口、耍小聪明的投机主义,那是很危险的。

有人埋怨,中国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宏观经济上涨大势和各行各业的红利期都已经不在,而我认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就在眼下!因为凑热闹的人都离开了,只剩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在坚守。只有这些坚守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将这个行业引向光明。

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发现市场和机会,而是必须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建商业模式,脚踏实地,高瞻远瞩,在市场上取得独特地位。

所以我们给客户谈创新时,首先就是引导客户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适合做什么?

长处是什么?

理想是什么?

可以为这个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我们的核心问题在哪里?

对于今后企业的战略来说,目标不是做到多大,而是做精。以前的企业是越做越宽,今后企业一定是越做越深,要做就把一个行业做彻底、做极致、做到具备不可替代性。此时不仅牢牢抓住消费者和客户,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定价能力。

在介绍创新方法时,我们通常是介绍一整套方法论,在每个阶段配合可使用的创新工具。一步一脚印的下笨功夫做创新,看似慢,其实更快。而且可以超越天马行空和投机,创造出非凡的价值!

聪明的人都在默默下笨功夫,愚蠢的人还在偷偷找捷径,企业同样如此!其心态太重要、坚持太重要。可是,低调、谦卑,往往是和普通人挂钩的,笨办法并不是说是笨人用的方法,而是普通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太不起眼,不容易让人夸奖。可是,却真的是务实快速的方法。这从稳健成长的企业如华为和滴滴等企业身上就可明辨出来。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而是比你聪明的人,都在偷偷的下著“笨功夫”。

 

不同思路的创新带您进入全新模式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创新不一定是从0到1,有人提出了从0到0.1,但是我觉得即使是0.1到0.2,它同样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并没有很多黑技术的创新,但是他们同样成为当下热销单品的案例。

案例一:把一些过时或是常见的产品重新整合
也许你还记得拍立得,刚推出市场的时候,的确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虽然拍立得本身造型可爱,但是由于体积大,胶片贵等原因,很快大家的新鲜度就过去了。

但是产品本身依旧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很多聚会它必不可少,毕竟它成像很快,能快速留下对美好瞬间的记录。

创新往往就潜伏在这些有价值但是又因为种种缺点而被市场淘汰的产品中间。如果拍立得做成这样呢?像一个简单小型的充电器,使用方法也很简单,不需要WiFi,不需要蓝牙,直接插进iPhone手机就行了。

然后打开App,哢擦一下,美美的照片就显现在眼前啦!配套的App还可以对照片进行各种美图,文字或滤镜,随你DIY。当然,你也可以直接选择相簿中的照片进行列印。最方便的是—它通过热敏感技术自动成像,不需要任何墨水或墨水匣!而且还可以让照片动起来!只需在App里选择Video模式,就可以在列印照片的同时录制一小段视频。之后用摄像头对准拍摄的照片,视频就这么神奇地出现了!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珍贵的回忆。遗憾的是,可能目前只支持苹果,安卓可能得再等一阵子~

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可以再次引爆热点。其实它就是我们说的0.1到0.2这样一个过程。它首先整合几项不同的产品,其次它规避了一些过去的缺点, 创新就是这样简单,有效!

案例2:把一个产品做专做好!
我们常常看到市面上有类似的很多产品,就如前几期我们谈到的卷尺、谈到的扳手以及白炽灯泡。这些产品给我一个非常固定的思维,它们好像就应该是那样的,很难在它们身上再发现什么创新的点。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它们的可更新换代的空间同样巨大。
下面这个也是同样的一个关于削皮刀的案例,同样没有黑科技,但是足以竞争掉市面很多的同类产品。

圆圆的外形美观又灵巧,集标准型、锯齿形和具有切丝功能的三种不锈钢刀头于一身,适用于各种蔬果一个能顶多个来用,而在想更换刀片时,只需轻轻旋转隐藏式旋钮即可更换完毕。

(1)标准型刀头一般用来削土豆皮、萝卜皮等,圆形的外壳,握著削皮,顺畅、省力。
(2)锯齿型刀头可用于削如番茄、猕猴桃等,外皮较软的瓜果蔬菜,使用时只需从番茄的根蒂部开始削,一削到底完整如初。
(3)如果想将蔬菜切丝,换成具有切丝功能的刀头,就算是没有任何刀工,也可将切丝这种技术活轻松搞定。
(4)除此之外,在外壳上还有个小孔的设计,不仅可以用来方便挂起,最厉害的是它还能用来挖土豆上的小坑。而在使用后,清洗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只需轻轻拧开外壳用水冲一冲,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就是这么简单。

即使没有黑科技,你同样可以创新,而且应用一些创新方法,可以带你发挥很多创意和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

从现代的半自助美容找行业的升级变型通性!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要解决的是行业本身存在的效率问题。」

中国的线下美容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这个市场中尚未出现大的连锁品牌,因为美容行业具有传统服务业的一些共同特点:使用者高度分散、服务非标、缺乏行业规范。
在前几年我们看到不少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的改造。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要解决的是行业本身存在的效率问题。
我们能看到现代的一个新型的模式如: O2O+快捷美容来改变传统美容的弊端。

具体来看,美容业务有以下几个区别于传统美容行业的特点:
服务时间短:最短的项目只要 18 分钟,整套服务下来也不超过 60 分钟,而传统美容服务时间在 90-180 分钟。之所以能缩短时间,是因为减掉了不必要的护理程式,且借助各种自助仪器以提高效率。

定价模式简单:简化繁杂的明细定价,简单的将价位分为3类,基础护理、高级护理以及紧急修复护理。

无现金:用户完全采用线上预约,预约时已经对服务有所了解,同样增加了服务效率。

店内设施变化:比如不设前台、冲淋区:通过 20 张棉片和纯净水进行面部清洁。这样设计一方面让服务标准化,一方面也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能让选址更灵活(不受下水系统限制)。

服务人员少:约是传统美容院的一半。由于采用自助仪器,一个美容顾问可以同时服务两个客人。而且服务人员全程无推销,客人办卡之后也能无条件退卡,这都是为了减少用户的压力。为了达到上述高性价比、高效的服务,背后需要一套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在服务行业,好的人员培训机制是服务标准化、有持续性的根本。服务行业的一个痛点是一线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流程合理,培训到位,不仅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而且能让新模式下的美容机构从头培养自己的人才。

美容产品品质把控:
新型模式下,更应该注意的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推动和真正让消费者能放心选择新的模式,新模式下的美容至少能提高复购率60%,这是坚守传统美容的企业很难达到的。

其实这些改善不单单是美容行业的改善,很多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同样在发生著这些转变,只有新模式才更能适应新趋势。比如KFC的自助选餐模式,制造业的自助提货系统,智慧化工厂等。我们正逐步看到O2O+快捷XX带给我们的转变。

 

手机壳兼咖啡机 哔一下八秒泡好

通勤、等车想来杯咖啡?

20170613161034

你没看错!热腾腾的咖啡,正从手机倾斜的一角涓涓流出。万能的手机又多了一项新功能:泡咖啡。

在浓缩咖啡的故乡义大利,新创公司Smart K推出手机保护套「摩卡壳」(mokase),壳内安装了加热系统,将手机变身成一套超薄的胶囊咖啡机。先从手机侧面插入卡片式的「胶囊」,再打开手机的专属App,哔!只要八秒,一杯二十五毫升、摄氏六十度左右的义式浓缩咖啡即时上桌,一杯入口就打败睡眼惺忪。

不管是通勤路上、等著接孩子回家的空档,如何为平凡生活的每一刻,带来额外的惊喜与享受?Smart K的两位创办人希望不需要多携带一项设备,就能多实现一个功能,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带着咖啡走的摩卡壳。

摩卡壳内建锂电池,以USB充电,目前支援iPhone、三星、华为等手机部分机种,五折价近二十五欧元(约合新台币八百五十元)。名为mokaromi的胶囊包含经典、烘焙、阿拉伯三种风味,十五片装从新台币三百元起跳,预计今年九月底开始出货。

延伸阅读

1.随身畅饮:

Smart K配合手机泡咖啡,还推出折叠式的随身杯,平时收纳成钥匙圈带着走。

2.一体成型:

摩卡壳的厚度不到1公分,外观和手机贴合一体成型,并内建锂电池自备电力。

3.防撞保护:

不只煮咖啡,摩卡壳也善尽手机保护套功能,加上简约的时尚造型,充分发挥「一壳多用」。

参考资料:商业周刊

从一台值1.2亿美元的榨汁机看创新乱象!

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 詹长霖

技术创新现已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其重要性。世界上大的跨国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强大研发机构和团队的创新实践,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近些年来,台积电、华硕、华为、海尔、联想等公司也加大了研发投入。当然中小企业也同样通过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效益回报。尤其是分布在世界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是以自身的技术创新成就来创业发展,成为今天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最重要部分。

我们寄希望于一些黑技术来颠覆一个领域,改变一个产品。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一个部分,我们都期望能融入技术,给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带来一丝新鲜的感觉。看上去这样非常好,所以我们庆幸创新渐渐迈入了我们的日常思维中。但是,也有很多的创新产品让我们哭笑不得。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看似创新成功,却又不成功的案例,因为最近似乎看到比较多这样的创新乱象。

这是一台号称一辈子都不用清洗的榨汁机!

 

外观看起来也是科技感十足,连网站LOGO也是高大上。这样一台超美的机器,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Juicero的创始人,他叫道格·埃文斯,他表示「There are 400 custom parts in here. There’s a scanner; there’s a microprocessor; there’s a wireless chip, wireless antenna.」

机器超过400个定制零件,包含扫描器、微处理器、无线晶片、无线天线。

他在素食界名气挺大,曾经创办过一家专门做果汁的公司,深受许多好莱坞明星的喜欢。甚至还请来了可口可乐的前总裁杰夫·邓恩在Juicero担任CEO。

靠着这个概念以及创始人的名气,这家公司成功吸引了一批投资方。包括矽谷顶尖风投KPCB,还有谷歌母公司Alphabet,甚至连NBA球星科比都是它的投资人!最后,这家公司获得了1.2亿美元的融资!

产品一上市售价699美元, 和外面那些妖艳榨汁机不一样,你不用放水果进去。只需把这个疏果包放进机器里,就能挤出果汁了,机器完全免清洗啊。

而且这台机器的挤压力高达4吨,足以抬起两辆特斯拉汽车!

有几十种不同口味的疏果包可以选择,每包5-8美元。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是吧?但是,很快,故事到这里发生了一个神转折。

国外一家媒体对这款榨汁机榨做了评测,发现这蔬果包——用!手!就!能!挤!出!来!速度甚至比榨汁机还快,说好的4吨挤压力呢!

最关键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好像也差不多,而且他们发现,这个蔬果包里所谓的材料,其实就是早已经切碎的蔬果汁!只要用手一挤,立马出汁了。也就是说,你花了699美元,就为了把果汁从蔬果包里挤出来?这估计换谁也没办法接受。

融资到这么多钱的一台榨汁机,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来看,也许它并没有完全骗人,它或许真的有这样的挤压力,确实想保障产品的品质,而且确实市场有这样的需求。然而从创新的角度看这个商品,它却是彻底失败了。我们常说,创新也许并不一定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它往往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跨界等方式将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

就拿这个产品来说,首先它强调的挤压力这么高以及这么多零配件是否真正需要?正因为这样的画蛇添足才让大众对用手也能挤压出来果汁,甚至比机器还快的最后结果无法接受。

目前这款商品已从售价699美元跌到售价399美元,看到这个案例,你会发现目前有很多商品都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市场上的55度杯。

希望能从这些例子上,去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真正成功的技术创新,怎样才能让产品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