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fang」的全部文章

用区块链改善供应链–看沃尔玛的五大成功启示

20220418-1_1200X675
Shutterstock.com

区块链是Web 3.0的基础技术,也是驱动元宇宙的基础建设技术,我们来看看沃尔玛透过区块链改善供应链效益成效显著的过程。

长期以来,厂商与物流公司间的对帐与付款流程,都是令人头痛又耗资不菲的问题。沃尔玛的加拿大分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这个棘手的供应链问题,他们有哪些成功经验?

本文作者之一的贝利斯与他在加拿大沃尔玛的团队,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新方法时,启动了上述那个行动方案。涉及的数据量极为庞大。加拿大沃尔玛使用自己的运货车队和协力的多家货运公司,每年要向加拿大各地的配送中心与分店,运交超过50万笔货物。

长期以来,沃尔玛(Walmart)一直以顶尖的供应链管理而闻名。然而,高超的管理技能,也无法让该公司避免一个困扰运输业数十年的问题:在开发票和付款给货运公司的流程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差异,这需要进行昂贵的对帐工作,导致长期延迟付款。

于是,沃尔玛加拿大分公司率先推出一个解决方案:采用区块链这种分散式分类帐技术(distributed-ledger technology,DLT),来建立一个自动化系统,以管理70家协力的货运公司所开立的发票,以及付款给那些货运公司的流程。

有一项分析确定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加拿大沃尔玛及其协力的货运公司,使用好几个无法相互沟通的资讯系统。如此就必须进行人工对帐,这是费力且耗时的过程,其中充斥着许多数据不相符之处。

跨越边界、时区和不同的气候来运输大量货物(其中有许多是容易腐烂的商品),这种基本服务是一项艰巨的营运挑战。比方说,每个装运的货物都需要追踪数据点,例如停靠地点、燃油加仑数,以及温度更新资料,这些数据点需要独立计算,并计入每张发票。需要计入发票的数据点超过两百个,因此很容易看出发票和付款流程里充满了数据差异。有70%的发票需要对帐,因此交易成本增加,而苦等运费付款的货运公司很不满意。

沃尔玛加拿大的一位技术领导人建议,建立一个区块链网路,把整个流程自动化,如此就能克服企业系统不相容的问题,并为各方建立一个共享的单一事实来源。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当时的区块链技术,尚未被用于实质性、攸关业务成败的职能。此外,区块链有许多种类。采用像加密货币使用的那种公共区块链网路比较好,还是自己私有的区块链网路比较好?

加拿大沃尔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DLT实验室(DLT Labs)求助,这家公司使用分散式分类帐技术,开发并部署创新的企业解决方案,并在这方面的表现领先业界。

从各方面来看,这套系统都大获成功。在运用DL Freight之前,有超过70%的发票有争议。如今,只有不到1%的发票还存在差异,而且这些争议很容易被标记出来,并快速获得解决。货运公司再也不需要等上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收到运费,现在都可以准时获得报酬。

加拿大沃尔玛运送货物的其中一家公司Bison Transport,加入那个负责开发网路的团队。一个试用版本在经过详尽测试之后,于2019年1月上线,最初仅有加拿大沃尔玛和Bison Transport参与。这个名为「DL Freight」的网路取得成功,并于2021年3月推广到其他的69家货运公司。新系统每一步都在持续收集资讯,包含从货运公司的投标报价,到货物交付证明和运费的支付批准等。这些资讯是自动采集并即时同步,而且只有参与交易的各方能够看见。

以下是沃尔玛加拿大公司施行这项解决方案的心得,可供其他有兴趣建立区块链网路的公司参考:

  1. 让关键的利害关系人参与

Bison Transport拥有的卡车车队,是北美洲规模最大的其中之一。有了该公司的参与,设计团队便能够了解,货运公司认为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确保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沃尔玛,也适用于它的物流合作伙伴。

  1. 同意业务规则与计算值

任何复杂的业务,都有固定的与变动的两种流程和成本,而对于任何两家公司来说,这些流程和成本很少是相同的,甚至根本不同。若要建立区块链运作的系统,基本前提是让各方对该网路将采用的所有计算值和业务规则,都一致同意。

对于沃尔玛及合作的货运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使用每家货运公司的独特数据(供应商名称、付款条件、合约期限和一般条款与条件),那些数据是和资讯的管理主表(如燃油耗用率和税率)结合在一起的。然后,各方应共同商定一些公式,而区块链将用这些公式来计算每张发票。

DL Freight的区块链,在每一次交货过程中,即时综合所有数据点,同时考虑燃油成本、交货途中的额外里程,和延误交货等资讯。系统开立一张会持续更新的发票,发票内容会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成本增加而即时变更。

  1. 权衡使用私有区块链与公共区块链的利弊

任何人都不必请求许可就能加入的公共区块链网络,容许无限制察看储存在其中的资讯,没有中介方,而且独立运作,不受任何治理机构的管理。这非常适合数位消费产品〔例如非同质化代币(NFT)〕、加密货币,以及个人学位或证书等认证资讯。

但是,需要获得许可才能加入的私有网路,通常远比公共网路更适合企业,因为访问权仅限于经过验证的成员,而且只有直接合作的各方,才能看到彼此交换的具体资讯。这更能满足工业级的安全要求。由于这些原因,沃尔玛决定采用以开放原始码平台Hyperledger Fabric为基础的私有网路。

  1. 建立查核差异的机制

在区块链系统中,可以、也应该建立自动化的查核差异机制,以预防错误,也能找出提高绩效的机会。例如,货运公司的行驶里程和燃油消耗资讯,会自动和卡车上的独立装置所提报的物联网(IoT)数据进行比较,两者的任何差异都会立即突显出来。

这些查核差异的措施形成了一个自学系统。经过一段时日后,由于多家货运公司各自在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运送货物,这些公司的绩效历史被汇总,并自动和日后的每次运货行程进行比较,以协助沃尔玛和那些货运公司,优化本身的营运。

自动化查核差异的财务价值,不仅在于运费支付的方面。例如,系统自动执行所有的财务计算,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更新,因此任何财务服务(例如付款给发票到期的货运公司)都可以自动化执行,因为区块链系统不必去确定发票是否正确、有效。如此就能够以高效率的方式管理营运资金,并为那些能在供应链的任何阶段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创造一个市场。

  1. 不要试图更换原有的资讯科技系统

原有的系统虽然可能较老旧且僵化,但基本上仍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并拥有很有价值的数据。因此,不要坚持更换原有的系统,任何区块链系统都应该建立在各方原有的系统之上。不必更换企业原有的系统,是区块链系统的一大好处。

举例来说,如今可以确定哪些特定路线最安全,或是最节省时间与燃油的消耗,而且在车辆、路线、负载重量、甚至最佳运送时间(白天或晚上)方面,都能够优化效率。区块链系统还有助于因应这个巨大挑战:会同时有许多货物送达。透过不断更新卡车的预计到达时间,并自动和配送中心或分店共享这些资讯,就能更妥善协调送货作业。

不必更换原有的系统,是区块链系统的一大好处,任何区块链系统都应该建立在各方原有的系统之上。

区块链平台的最大好处之一,是加拿大沃尔玛及其协力的货运公司之间,对于端到端供应链的透明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信任度。这个建立区块链平台的行动方案,最初的目标是消除争议和资源的浪费。但是,这个区块链解决方案也为沃尔玛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一些见解,因而带来重大的营运改善。

加拿大沃尔玛这套系统的成功,证明了区块链的潜力。这个系统显示,区块链技术能产生可观的营运和财务效益,并改善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4月号

SGS国际验证公司_DFSS六标准差设计绿带班_特邀詹长霖博士主讲_5月7日开课欢迎报名参加!

DFSS六标准差设计绿带班

课程背景:

六标准差设计(DFSS:Design For Six Sigma)是一个能有效解决研发设计创新问题的方法论,透过DMADV五大步骤及相对应的研发设计创新方法工具,可用于解决现今研发创新设计所发生在产品和服务上百分之八十的核心问题,建立以客户为导向、流程思维、依统计数据做决策的新产品研发设计流程(NPI),提升与客户新产品设计的沟通能力,除避免不必要的沟通浪费、缩短设计专案完成时效及降低研发设计成本,并加强客户对后续产品量产的信心。

詹博士将协助DFSS的实践者将DFSS方法工具应用在产品/服务设计流程中,透过事先预测排除产品/服务潜在缺陷。DFSS团队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快速研发设计出突破性创新的产品或服务。20220411-600X312

培训目的:

SGS的DFSS课程是符合国际标准ISO 13053六标准差管理系统要求。提供DFSS实践者进一步了解与应用DMADV(定义-衡量-分析-设计-验证)方法论,帮助实践者掌握可应用于任何型态产品/服务的研发创新设计流程,让DFSS实践者能「按部施工、创新成功」。

*2022年北区开课日期:

假日班:5/7、5/8、5/14、5/15、5/21

平日班:6/6、6/7、6/13、6/14、6/20

SGS洽询专线:林小姐(02-22993279#1248)

授课讲师:

詹长霖博士:AIM久胜创新管理顾问(股)公司总经理兼首席创新长、诠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薪酬委员、财团法人台湾生物科技发展教育基金会董事、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校友总会理事

经历:美国BMGI大中华区首席创新长/副总经理及MBB、浙江大学创新与创造力开发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家登精密工业(股)公司监察人、诠欣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等。

荣誉:2021年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校友总会管理学院杰出校友奖、全球500强商学院院长最认可的TOP100培训专家,授予”2013最佳创新力专家”等。

课程效益:

1、课程设计符合国际标准ISO 13053六标准差管理系统标准。

2、修完此课程并通过笔试将发予SGS成功修业之证书,完成资格认证将授予SGS国际认可之DFSS绿带资格认证证书。

3、缩短新产品开发设计周期。

4、减少设计缺陷,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一致性。

5、大幅度减少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的机会。

6、新产品的推出真正具有突破性创新,实现高附加值。

7、快速有效达成可制造性设计(DF”X”)。

8、建立有共通语言的研发创新设计高效团队。

9、学会一套高效的研发创新设计方法工具。

培训对象:

★各单位之工程师

★各部门之高层、中层、基层及储备干部

★欲追求自我成长者或对本课程有兴趣之学员

★从事研发设计、品质管理相关工作经验者

★任何有兴趣想大幅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者

课程大纲:

★Day 1

 DFSS概论

 DFSS 阶段取得成果

 专案风险分析

 专案财务分析

 D阶段案例分析

★Day 2

 VOC顾客心声转换

 品质机能展开 (QFD)

 关键品质展开

 设计计分卡 (Design Scorecards)

 M阶段案例分析

★Day 3

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与最佳化概念设计-TRIZ

 冲突分析

 矛盾理论与矛盾矩阵

 概念设计

 Pugh概念选择

 A阶段案例分析

★Day 4

 稳健设计

 公差设计

 DFMA(制造与组装设计)

 D阶段案例分析

★Day 5

 可靠度设计

 可靠度数据分析

 可维护性与维护

 设计失效模式分析 (DFMEA)

 交接与控制计划

 V阶段案例分析

★Day 6-7

★学员DFSS专案辅导offsite project & coaching

培训证书:

完成课程并通过笔试将发予符合ISO 13053六标准差管理系统的SGS成功修业之证书,完成资格认证将授予SGS国际认可之DFSS绿带资格认证证书。

  SGS报名服务网址:https://is.gd/VXYe0H

 

跨领域创新–解读鸿海专利扶植新创计画

20220405-1

鸿海科技集团在今年3月15日宣布了【鸿海专利扶植新创计画】,将超过 1400 件专利,优先提供给成立 2 年内且其技术、产品、营业领域符合鸿海推动核心技术与未来产业的新创公司,这也是一种跨领域创新平台的运作。

经申请审查通过后,将提供 3 年免费、非专属授权使用,甚至还会提供免费专利咨询服务,帮助新创公司在营运初期减轻创新研发之风险负担,并完善专利布局。如此富有 CSR 社会责任理念的计画当然是非常具有话题性,也吸引许多媒体报导。

有些新创公司可能会认为鸿海此举跟过去给人「狐与虎」的印象反差极大,不禁让人怀疑其背后的动机。但是从智慧财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性质来看,将专利技术分享给他人使用并不会造成实际的减损,有时甚至因此会是开创市场机会的重要手段,所以专利权人将专利以低价甚至于免费的方式授权其他公司使用的案例并不罕见。

例如:Gogoro 就曾于2008年初的新车发表会上宣布开放其换电系统的专利技术(前提是车厂需使用 Gogoro Network换电系统、电池以及电控系统);而TOYOTA也曾于2019年发布开放包含电动马达、电源控制元件、充电装置等 Hybrid 油电复合技术的 23,740 项专利,让车厂在 2030 年之前都可无偿使用;以及更多人听说过的Tesla宣布开放其所有专利,免费让对电动车科技有兴趣的人可以善意(in good will)使用其技术。

20220405-2
资料来源 : 新聚能科技 发布于 World IP Forum, 2019/11/06

在资讯行业常用开源(Opensource,开放原始码)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占率;行动通讯领域技术领先者则是经常宣告以 FRAND原则(公平、合理、不歧视)对技术需求方提供授权许可,以换取自家的技术方案可以被纳入标准。

而两者兼具的Google更是大方,自己花费钜资买下Android公司以及来自于Motorola及其他公司的大量专利让 Android的手机厂免费使用,但是使用Android的手机制造商的对价就是必须要安装其GMS(Google mobile server)作为系统预设的服务。

20220405-3

从上述案例来看,智慧财产确实可借由分享而收获更多。也难怪鸿海科技集团刘董事长提出「有质、有量、有多用」的智财策略。并可推估,鸿海的许可授权条件之所以优先提供给成立 2 年内且其技术、产品、营业领域符合鸿海推动核心技术与未来产业的新创公司,目的除了是换取未来可能的权利金收入之外,也有可能是希望获得承接制造服务、进行策略合作、投资并购亦或是于补充协议当中提到的衍生技术无偿反向许可的使用授权等权利或机会。

若您是新创公司,也认为这样的对价是可以接受的,该如何进行呢?当然是到【鸿海专利扶植新创计画】官网,将所提供的专利清单好好看过,再评估如何参与这个计画。

为了帮助新创公司能够更快掌握这1,400多件专利的内容,新聚能已经帮大家把这批专利清单下载,进行初步分析。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鸿海这批专利并非是把不想要继续维护的专利释出,反而有许多专利是在近五年申请的案子,还算是蛮有诚意的。

20220405-4
专利清单按申请日分布统计 (工具 : incoPat)

而从专利权人角度检视,这批专利中虽然大部分的专利是属于集团母公司鸿海精密工业,但也包括集团旗下富泰华工业、鸿富锦精密工业以及赐福科技所属的专利。

20220405-5
专利清单按当前专利权人分布统计 (工具 : incoPat)

专利当中包括新闻所述的资通讯系统、触控面板、制程改善、机器人、人工智慧、区块链、穿戴装置、讯号控制等技术,但也有相当比例是手机外壳或是保护套的外观或机构设计。

20220405-6
专利清单中的技术特征关键字分布 (工具 : incoPat)

 

文章来源:新聚能科技。

打造AI人工智慧监测系统,三年要节约超过1亿公斤粮食浪费

科技就是拿来解决问题用的!运用AI人工智慧来解决粮食浪费也是ESG企业很棒的发挥。

「剩食」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发布的最新粮食浪费指数报告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 显示,2019年全球浪费近10亿吨的食物。若没有有效的手段介入,到2030年,食物浪费预计将会增长到21亿吨之多,这些食物浪费不仅造成了污染及碳排放问题,也对整体社会环境带来了莫大的负担。

AI辨识被丢弃食材 帮助客户省钱又减少浪费

20220329-1
▲餐厅人员运用食物浪费监测系统来管理剩食。 (图片来源:StartLife)

为了解决剩食带来的企业营运乃至于环境问题,荷兰的新创公司Orbisk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食物浪费监测系统。搭载AI影像辨识技术的镜头与区块标记技术,这个食物浪费监测系统可以识别及追踪每个被扔进垃圾桶的食物,包含食物的种类、重量以及原因。

透过将这些数据整合成可视化的图表及报告,餐厅或企业经营者可以了解食物浪费的各种来源、时间点及其各自的数量,报告可以详细到「星期几的哪个食材」被浪费情况最严重。同时,这些数据可以协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库存、改善采购流程及进货量、调整菜单,优化整体的厨房生产链,从购买食品原料到销售都能更有规划。这不仅替餐饮业者省下了钱,防止不必要的食材浪费、也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如何准确辨识各种食材?

为了提供客户最好的服务体验,Orbisk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大量食材的电脑视觉演算法,包含,蔬菜、水果、面包、调味品、酱汁、甜点、肉类等等,简单来说就是任何可能出现在菜单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演算法需要能够从各种角度识别这些不同食物的形状和大小,例如:一个番茄可能是切片或是切丁的形状,煮熟或是新鲜的番茄长得也不太一样。因此在数据方面,Orbisk与数据公司Sama合作训练数据,Orbisk提供数千张食物的照片给Sama,而Sama提供数据结构并协助标签图像,运用深度学习持续研发影像分析技术,让AI能更准确识别食物的种类。

2025年计划减少1亿公斤食物浪费

20220329-2
▲执行长Olaf van der Veen与AI食物浪费监测系统 (来源:Catalyze)

 

如今,由于人工智慧技术快速演进,透过可视化的数据工具,可以精准测量与管理厨余,大幅改善食物浪费的现况。根据Orbisk共同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 Olaf van der Veen所述,目前已有50家餐厅正在使用他们公司所开发的系统,平均能为餐厅减少40-50%的食物浪费,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Orbisk也在2021年8月底,获得了高达105万欧元 (约台币4000万元) 的资金挹注,Orbisk将继续开发其产品,Orbisk的技术长Bart van Arnhem表示,他们预计针对预算较吃紧的小公司开发新一代的食物浪费监测系统,或是在现有的系统中加入智能助理的功能,希望能够帮助客户计算出什么时候要购买什么食材以及需要多少的量。同时,Orbisk预计扩大国际规模,目标在2021年年底前达到上百家机构采用,也计划在2025年时节约超过1亿公斤粮食浪费,持续为环境及食物浪费议题尽一份心力。

 

文章来源:服务创新电子报

培育创新生态环境的沃土–组织变革

202203021-1_1200X675

Shutterstock.com

企业数位转型是必走之路,组织创新是必要手段。而创新之难以实现,组织僵化即其中主因之一。许士军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的虚拟组织,利用网路和数位技术建构一种「穿越空间、时间及组织架构」(reaching across space, time and organization with technology)的人类合作型态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当代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我们所谓的管理,不过就是让人们的工作窒碍难行罢了。」长期以来,组织僵化是每个寄望长期发展的企业都会面临的关卡,但随着虚拟科技的成熟,我们是否已经得到最佳解方?

网路和数位技术发展到今天,可能应用的领域和所能达成的作用,可说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但就其中在管理上的应用而言,诸如大数据、AI、物联网、云端以及区块链等等,也都可找到适当的用途。但是其中对组织和结构层次上产生最大且最直接影响的,恐怕在于平台和虚拟组织两项应用上。

虚拟组织赋予创新特别的生命力

其中特别是虚拟组织,使一机构借由这一改变,得以摆脱因规模成长而僵化的铁律,给予创新特别的生命力。这是本文所企图加以说明的。

不过,在进入主题之前,必须说明的,有两点。其一,本文中所讨论的虚拟组织,并非近来风行的「元宇宙」(metaverse),因此组织成员皆为真实之个人,而非「虚拟化身」(avatar)。基本上,只是利用网路及相关的数位技术,使个人脱离原有僵化的结构,得以发挥经营模式中所期待的弹性连接。其次,这两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之举世普遍爆发,为了防疫,各国纷纷推动减少实体接触,更增加对于网路电子媒体的利用,对于虚拟组织之发展,又产生一种推动力量,和方向上之引导作用,这是之前意想不到的。

层级及部门式组织结构是无奈的选择

话说自古以来,在没有进入数位时代之前,人们在人、事、物之间谋求合作,但由于实体世界的种种阻碍,不得不借助于层级结构及部门组织结构,使其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组织型态。有关这方面的发展及变化,多年来已有极丰富之探讨,不待赘述。

然而,非常不幸地,这种组织型态却和企业生存发展,尤其创新,背道而驰。具体说来,企业所面临的最基本任务,一方面是如何配合和满足五花八门而随时改变的顾客需要,也就是所谓「客制化」(customization)的挑战;另一方面,又必须自外界发掘和取得最配合的资源条件加以组合,构成最有效的「完全解方」(total solution)。能在这两层次的连结做到理想的对应组织,应该是「精准、适时、弹性、开放而无摩擦力」的。

然而,在传统的层级组织和标准化的作业系统下,上述理想是万万做不到的。即使日后采取事业部组织或流程改造各种努力,基本上仍由于连接技术上之贫乏以及成本的递增等因素,所能为力者极其有限。

尤其,这种传统组织僵化窘态,随着外界环境的瞬息万变,以及竞争的剧烈化,愈加暴露。如管理大师盖瑞.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2018年12月号的一篇文章〈海尔,打破层级七大惊奇〉(The End of Bureaucracy)中所指出,层级组织削弱了人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抑制了人们对于风险的承担,也摧毁了创意的启发。凡此种种缺点,对人类的成就能力,构成了沉重的限制,他称之为有如癌症一样的「组织病」。

 

这也无怪乎当代组织大师罗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在他的《交响乐组织》(Re-Creating the Corporation,1998)一书中曾引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说过的话:「我们所谓的管理,不过就是让人们的工作窒碍难行罢了。」尤其重要者,人们发现,创新之难以实现,组织僵化即其中主因之一。

穿越时空及框架的理想组织

解决之道,早在25年前,已有洁西卡.利普南克和杰佛瑞.史坦普斯(Jessica Lipnack & Jeffrey Stamps)两位学者在合著的《虚拟团队》(Virtual Team,1997)一书中,即已建议,利用网路和数位技术建构一种「穿越空间、时间及组织架构」(reaching across space, time and organization with technology)的人类合作型态。在这种组织中,工作者不必同时、同地即能合作,而且他们也不必是全职工作者。这种组织,能够随任务而形成,也可因任务完成而解散。

但是,这种理想,要等到近年来网路与资通技术的飞跃进展,才得以实现,有效运作。经营者,在这网路世界,也就是一般所称「cyberspace」的虚拟活动空间中,创造一种「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跳脱实体世界中所依赖的「强连接」而达到「随连接」的境界。

「随连接」在企业经营上之应用是多层次的。呼应前文中所描述的企业基本任务,首先是应用在与外界市场或客户的关系上,属于策略性的任务层次;其次为配合任务建构一种「虚拟组织」,跳脱时空及物理限制,不受规模与递增成本的束缚,以支持创新的经营模式,让想像力得以实现,这是属于执行层次。

这种虚拟组织之有效连接,不必受到传统组织中条条框框的限制,以去中心化以及自下而上的运作特性,对于组织和管理另辟蹊径进入一个不同的天地,使原有的层级结构和部门化单位的桎梏,云消雾散。

数位系统下的组织运作

具体言之,将许多原有属于实体活动和运作,化为相关数位数据或资讯,将机械系统转变为数位系统,依照数位技术的作业程序或标准运作。此时所利用的工具,乃是物联网、资料库、演算法、大数据以及AI之类。这种运作有人描述为:云端服务提供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的核心,平台做为交易互动的舞台。

更具体地说,原来在传统组织内,藉以动员人们的努力与整合,有赖自上而下的资源分配,激励诱因、人事调派、绩效评估这些行政性活动,而如今在虚拟组织中,透过开放性的平台型态,转变为创业者的运作方式。一方面,这种虚拟组织保持其功能完整但规模微小,甚至只以一人;另一方面,种种行政性活动,可透过云端服务提供,凡此使创业更加灵活。

解决规模与创业的矛盾命题

显然地,这种虚拟组织,有助于解决企业成长上的一个基本矛盾:即随企业成长所伴生而规模扩大与组织僵固的不利结果。此一矛盾,曾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之两位CEO之一的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所指出,他曾感叹地说:「我们想尽办法,要在庞大的企业体系中,纳入小公司的精神和速度」。所谓小公司的精神和速度,意即发挥一种创业式的管理,取代层级结构下的制式管理。

这种虚拟组织,性质上,就是一种有机性的「自组织」,或自主经营体;在实务上,又被称为「阿米巴」(Amoeba)或「小微企业」(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其本身并非层级结构下的一个具体而固定的单位,也没有某种标准化或一定的规模或人数限制,完全可以基于任务需要而决定。在一种「人单合一」的方式下,它们自己对客户负责,也由客户付薪,而非公司;在这种「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组织型态下,每个员工被形容为也都是CEO。

平台也是虚拟组织的一种

本文开始时,曾经提及虚拟组织与平台代表数位时代下的组织特色。上文中乃以虚拟组织为讨论重心。实际上,平台也代表一种虚拟组织型态。平台经由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和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的运用,以第三者角色连接和促成顾客及供应者间精准与适时的媒合,取代传统的产品及流程,将其转变为平台,提供体验,消除存货,经由流量创造网路效益。

结语:生态环境之塑造──阳光、空气、水

诚然,虚拟组织对于「孕育创业」有极大功能,允许个人发挥其创业能力;其中有关各个虚拟组织的任务,来自于市场或生态环境商机的发掘。但这种各自独立,互不隶属的参与者之间,如何能够热心参与和配合,并且给顾客提供关怀和体验?过去在传统组织中,尚可依赖组织地位角色予以规范,尽管这一办法是无效的。如今纵有进步的网路或数位技术,但是对于这感性方面的要求,如何予以培育或塑造,形成虚拟组织的最大挑战。此时所需要者,为创造一种互惠共利的生态环境。

综合而言,在这生态环境中,上述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有如阳光,网路及数位技术有如水,而来自信任及价值的共识则有如空气。希望在这环境下,参与者出于本能,很自然地协同合作。而如何设计与塑造这种生态环境以及经营模式,则可认为是数位时代下领导者的主要任务。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文:许士军 逢甲大学人言讲座教授

比「策略」重要1000倍的是「目标管理」

 

昨天开始讲今年第一班的精实六标准差Lean Six Sigma绿带GB课程,我问学员为何想报名这五天的绿带课程,每位学员都有一些不同的考量,当然提升问题解决力是很多学员的重要考量点之一。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要完成,精实六标准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公司同仁能用有科学逻辑的方法按部施工,改善成功。那如何彻底发挥出突破性改善绩效呢?挑选正确的改善目标是最重要的。

20220315-1_900X383

管理中一个常见错误是,以为做计画就是拆解目标。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到,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目标的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目标分解具体化。

目标管理是管理中的管理,是知转为行的关键,没有目标的行为没有价值,没有目标的知识永远转化不成行为。

稻盛和夫邀您思考:

  • 目标管理的定义是什么?
  • 京瓷的目标管理原则是是什么?
  • 目标管理有多重要?
  • 领导者在达成目标过程中应履行怎样的职责?
  • 京瓷是如何让目标管理落地的?
  • 支撑目标管理的经营哲学有哪些?

本文精选了稻盛先生著作《经营十二条》、《企业经营的真谛》、《领导者的资质》、《阿米巴经营实践》、《斗魂》中的内容,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一、深度了解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定义(引用)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美国管理专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彼得‧杜拉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在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

2、稻盛哲学里的目标管理(原文)

设立具体的目标就是设立企业的“愿景”。经营者要揭示自己企业所瞄准的方向,设立高目标,并向集团成员指明这样的方向和目标。

要明示组织将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方针,要指出在前进的目的地有何种未来,要描绘这种展望,还要指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策略,引导大家共同前进。这些都是经营者的职责。

二、稻盛哲学中目标管理的要点

1、目标必须使用具体的数位表述

用具体的数位明确地表述目标。不光是销售额,也包括利润,都要建立明确的目标,并用具体的数字表示。

 

在设定目标时,首先,领导者要找出一个在全体成员都能接受范围内的最高的具体数字,把它作为目标。

2、目标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要明确

所谓空间上明确,即目标不是全公司的一个抽象数字,而是分解到各个部门的详细资料,现场最小的组织单位也必须有明确的数位目标。再进一步,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要有明确的指标和具体的目标。

所谓时间上明确,即不仅要设定年度目标,而且要设定月度目标。月度目标明确了,每个人就能看出自己每一天的目标。员工们明白自己每一天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设定明确的目标。

另外,目标明确,就可与员工共有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即经营者不能指明公司的前进方向,员工就会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行动方向混乱,结果力量分散,组织的合力就无从发挥作用。

3、短期目标重于长期目标

我从来没有建立过长期的经营计画。说这话,许多人会很吃惊。当然,依据经营理论,建立长期经营计画,它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也知道。

但不过好今天这一天就没有明天。连明天会怎样也搞不清,五年、十年以后的事你怎能看透?

首先,认真过好今天,这是最重要的。

无论你设定的目标多么远大,没有每一天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日积月累的业绩,就没有成功。伟大的成果都来自于辛苦努力的积累。

不必为将来的成就莫名焦虑,只要认真过好今天这一天,自然就能看清明天。

这样日复一日,五年、十年以后,就会结出巨大的果实——我这么想,这么做,经营企业到如今,其结果让我体会到一条人生真理:

“完整地过好今天,就能看到明天。”

三、目标管理的重要性

1、实现梦想、愿望的力量的源泉就是“目标”

聚集在企业里的人们,是不是具备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愿望,企业成长的能力将大相径庭。

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美好的愿景、远大的目标,大家都具备“非如此不可”的强烈愿望,那么,强大的意志力量就能发挥出来,组织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朝着梦想实现的方向前进,超越一切障碍。

实现梦想、实现愿望的力量的源泉就是“愿景和目标”。

“要把公司做成这种理想的模样”,描绘这样的愿景,与员工共同拥有这样的愿景,把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就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2、经营目标,必须能够反映领导者的强烈愿望和意志

我认为,所谓经营目标,必须能够反映领导者“我想这样”的强烈愿望和意志。

所谓经营,是由领导者的愿望和意志决定的。

也就是说,正是领导者的“我想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这样”,“我想开展这样的经营”的强烈愿望造就了公司。

经营目标中必须能够反映出经营者的愿望。

3、设立具体的目标,制订实现目标的计画

在制订目标和计画时,领导者必须发挥核心作用,但同时领导者又必须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集中众人的智慧。

不只是自上而下,从目标和计画开始酝酿、讨论的阶段就要让部下一起参与进来。必须让部下意识到“这是我们自己制订的目标计画”。

但是,当把部下召集起来,听取意见后制订的计画,与企业领导者的想法相差太远时,可以采用由上而下的办法来决定。

不过,在由上而下做出决定的时候,对于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目标、计画,必须将其理由向部下做出诚恳的、充分的解释。

领导者做的决定,必须向部下做透彻的说明,要让部下从内心真正认同、接受。

四、领导者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职责

为达成目标,领导者需具备的五个职责:

1、树立明确的目标,从内心相信目标能够达成

领导者在制定明确的经营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坚信一定能够达成此目标。将自己都不相信的经营目标无论向部下重复多少遍都是没有效果的。首先,自己要从心里坚信一定能够达成此目标。

2、不断研究具体的合理的方法

领导者必须持续探寻能够达成自己所设定目标的具体的、论理性的方法。在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的同时,一定要对如何具体达成此目标的战略、战术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复的模拟演练,深思熟虑直到看到结果。

3、将达成目标的方法告知部下,让其充满信心

领导者在向部下传达达成目标的方法的同时,必须也得让部下拥有能够实现目标的自信。领导者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热情和能量同样传递给部下,这一点至关重要。

4、聆听部下的意见,让其拥有参与经营的意识

领导者为了找到方法达成目标,要聆听部下的意见,让其拥有参与经营的意识,这样就能让部下有参与经营的意识。

虽然目标应该是以领导者为中心设定的,但不能仅仅自上而下地决定,而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让部下参与,让全员都拥有“这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计画”的意识。

5、极度认真地创造每一天的核算收益

为了能够带领集团扎实地向目标前进,领导者必须要努力每天进行核算,也就是要集中精力,认真地思考每日的核算,制作利润表。

核算不管是好还是坏,都是领导者意志和行动的体现。说的更极端一点,是领导者每日活法的体现。

五、京瓷是如何让目标管理落地的?

A.目标管理之——年度计画

为了让目标管理落地,京瓷的阿米巴经营会发挥威力,各巴长要以企业经营者描绘的梦想和愿景为基础,建立自己部门的经营计画。

经营计画分成被称为“Master Plan”的年度计画和为了实现年度计画而制定的“月度预定”。

两个经营计画:

Master Plan(年度计画);

月度预定(为达成年度计画制定的月度计画)。

B..目标管理之——月度预定

在阿米巴经营中,“为了达成年度计画,每月累积确凿的实绩数字必不可缺”。从这一观点出发,以1个月为单位的详细计画的制定和实施是最重要的一环。

为此要制定“月度预定”并加以实行。

月度预定的制定和实行,以阿米巴的领导人为中心,在听取阿米巴成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在计画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让阿米巴成员参与进来。

1.注入100%达成目标的意志

表示业绩走向的词语有“预想”“预测”等。当人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用到这些词语时,表达了怎样的意志和愿望呢?

阿米巴经营的“月度预定”是必须达到的承诺数字。这一点来源于“会计七原则”之一的“完美主义的原则”。

比如,即使达成率99%,也不能认为“干到这样已经不错了”,而要反省“为什么最后1%没做到呢?”

正因为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全员才能在情况每天变化,甚至发生突发性问题的现场也不气馁,具备坚决实现目标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月度预定的制定,不仅仅是将数位填入单位时间核算表,还要在阿米巴领导者100%达成目标的强烈意志之下,确定阿米巴所有成员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阿米巴长要预想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应对措施等,反复进行缜密地推演,确立最终方案。

2.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上

拟定了月度预定以后,为了完成这个预定,阿米巴长要把预定内容告知阿米巴成员,并让他们充分理解阿米巴的目标。

所谓充分理解,就是要把达到目标真正当作自己的责任。

无论询问哪一位元成员,订单、产值、销售额、单位时间附加值等,有关这个月的预定数字,他们都能脱口而出。

在熟知的基础上,为了达成预定,要把具体的行动计画分解落实到每个成员头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只有每一个人都达成了自己的目标,部门预定的目标才能达成,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样,阿米巴全体成员就会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实现了,大家就能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3.每天核算

每天的订单、产值、经费、时间等主要的实绩数位,第二天就会以日报的形式分发到各个阿米巴(现在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路从电脑上查看)。

根据这些资料,阿米巴长就能针对预定,确认实际的进度,在每天的晨会上向成员传达。

另外,在事业部的晨会上,宣读每个部门最新的各项实绩数字,让全体员工都了解订单状况和生产实绩。

通过确认每天的实绩数位,每一位元员工就能切身感觉到,自己现在正在做的工作,与部门的实绩数字密切相关。如果实绩落后于预定,全体成员就会商讨补救的方法,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么做,阿米巴成员的力量就能汇集到同一个目标上,促使集团整体目标的达成。

六、支撑目标管理的6条经营哲学

1、树立高目标

创业之初,京瓷的厂房是租来的,员工不足百人。但从那时起,我就提出“京瓷要放眼全球,向着全世界的京瓷前进”。

公司虽小,却把目光投向世界,这就是树立高目标,树立远大的目标。只有设定高目标的人,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只追求低目标的人,只能得到渺小的结果。如果自己设定了远大的目标,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能走向成功。

只有胸怀大志,乐观开朗,描绘宏伟的蓝图,树立远大的目标,才能成就难以想像的伟大事业。

 

2、高目标加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 必将开创未来

 

“一步一个脚印”与“树立高目标”看似相互矛盾,其实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只有在树立高目标的同时,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能最终迈向成功,实现梦想。

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如果过于关注目标而忽视积累,则会产生无力感,从而挫伤积极性。

要把高目标放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每天努力前进。只要如此坚持不懈,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取得惊人成绩。

3、怀有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要实现高目标,首先,必须怀抱“非实现不可”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不管什么目标,“无论如何都要完满实现”这个念头,要在心中强烈地想像、描绘。愿望纯粹而强烈,日思夜想,苦思冥想,反反复复,念念不忘,那么这种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很自然地让自己朝着愿望实现的方向前进。

“实现新的计画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一心一意。因此,必须聚精会神,抱着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坚韧不拔干到底。”这是一位哲学家的话。

意思是:“新的计画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于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绝不退缩的一颗心(不屈不挠之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拂去“这目标或许达不成”的疑虑,把“非实现不可”的愿望,以“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意志,坚韧不拔干到底”的精神坚持下去,那么不管多高的目标都能实现。

即使揭示了高目标,但心中只要稍微有一点消极的念头,比如“虽然那么想了,但实现很难”,那么事业就不可能成功。因为自己不相信的事情,不会真正努力去干。

“首先,你要想”,这是一切的开始。

4、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意志的表达。

 

一旦确定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目标非实现不可,这种坚强意志在经营中必不可少,越是艰苦,越是萧条,经营就越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

还有一个要点,虽说目标体现了经营者的意志,但是必须获得员工的共鸣。起初是经营者个人的意志,但随后得让全体员工发出“那么让我们一起干吧”的呼声才好。

换言之,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必须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尽最大努力,使经营目标与员工共有。

鼓动员工的热情,朝着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奋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阻挡。

5、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在确定新目标时,要敢于将这个目标设定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现在被认为无法实现的高目标,在将来的某一时点定能实现。据此设定目标。

同时,为了在设定的时点达成目标,必须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现有的能力,使之适应实现高目标的要求。

仅凭现有的能力,谁都能断言能做或不能做。但是,不提高现有的能力,就不可能完成新的工作、实现更高的目标。

虽然现在做不到,但到时无论如何也要做到,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达成高目标。

6、全员经营

在京瓷,我们把阿米巴式的组织作为经营的单位。每个阿米巴都独立自主地经营。同时,无论是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为经营出谋献策,并参与制订经营计画。

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当每个人都通过参与经营得以实现自我,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团队的目标就能实现。

参考文章来源:山东盛和塾

最新的减碳创新技术,「人工固碳循环」有助研发负碳技术

困扰我们人类的减碳问题有新的创新技术可以解决了!中央研究院今日宣布,院长廖俊智费时 7 年时间,带领团队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环」,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再利用的化学品,研究成果已在今年 2 月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经由植物行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这个过程称为「固碳」(carbon fixation),为目前空气中捕碳最有效的方式,但是速度仍不够快。

廖俊智表示,「人工固碳循环」是人类史上第二次创造出与自然界不同的固碳循环,这个循环可在实验室反应器中维持 6 小时,为目前人工固碳效率最高的方法。

以人工固碳途径突破光合作用限制

大自然光合作用有三大限制,首先所伴随的固碳过程,是透过植物吸收阳光,以固碳酶(RuBisCO)来固定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植物体内,但这种固碳酶会受到环境中氧气影响,产生光呼吸作用,降低固碳效率,而且植物只在生长期有明显固碳效果,像白天捕捉的二氧化碳,其中一半又经由夜晚的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也让固碳效率打折扣。

廖俊智研究团队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林柏亨表示,团队设计出一个比光合作用更有效率的人工固碳途径,首先为解决植物固碳酶也会与氧结合的问题,选取 2 种不受氧气影响的固碳酶,再加上 19 个微生物酵素酶共同组合而成,排除「光呼吸」作用干扰,而这途径只利用微生物体内的酶,并非使用整个微生物,所以能不受植物细胞生长期限制与呼吸作用影响,打造高效的固碳效率。

20220308-1_1062X591

▲人工固碳循环示意图。(Source:中研院)

负碳技术不仅吸碳!还能储存、转化再利用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二氧化碳问题,除了要加紧布建无碳再生能源之外,如何以负碳技术增加碳汇将是达到 2050 年净零碳排的关键。林柏亨说明,团队所设计的人工固碳循环正是一种负碳技术,能进一步将二氧化碳转换为可再利用的化学品,不但减少碳排,同时也可以增加碳汇。

研究配合光学即时监控以及辅酶(ATP、NAD(P)H及FAD)再生,提供持续固碳的能量,不断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种常见的化学先驱物(acetyl-CoA、pyruvate及malate),可用来制造多种化学原料,取代石化产品或药品、食品。

廖俊智指出,这项研究开创新的反应器固碳途径,可在室温环境中进行,弹性运用于不同的场域,未来可配合电化学反应,以绿电达成碳再利用的负碳效果。

面对气候变迁的严峻挑战,廖俊智运用合成生物学,创造出可持续固碳的人工碳循环路径,有助于负碳技术的发展,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并陆续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成果,并在 2021 年获得以色列总理奖,表彰廖俊智在生质能源研究的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科技新报

ESG+创新,矛盾激发创新力

迈向企业永续经营,这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经营管理的矛盾冲突,而矛盾能激发创新力。所有的源头都来自于人,有句话说得好:认知是因,创新是果;圣人畏因,凡人畏果。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认知,才能真正洞察发展趋势掌握先机。

20220301-1

图/纬创资通

在《哈佛商业评论》迎向百年庆之际,邀请到现任台大商管学院院长胡星阳,与读者分享企业未来发展两个重点:ESG与创新。

胡星阳院长,毕业于台大经济研究所,并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取得财务博士学位,专长为经济学及财务管理。2019年就任台大管理学院第12任院长。

胡星阳认为,要观察管理学百年的发展脉络,可以从管理学的发展方法做为思考重点。他指出,管理学多来自于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逻辑推理,从已知的事实推理出未知的理论;最典型的就是管理学大师麦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首发的「竞争五力」,就是来自于个体经济学的演绎。

竞争五力说明了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对手企业、顾客、供应商、潜在新进公司、替代性产品,这个学说形塑了一整个世代的学术研究和企业实务。

2008年,波特再于《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竞争五力的新论,重新确认并扩充竞争五力的运作,并且说明这个架构如何运用于当前的环境。 至于归纳法,则是观察成功的企业或领导人,找出共同的特质。像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名著《从A到A+》(Good to Great)就是代表,归纳出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发展形态、策略、技术、领导力等等。

胡星阳比较演绎与归纳:「归纳法比较有血有肉,所以大家比较喜欢。」之所以很多媒体都喜欢报导成功的故事,就是因为没有个案,纯讲理论会让人感到无趣。但是个案也有不同的谈法,像《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s)会在个案之外,提供相关的研究结果和统计数字,指出个案中的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总体来说,演绎法提供整体架构,归纳法则做为研究一个现象或理论的开端,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未来应该还是会持续透过这样的模式,不断衍生新的管理洞见。

企业未来要着重二点

除了观察理论架构外,胡星阳点出企业未来发展有二个重点,一是ESG,二是创新。

目前从「企业社会责任」(CSR)到ESG,都是全球企业经营的热门关键字,企业除了追求股东利益,更要致力于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面向的进步。

ESG绝非流行跟风,而是不得不然的压力,不论是金融机构或供应链,都会提出相关要求。许多金融机构强调,ESG与企业永续发展的潜力密切相关,这种与财报并不直接相关的项目,更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潜在价值。

最显著的直接影响,是能否在ESG面向说服金融机构,以取得资金。 另外,若企业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ESG更是不可逃避的课题。苹果公司(Apple)已提出在2030年达成碳中和的目标,促使苹果供应链中的台湾厂商开始积极减碳。

ESG虽然只有三个面向,但涵括范围极广,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包山包海,全面执行。因此重点工作有两项,一是找到适合企业的推动面向;二是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企业要明确指出,在诸多ESG面向中,选择推动哪些工作?又为什么?

因为企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外界的要求也可能跟企业的能力和规画方向觝触。这时企业该怎么选择,或提出什么说法,就变得很关键。「因为ESG的范围实在太广,该如何说服别人变得比以前更重要,」胡星阳特别提醒。

第二个值得重视的趋势则是「创新」。两年前过世的创新管理大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早在1997年就提出「破坏式创新」的概念,强调当技术或市场变动时,原本领先的公司会受到巨大挑战,有些甚至会危及生存。

这种情况在过去一段时间已不断发生,如Uber之于运输业,Airbnb之于旅馆业,或网飞(Netflix)之于影音产业等。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企业碰到的技术创新或市场变化,只会更加多元,类似的例子在未来仍会不断发生。

胡星阳指出,未来的情势,只会愈来愈严峻,而对企业来说,在这之中也许存在新的机会,但更多的是新挑战。

疫情改变工作模式

谈到过去两年来最难掌握的风险因素,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冠疫情。虽然许多国家已开始解封,但疫情带来的冲击仍会影响很长时间,也可能造成「回不去」的改变。

胡星阳认为,工作的型态与态度,也会产生明显的改变。

以往多数企业、甚至员工都认为,在家上班(WFH)不适当也不可行,但在疫情冲击下,许多企业已采纳在家上班、混合式工作等模式。如何影响未来招募人才、员工训练等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也需及早因应。

随着时代演进,管理学的应用或许有所变化,但重要内涵像风险、机会、创新等,仍是不变的真理,也是管理学永续钻研与深究的精髓。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破解企业内卷Involution难题,精益求精要用对地方

这么多年来我训练辅导两岸企业客户做创新、做Lean Six Sigma,选到「好的问题」来解决是最重要的,这也让我的训练辅导改善创新成效很好。有很多不是我服务的企业高管和我讨论他们公司做改善创新专案,他们觉得这些专案小组定义问题时都钻牛角尖「走偏」了,好像只要有做改善创新专案就好了,殊不知这副作用却障碍公司成长发展,陷入无止尽的内耗。这就是在这两年企业经营管理上很红的字眼「内卷」(Involution)。

20220222-1_291X173

2020年以来,内卷(Involution)成为一个热词。内卷在网路上被解读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Alexander Coldenweise)是最早提出内卷概念。他用这一概念描述某一类文化模式,当它达到某种成熟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身转变为新的形态,而是不断导致内部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退化,既增大运作成本,却无法提升成果价值。

举个典型的内卷例子就是“摸鱼”式加班。在办公室,大家原本都按正常工时工作,但突然来了一个新员工,他每天加班工作一小时,得到老板赞许,其他员工被动卷入加班,但不愿真正努力,只是花一小时“摸鱼”。这种“摸鱼”式加班增加了所有员工的时间成本,并没有带来收益。

这种类似热力学熵增的现象在社会与组织内时有发生。从企业层级来看,内卷是缺乏活力的表现,也是自身发展中的关键症结,即企业惰性或熵增。

在华为公司2020年金牌员工座谈会上,任正非指出,在工程领域的精益求精不叫内卷,而在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要求精益求精,则是内卷。为何产生内卷?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由于企业机制存在重大弊端,导致组织活力严重不足,表现为缺乏各个方面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规则创新等),尤其是缺乏突破式创新。因此,企业无法克服熵增,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导致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受损,没有赢家。这是企业走向失败、甚至死亡的重要前兆。

内卷的深层原因

关于内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整体环境的恶化不断加速,且不可挽回;个体没有能力与环境抗衡,最终只有顺应环境变化,加入到内卷的行列中。

一些人则将内卷归纳为七种表现——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将简单事情毫无理由地复杂化;低水准的模仿和复制,既是懒惰,也是为了免责;被动低效率应付工作;与预期目标严重偏离的努力工作;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限制创造力的内耗式竞争。不难看出,以上具体表现大多是制度性的内卷问题。

更为宏观来看,内卷与社会两难问题密切相关。社会两难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其他典型问题还有公共财产(例如自然环境)。人们常常从自身短期单方利益出发,而选择放弃双方或多方合作的最佳策略,从而陷入所有利益相关者长期利益同时受损的局面。这就是典型的“社会两难”问题。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诗中写道:“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企业层级的“两难”问题可以称为管理悖论,例如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个人/部门利益与群体/整体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变革与稳定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马奇教授关于路径突破性探索(exploration)与路径依赖性应用(exploitation)的研究同样引发人们对悖论的思考。

还有一种企业内卷,就是我们常说的南辕北辙。一旦战略方向错了,战术方面越优秀越内卷。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突破性创新,那一定导致内卷。同时,企业缺乏突破性动态能力(exploratory dynamic capability),也难免陷入内卷。这是因为突破性动态能力与突破性创新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20220222-2_850X478

第二,采用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企业权力过分集中还会发生在高层与中基层之间。因此,企业权力合理设计同时涉及纵向授权。我们推荐企业采用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包括以前台、中台、后台三者共同组成、适合生态组织的“三台架构”。前台负责直接服务顾客,类似华为的“铁三角”;中台负责为前台提供共用性资源与工具,扮演赋能平台功能;后台负责战略方向与企业文化。

扁平化组织架构的核心机制是通过横向分权与纵向授权,提升员工的决策与行动的自由度或自主性,将企业整体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让人人成为“首领”。

扁平化组织架构的第一个优势是提升群体与个体的敏捷性能力,第二个优势是提升群体与个体的内在动力,两者融合在最大程度上强化了群体与个体的日常效率与持续创新。日本京瓷的阿米巴模式以及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都是采用分散式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构建企业“蓝军”机制。我们建议努力设计合理的横向分权与纵向授权两套规则体系,将怪圈打破,将怪兽关入笼中。为了补充并强化上述两套规则体系,我们进一步推荐构建企业“蓝军”机制。这一机制不一定需要成立独立机构,而是要建立包容、拥抱不同观点,甚至对立意见的企业文化。

换言之,企业“蓝军”机制的核心与关键是包容性精神与创业者精神的融合,允许“抬杠”与“挑刺”,鼓励大胆试错,以此加速各类创新,包括产品快速反复运算与商业模式转型。

最新研究表明,拥抱不同观点,甚至对立意见对创新,尤其是突破性创新,具有独特的重要积极作用。这与阴阳平衡思维高度一致,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此外,由于阴阳平衡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该充分利用。

第四,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如果说前面三项举措专注组织体制设计,最后一项举措聚焦企业创新问题。换言之,前面三项举措主要通过组织体制改革为企业创新松绑,最后一项则直接提升企业创新,可以直接破解企业内卷问题。企业必须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拥抱探索性动态能力,突破弊端累累的原有体制,通过持续学习,不断归零,大力提倡突破式创新。

我记得在海尔刚成立开放式创新中心两年后,我获邀到青岛开放式创新中心讲课,当时就特别提到创新突破不是钻牛角尖,能获得专利就好,要找到的有价值的Jobs to be done,否则就是内耗。

类似热力学的关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缺乏对外开放是企业内卷的关键因素,而对外开放能力是企业破解内卷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与日显重要的企业生态系统(Ecosystem)密切相关,包括商业生态、创业生态、创新生态,尤其是后者(例如合作研发)。为此,企业动态能力,包括应用式动态能力(对应路径依赖式改良性学习与创新)与突破式动态能力(对应路径突破革命性学习与创新),尤其是两者的阴阳平衡模式。只有开放式学习与创新才能有效破解企业内卷。

内卷与“躺平”是当前火爆的社会话题。很多青年选择“躺平”,以为“躺平”就是反内卷。实际上,内卷的深层原因是群体缺乏或丧失创新能力,无法避免内耗陷阱。企业只有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创新,才能破解内卷难题,从而实现基业长青。

参考文章:哈佛商业评论,作者:李平 丁威旭

掌握未来的12个必然趋势–借势转型

这十几年的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再加上这两年的全球疫情冲击,让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起了大变化,甚至很多人在面对企业问题都觉得创新思维能力不够用。我上周在教育部主办的一场训练课程讲「商业模式创新」,对象是大专院校的教授老师们,帮助老师们在转职或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目前产业的实际现况。课程中我举了很多实际发生个案来验证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工具的运用,尤其是充分掌握跨领域(跨界)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的创新组合,来完成客户真正「待完成的工作」,这样的价值主张才能打动人心创新成功。

所以特别找出底下这篇凯文‧凯利对于未来的12个必然发展趋势演讲文章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于发展中的企业能提供「借势转型」的能量。

20220215-1_800X450

△凯文·凯利

演讲者:凯文·凯利,《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全球概览》杂志前出版人,第一届骇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发起人,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一般刚开始的颠覆性技术、产品都是来自边缘化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品质差、高风险、利润低、市场小、未被证实的,而且无人闻问愿意进入这个市场。

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开始的开始。

我想讲一讲未来20年的技术走向。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晶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

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

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

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路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1形成(becoming)

——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

下雨时每一滴水会如何进入到山谷,这个路线是肯定无从了解的。但是你一定知道方向——因为有重力,所以必然向下。而类似于必然发生的“重力”,商业趋势也是必然的,总体趋势一定能够预知。

我们是有选择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我们可以选择想要新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到底出现什么”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而今天聊到的必然趋势,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在未来,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都在流动和改变。这样一种流动是时常在发生的。

比如有形的产品变成了无形的订购服务,过去在商场才能买到商品,但是现在,你可以在网上购买相应的服务,服务的一部分包含了你需要的商品。

比如从硬体到软体,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软体,这也是流动的趋势。比如现在,名词变成了动词,有形的东西变成了无形的。还有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之前卖成品,是有形的,现在采取订购,订购服务,是无形的。

我们处在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好。比如汽车,这好像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最有形的东西,但是你在睡觉时,特斯拉汽车也在不断升级,它的确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就是我们将要进入的一个新世界。

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当你一直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时,你永远都是一个新的人。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你永远都是无知的,不管你多大年纪,处在人生哪个阶段,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所以我们要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

其次,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之前看到的是产品,现在看到的是过程。比如,我们以前拿到的是已出版的百科全书,现在的维琪百科就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它是一个创造百科全书的过程。一直在被改变,一直处在创造的过程中。

2知化(Cognifying)

——与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

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是永久性的。技术将和人工智慧相关,技术要做的事情是让所有的东西更加智慧,这个智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未来技术跟人工智慧相关,是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技术趋势,可能就像之前的印刷术一样。

很多东西已经变得很聪明了。比如看X光方面的专家会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类律师助理更高效地阅读档案。

还有飞机驾驶员,比如一趟飞机的航程是12小时,人类飞行员只要工作七八分钟就行了,剩下的时间都是AI驾驶飞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工智慧去说明我们开车呢?比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不会考虑杂七杂八的事情,只是专注去开车。

我们在AI方面做的事情,并不是让他们比人做得更聪明,因为它们很多方面已经比人更聪明了,我们要做的是各种各样的AI,让他们有多种思维方式。

Google训练人工智慧玩电子游戏,十年前就开始做了,Google从来没想过去教AI怎么玩,而是教AI怎么学习,AI与人类的不同只在于思考的方式不同。

未来将有数以万计创业公司,他们从事的是人工智慧用于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使用者越来越多的话,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种滚雪球的方式。

过去我们对智商的的认知就是一维的,这是一般的认知,我们不应该再这样看待智商。

我们的智商像不同的乐器弹奏不同的乐曲,不同的人弹奏出的乐曲也不一样,所以大家的IQ不一样。动物、人类和机器的节奏也不一样,所以IQ也不同。

很多人也非常担心,机器人会跟我们抢工作。有一些工作实际上是可以直接让机器人来做的,我们在AI上做的事情不是要让AI更聪明,而是让AI自己去学习,有更多思考和思维。有很多新工作,是机器人去帮助你完成的,工作职位是不断增加的。

AI帮助人类从电力电气、蒸汽时代到现在多彩纷呈的现代世界。现在的汽车,人类用手的肌肉力量即可开动250马力,我们假设将250马力的车转换成250种思想,那么你开的就不是车,而是自动化的电脑。人类未来的目标,是将智力作为一种服务,可以像电力一样传输。

所以,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

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所以AlphaGo和人比赛,是不公平的比赛,因为AI吸收了过去所有的套路。

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它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须要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他们对抗。

3屏读(Screening)

——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萤幕

这个趋势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了,萤幕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萤幕,看的书是一个萤幕,接触的所有平面都可以是一个萤幕。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当成萤幕。

不同的萤幕之间形成了生态系统,不仅我们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们。萤幕可以跟踪你的眼神,知道我们注意力聚焦在那儿了,我们重视什么东西,然后改变萤幕上呈现出来的内容。

情绪跟踪就是很好的例子,萤幕可以做注意力跟踪、情绪跟踪。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注意力、情绪做调整。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困扰。我们即将进入萤幕时代,无处不在的萤幕,以前是读书,现在是读屏。

原来书本给人权威,现在是流动开放杂乱的世界,现在的真相是要不断地自己组装。

4流动(Flowing)

——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资料

电脑中的三大阶段:原来是资料夹,之后是网路,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资料流程动的时代。现在的阶段就是流标签,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我们可以听流媒体上的音乐,看流媒体上的电影电视,所有东西都成为一种流。

什么东西在流动呢?资料,不管你是做房地产、医药、化工,还是教育,其实你做的生意都是资料。

商业乃资料之商业。归根结底,你在处理的都是资料。处理资料和处理客户一样重要。

全世界都处于同一个经济脉搏,企业不可能永远增长。但是城市不一样,城市永远在增长。

网际网路像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企业,正因为它拥有着无限增长的特质。比如Facebook现在有15亿的社交连接,15亿人相互连接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么多的资料像是形成了超级生物体,远远超过人脑的容量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星球,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运作,全世界的经济好像都以同样的脉搏在跳动,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在运作。

5重混(Remixing)

——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经济学家发现,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重混。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重要的趋势。

做重组或者重混时,首先是要做一个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状态,再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之后不断进行这样的回圈,就像你把乐高拆开后再组装。

其实报纸也是一样,报纸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它是一个组合,就是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体育赛事、天气情况、书评,包括菜谱等等。互联网上也是,不同的资讯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报纸拆解了,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我们也可以拆解银行,把不同的银行功能分解之后重新组合起来,汽车也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这样做。

把化学概念运用到企业当中来,就像一张元素周期表,看一下企业当中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进行多次拆解重组,会形成新的东西。企业想要升级,需要拆解企业的构成,再进行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

6过滤(Filtering)

——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这是世界的另一面。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每年会有600万首新歌,我们不可能听完,电影、书、杂志、文章,也是如此。

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人来帮忙,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叫做过滤。我们是缺乏注意力的,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注意力,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

金钱是会随注意力走的,你能够吸引注意力,就会赚到钱。只要人们在这个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这方面产生价值,你在这方面做文章,就会赚到钱。

既然我们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应该拿到报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

7互动(Interacting)

——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在我看来,互动的影响力可能和AI一样深远,电脑就是依赖于互动的。

为什么现在电视那么有意思呢?过去电视就是一个开关或者直接换一个频道,现在可以和电视互动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有一些奈米雷达技术,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动作的意义。

智慧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一个是虚拟实境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8使用(Accessing)

——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使用”这个词其实很难去解释,也就是之前我们是拥有一个产品,之后我们去使用某一种服务。

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但是它并不拥有一辆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它却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没有库存。

这种拥有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拥有更好,你马上用到一个东西,用完之后马上可以丢掉,肯定比拥有某些东西要更好。因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拥有的话,你要承担很多的责任。

拥有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使用,不需要维护、储存等其他工作。

现在很多的软体也是朝这个方向走了,不用购买,而是订阅,不仅是数位行业,在有形的行业也在发生这样的转变,包括汽车,滴滴、Uber都是其中的例子。我们不需要拥有汽车,只需要使用这种服务,使用无需拥有,无需维护,无需储存。

未来按需提供的服务比你拥有这件事物的比例要高。按需经济:各行业的Uber。有形的企业也在发生改变。

年轻人,我们把他们叫做游牧民族一样的人,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们随身什么都不带,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在哪儿都能够拿到。

再过二三十年,新兴人类去哪儿都不用带任何东西了,去任何一个酒店,他们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后留在那里,酒店会帮你清理好。

甚至联手机都不用上,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平板,就可以认出你是谁,变成你的萤幕,任何一个手机可以认出你来,就变成你的手机。

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非常了解你,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你提供,想送到哪儿都可以。不需要行李箱,不需要任何东西,都有相应的服务,就像是新型游牧民族,不需要携带,游走世界。

9共用(Sharing)

——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经常会有人讲分享经济,我想拓展一下这个概念。

首先,现在的分享还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做什么?能让分享得越多,价值提升越多。

其实我们在讲分享时,不是一般意义的分享,而是在讲协作,即: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

这种规模是之前大家都无法想像的,这就是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散式的方式呈现,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不是一对一的,而是整个网路上交易都可以计算出来,之前的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成为之后的网路构建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区块链的网路当中,你是无法作弊的。

10开始(Beginning)

——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关于技术,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新的发明是最适合用于什么的,比如爱迪生的留声机,爱迪生根本不知道这能用来干什么。

留声机慢慢应用于两个场景:一是录下临终的遗言,二是录下教堂里的讲话,包括唱歌,后来留声机主要用于这个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使用来发现的,不断尝试,在发明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了那么多。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只有通过使用。

我们要评估技术的时候,也必须要使用这个技术,而不仅仅是空想,因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指引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使用,然后去调试、优化,使这个技术变得更好。

因为这些是很新的东西,虽然我们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不知道社交媒体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都没有想通。它要求我们真正去学习它,使用它,这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可能和两年后完全不一样。150年前,美国70%是农民,现在只有1%的农民,难道那69%的农民就失业了?并不是,设想一下,在多年之后,工作可能就不存在了,我们在不断的时代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先去做,去尝试,去探索然后再思考,再规划,再去重复试验。要先做后想,再做再想。如果没有做就去思考,只是纸上谈兵。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技能心得知识。我们要迎合这个时代的变化,所有人都是新手。

学习是不断创新的,如何去创造新的东西,如何去做创造和引领,不仅仅是学习,要去思考,勇于试错(不能害怕这个错误),犯错和学习进步不能分开。

持续性的小错误的容忍性,才能有大的创新的推动。最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后把它延长下去。

11提问(Questionning)

——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问谷歌,可以问百度,还有各种AI,他们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同时,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要培训人们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

问题比回答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驾驭问题的能力。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12颠覆(Disruption)

——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最后我想说说颠覆,就是我们的创造性从何而来。

当我们在思考颠覆时,有四个规律:

1.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颠覆不是从内部出现的,而是从外部推动的。搜寻引擎的创新,不是从搜索开始的。

2.一些一蹴而就的现象和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其实它已经在背后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经25岁了,只是因为没有满足成为产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众的视线。

3.创造或者发明,是一个不挣钱的市场。首先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开始的品质非常差,也就意味着利润非常低,任何商人都会告诉你,投资这一行是非常不挣钱的。

4.市场小、前途未卜是创业公司的座标,成功的公司不需要承担这些风险。但是创业公司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挤不进那些体量大、很赚钱的市场,只能从这块看起来很差的业务做起。

下一波技术颠覆:

1.航空公司的颠覆者是无人机,现在无人机可以搭载人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展,也就是说航空业的颠覆来自于无人机的公司。

2.银行的颠覆来自比特币、支付宝等外部公司。

3.电信行业颠覆不是来自手机、移动通讯网路,而是来自无线网。

4.汽车的颠覆不是来自汽车,而是特斯拉,带轮子的电脑。

5.物种进化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进化来提升适应度,低的物种就会被淘汰,高适应度的物种就会存活下来。

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卓越,也是为了提升适应度。当处于生态圈里卓越的公司,想要攀登到更高峰的时候,需要先下山(降低适应度)再提升来达到顶峰,企业越成功越难下山。

结  语

我最后做一个总结,大家都知道未来令人难以置信,很多年前我在讲电脑,当时的电脑非常大,如果我说,以后电脑可以放到包里,甚至衣服上,人们会觉得我很愚蠢。

这些年来我发现一点,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将来肯定会为我们所用。我们尚处于开始的开始,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

现在没有人是AI的专家——很多人懂AI,但是没有人是专家。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

我们看过去,认为过去是好的创业时机。同样,未来也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也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起点的时代。

如果现在我们已经处于20年以后了,人们会怎么说呢?可能会说,天呀,我真希望那一年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创业,因为那个时候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很简单就找到商机了,很容易就改变世界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也就是说你现在开始,为时未晚。

文章来源:教育思想网、蓝血研究(lanxueyanjiu)、书享界(readshar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