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fang」的全部文章

新年來,是時候清理一下家,也清理一下大腦!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又過年了,這時候要讓家裡乾乾淨淨的,把髒東西通通趕出去!這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灑掃以待辭舊迎新」。

但是除了清理家,也許我們也要清清自己大腦。我喜歡美國商人狄伊·哈克的名言:「問題永遠不在於如何想出新創意,而在於如何令自己擺脫舊式思維。人的大腦就像一棟塞滿舊傢俱的大樓,清理出空間,創意才有機會出現。」

由此出發,你要做的關鍵一點是承認一些觀念已經過時了,根本達不到你的預期目標。你可以選擇下面方法去努力。

1.研究行業發展趨勢
通過研究所處行業發展趨勢,將看到世界正在飛速變化。不同的發展趨勢的分析,能讓人打開新的思路,選定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研究新概念或新商業模式,進而將看到市場帶給你太多的新東西。

我們舉一個方面的例子。
比如教育行業。傳統的教育行業以千年不變的「授課」模式存活著。你是否想過有一天將會被消滅,如果你還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你不會相信的。但是它就在我們身邊慢慢發生著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線上教育在我們身邊崛起,未來的學習過程,將由「以老師為中心」轉向「以學員為中心」。也許這樣才更符合對教育本質的理解,那就是服務!為學員提供全方位、個性化、持續的學習服務,是教育機構的必然選擇。未來一定是更多基於標準演演算法、系統模型、資料採擷、知識庫等去提供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授課的依賴會越來越小,並被技術部分取代。

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的也許就是教育行業努力的方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從任何人那裡學習,將會顛覆傳統的教與學的過程與規律。

那麼當發現了這樣一個行業趨勢。如果你是身處教育機構,你還打算以「賣課」為活法嗎?還是要更多融入網際網路的概念?打造一個彙聚更多優質課程的免費社區平臺,在此基礎上針對自製力和自學能力不強的受眾提供可選擇的個性化增值服務呢?

2.研究相關技術
如果是行業趨勢給了你創新努力的方向,那麼科技研發就是創新的一大靈感來源。只有與科技市場領頭羊企業取得聯繫,學習他們的新技術。很快,你將發現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就要過時了。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你現在就是行業領軍企業,這時,你可能需要結合國內外的技術。不然很容易被其他企業趕超。
比如金融行業,目前領軍企業都在做些什麼呢?如區塊鏈技術,比如貿易行業,目前阿裡巴巴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他們在改變形態,不僅做到全球賣,還要做到全球買。相關有些什麼技術呢?只有研究了這些,我們才能不斷加速前進。

3.探索創新機會
當然對於處於探索階段的企業需要做到前面兩點,而對於企業的員工,我們還得從企業走出來,與能為你提供靈感的人多接觸,這才能引起連鎖反應。

4.研究顧客衝突
親自接觸客戶,發現客戶衝突也是獲取創新靈感,擺脫老舊思維的有效方式。多問幾個「為什麼?」記住:「問問題者愚一時,萬事不問者愚一世」。當然這主要針對服務行業。對於高科技行業,還需要提前有個預知力,因為很多情況下,客戶未必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

所以為什麼許多公司說到創新就談其色變,因為他們一說到創新就是總把相同的人聚在一起,這樣很難產生什麼創意。覺得這是缺乏創意的問題癥結所在,其實錯了,將舊思維趕出腦海才是企業,自身最需要、最迫切需要做的事!

參考資料:創新地圖

耶誕節推薦兩個有意思的創新給你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耶誕節(Christmas),耶誕節是一個西方傳統宗教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使耶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也出現了。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耶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
耶誕節傳播到亞洲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韓國、中國等都受到了聖誕文化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後,耶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耶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聖誕帽、寄送聖誕賀卡、參加聖誕派對,以及聖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最近卻出來了這樣的新聞「一些大陸的高校開始禁止過耶誕節。誰過耶誕節就處分誰,一地方教育部門發文,禁止在校園內慶祝聖誕。」對這樣的決定,一些人提出贊成,一部分人提出反對。
為什麼會出現「中國人不過洋節」,「抵禦西方文化擴張」這樣的情況呢?

大家都知道耶誕節標配:聖誕襪、聖誕帽、聖誕樹,當然還有重要的一個環節:聖誕活動。

有新聞通過了幾張照片報導了之前幾年的平安夜的聖誕活動現況,車堵的是水泄不通。另外還有在北京、南京,還有在上海、天津拍攝的,照片上人們的笑臉,是真把這個節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來對待的。雖然他們當中的很多數,並不知道這個耶誕節的來歷以及它的內涵是什麼,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白天工作之後,下班之後馬上就投入到這個狂歡中去。但是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變得似乎是「西方節日年年過,沒有聖誕,只有節!」

今年的耶誕節,你真打算一成不變的這樣過嗎?連央視談到耶誕節都提出「與其抵制不如創新,應與時俱進」!
如果商家不要總認為只有熱鬧,舉辦大型的活動才能吸引客戶,才有節日的氣氛。而是真正做一些有意義的創新活動,那麼這個聖誕,也許我們真正能有個快樂的平安夜。

教客戶送一份真誠的聖誕禮物
看看下面這個溫暖的創新產品。商家可以送一張或是教客戶做一張這樣的卡片。在卡片上可以把聖誕故事分享給客戶。

視頻《Future with bright lights》
用科技改變傳統的節日慶祝。也許能更吸引眼球。


手繪電路的前景是無限的,當水性無毒的導電墨水被研製出來,它能在紙這種軟性基質上進行書寫,你根本不用晃動或是擠壓書寫筆,墨水能迅速變幹,你根據自己想的,很快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電路。手繪電路讓你輕鬆獲得低成本高品質的電子元件。還記得那時孩童時期,老師教的串聯並聯嗎?自己要求帶電線,小燈泡等等,而這項技術徹底革新了目前學校所教的電路。看看這個視頻,驚呆各位小朋友,陳列的元件馬上就能組裝出電路原型。

視頻《Circuit Scribe》

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這讓我想到了「本傑瑞」霜淇淋的誕生記。

這款被《時代》雜誌封面故事報導的霜淇淋,被稱為「世界最好吃的霜淇淋」,為什麼呢?

本·科恩和傑瑞·格林菲爾德和員工一起起草了一個任務書,闡明了該公司獨一無二的企業哲學。在提升公眾社會品質的創新之路上,他們開發了「巧克力軟糖布朗尼」霜淇淋產品。其中布朗尼是由紐約失業或者無家可歸的年輕人做的。此外,該款產品的60%收益都投給了環境保護組織,用來保護亞馬遜雨林的生態環境,這種創新之舉給森林破壞提供了一種經濟可行的彌補。

所以我們何不學習他們,與其砍掉一顆松樹做聖誕樹,何不親手種植一棵樹,或是將一份收入用作保護環境,組織有意義的公益事業呢?這比盲目的狂歡來的不是更有意義嗎?

 

企業如何導入實施工業4.0創新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工業4.0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是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的有利保障。然而如何讓工業4.0戰略真正的實施落地,為難了不少企業。先從哪裡入手?大數據、智慧智慧工廠,資訊自動化,標準化等字眼滿天飛的時候,企業往往需要條理出一份逐步實行工業4.0的計畫書,逐步去完善推進。今天我們不上複雜的結構圖,不談高深的理論,僅從企業立即馬上就能推進的方法談起!

首先工業4.0的目標是什麼?有哪一些實現途徑?
目標:研究兩個主題(1)智慧工廠(2)智慧生產
實現途徑:
(1)建設一個網路:資訊物理網路系統(CPS)
(2)實現三項集成: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的集成
(3)大資料分析:產品資料,運營資料,價值鏈資料,外部資料
(4)實施八項計畫: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管理複雜系統、一套綜合的工業寬頻基礎設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監管框架、資源利用效率

其次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國情,市場發展趨勢,選擇自己可以改善、實施的途徑。
儘管在上述文中,我們提出了實現工業4.0的一個途徑是建設一個CPS網路系統,因為CPS是實現工業4.0的基礎,沒有CPS的支撐,智慧工廠、智慧製造都是空中樓閣。但是CPS依賴於通過網路技術將工廠、機器、生產資料和人高度聯結,對於還未實現工業2.0或是工業3.0的企業真的能去實施嗎?
所以我們必須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和國情,市場發展趨勢,選擇自己可以改善、實施的途徑。

這是我們在兩岸實踐有效的工業4.0創新快速導入的方法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1.定義企業工業4.0規畫範圍及模式

-整合規畫(系統整合及加值應用)
-創新服務規畫(e.g.快速客制智慧生產服務模式)
-創新解決方案規畫(e.g.智慧生活)

2.組成一個工業4.0工作小組(高階主管與業務、RD 、製造、MIS等Keymen)

3.觀念、架構及方法研討(Awareness Training)

4.高階主管需求探討
-結合公司營運策略及目標/KPI發展工業4.0發展目標及策略.

5.流程與系統現狀分析
  -應用檢核表(Questionaire)

6.流程與系統需求探討
-Interview

7.企業工業4.0診斷分析及規畫報告
-結合現有模式及中長期成長需求規劃工業4.0整體架構並發展整合標準
-規劃整合工業4.0串接軌跡模式
-短期快速找一個點切入,建立行動化及M2M的基礎及標準。
-發展一個工業4.0模式並應用IoT智慧科技來整合且提升系統及管理能力
-選擇 一條產線(工廠)進行示範的實施

8.成本效益評估

現階段國內的製造企業是在工業1.0、2.0、3.0、4.0相互並行的狀態,要想實現工業4.0,那企業工作內容、流程和環境都會有變化,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去調整並適應新的工作組織,這就是所謂的轉型變革升級。而工業4.0創新人才的培養又是重中之重,德國製造業有著強有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其中「雙元制」職業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被譽為「德國製造」的基石、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我們應該借鑒其方法打造人才。

相關課程:創新解碼工業4.0創新思考圖

 

三招教你輕鬆應對顛覆性創新!

2016-12-01 詹長霖 創新品質決定企業價值

創新品質決定企業價值   AIM_2010

創新是一個企業進步的靈魂,是一個產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旨在改變及優化企業組織創新的DNA。

有研究表明,顛覆性創新導致老牌公司遭遇困境的觀點很多時候並不成立。雖然顛覆確有可能發生,但是許多企業有辦法應對,這就削弱了顛覆性事件與顛覆性結局之間的關聯。


應對第一招:迎頭痛擊

企業並非無力應對來自顛覆性創新的挑戰,它們缺乏的是動力。

儘管難以判斷後起之秀引入的創新能否真正構成威脅,但等到形勢明朗,老牌公司反擊的動力也就非常明顯了:它們必須行動起來,捍衛自己的市場地位。

20世紀80年代,微軟公司面對網景Navigator在瀏覽器市場的大熱,嚴陣以待,加大投入,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版本的IE瀏覽器。它還組建了一個全新業務單元,專門化解網景帶來的威脅。

應對第二招:化敵為友

老牌公司可以靜觀其變,看看後起之秀的創新是否不斷完善,構成潛在的競爭威脅。然後,老牌公司可以直接收購後來者的業務或系列產品,用不著發起市場戰爭。

公司間合作有一個潛在的制約因素:顛覆性技術所走的路線通常有別於老牌公司的傳統路線。所以,新舊技術整合通常成本很高。如果成本過高的話,合作就未必能帶來好處。

如果成本雖高,但還算合理,或者說隨著顛覆性技術的不斷改進、更好地被市場理解,成本能夠降低,後起之秀可以先選擇與老牌公司開展競爭,但隨著技術得到更多驗證,新老企業間的合作機會也會越來越大。

應對第三招:比誰命長

即使有了顛覆性技術,後起之秀也很難做到把價值鏈的所有重要環節都打造好。

事實上,在某些時候,老牌公司之所以居於行業領先地位,原因在於它們對於價值鏈主要部分已有投資,後來的競爭者難以複製。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牌公司也許可以與顛覆者比誰更耗得住,完全按自己的時間節奏來應對挑戰。

擁有重要附屬資產的老牌公司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時間。比如,20世紀排版印刷行業的技術更迭好比「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目不暇接,但默根特勒萊諾鑄排機的行業地位巋然不動。它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就在於字體。

市場新秀遇到的問題是它們沒有多種多樣的字體,字體是一項非常關鍵的附屬資產。字體是默根特勒以及其他熱熔金屬排版印刷廠商的專利資產,沒有這項資產,後起之秀根本無法與業內的老牌公司競爭。

鑒於應對顛覆的成本可能會很高,因此有必要在迎頭痛擊和收購兼并的時機選擇上做認真考量。要擊敗後起之秀,老牌公司需要最大程度地用好手中的優勢資源。

 

資料來源:商業評論雜誌

創新領航、蜂潮再起-2016南台灣產業創新研發成果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很高興11/22日應邀出席「2016南台灣產業創新研發成果展」,並發表『以創新重新定義企業價值』專題演講。這是為推動南台灣區域產業投入研發創新,扶植產業發展,促使中小企業追求卓越並樹立企業標竿。台南市經濟發展局與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合作,期許集合產官學研能量,共同推動南台灣產業區域創新及價值創造。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羅達生、台南市副市長吳宗榮也上台見證說明南台灣創新園區發展的傑出成績。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經濟部技術處副處長羅達生表示,為推動南台灣創新創業,經濟部十餘年來集合產官學研能量,共同推動南台灣產業區域創新及價值創造。透過工研院及食品所等法人的技術協助,成為吸引創新研發資源的重要平台基地,藉由南部業界進駐進行技術研發與創新,形成產業群聚效應。此外,為從事人才培育及輔導南部產業建立創新研發能力,目前已舉辦170場次、超過一萬人次參加的人才培訓課程。南台灣創新園區同時亦扮演著輔導南部產業建立創新研發能力的角色,至今累積742件科專專案、吸引超過台幣56億投資基金,其中政府更投入約27億支持產業創新,期許未來南台灣創新園區持續以「連結內外部資源,創造價值」,在南部孕育更多新興產業。

在健康照護的智慧感測方面,工研院的「連續式脈搏血氧監測模組」可應用於現今最夯的穿戴式智慧載具。透過自動調光以及強健式的訊號管理,可全天候偵測日常活動中的氧氣飽和度以及脈搏的連續監測。每分鐘脈搏次數(bpm)偵測正確率大於95%,氧氣飽和度量測範圍則為70-100% 。未來只要結合手機App與雲端服務,配合頭帶、手套、指套或手錶等穿戴式產品,可應用在運動耗氧、過勞、人體代謝、睡眠呼吸中止及呼吸循環等健康管理。

獲得2016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以雷射微投影為核心,可在駕駛視線前方2公尺遠處投射26吋的遠距寬幅浮空畫面,讓駕駛幾乎不用移動視線就可同時看到導航路線、車側影像、車況資訊等三個獨立的HUD影像,行車更安全。工研院微系統中心主任朱俊勳表示,智慧製造車聯網已是大勢所趨,汽車產業未來無論對前裝或後裝市場的感測技術需求只會更高,這次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獲獎不僅是對研發團隊的一大肯定,也期盼藉此帶旺我國微機電產業發展,奠定物聯網時代的創新研發實力。

此外,為了讓產業界能在工業4.0中掌握連結智能感測與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工研院在成果展也發表包括可支援辨識3D複雜工件,並達到校正流程全自動化的「3D視覺智慧導引系統」等多項工業用的檢測技術,以提供產業高規格與高精密度的製造解決方案,厚植產業邁向「智能工廠」的基礎能量。

本次成果發表,眾多園區企業展出多項優秀創新研發成果,可謂為企業標竿學習的最佳場域!期以藉此建立產業交流與資源共享平台,與所有中小企業攜手共同致力於企業創新轉型,以成為隱形冠軍目標而努力!

參考資料:工研院新聞

 

怎樣的團隊才是優秀的團隊?

/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很多人都將他們的公司描繪成大家庭,CEO們試圖與雇員建立理想的關係模式,讓雇員對公司懷有歸屬感,從而建立長期的雇傭關係,這樣凝聚力貌似會更堅固。

然而,用「家庭」這一字眼,往往會產生許多誤解。我們在此不是咬文嚼字,強調用詞問題,而是當企業文化如此培養。即會產生很多問題。

企業應培養一個個項目團隊,而不是一個家庭!
在真正的家庭中,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炒魷魚」。你不會因為孩子的表現糟糕而宣佈斷絕關係。想像一下吧,你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你媽媽和我認為你並不適合呆在我們的家裡。你在過去6個月中的表現一天不如一天,你對玩具的迷戀也不能增加你的個人價值。我們決定讓你離開,但是請你不要誤解,這只關乎家庭,和你個人無關。」難以想像,對吧?這就是CEO一面宣稱自己的公司是一個大家庭,一面又著手於解僱員工的真實寫照。儘管法律上有關於自由雇傭的說法,但是這些公司的員工還是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受到了傷害和背叛。

Netflix公司CEO雷德·黑廷斯(Reed Hastings)在講公司文化時,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家庭。他還讓手下的經理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下屬要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同類職位,你會全力挽留哪些人?而對於其餘不需要挽留的人,則可以發給他們足夠的遣散費讓他們回家了,我們要找到真正的明星雇員。

同家庭相比,一個專業的體育團隊往往會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如贏比賽、拿冠軍等),所有的隊員都會為達成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中間會有隊員離開,也會有新隊員加入,團隊的組成始終在動態變化。從這個意義來講,一家企業會更像是一支體育團隊,而不是一個家庭。

將企業分成項目團隊,不僅可以將工作細化,專項化,而且當這些隊伍的每一次勝利,都會讓隊員們有一種長期的身份認可,並建立起與團隊本身的緊密聯繫,儘管團隊本身一直都在變化。

優秀的專案團隊,是當人員頻繁變化的時候,依舊能達成團隊目標!
怎樣做?人員頻繁變化是企業最苦悶的事,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就這樣流失。要讓成員將團隊利益置於個人榮光之上,單靠信念是不行的。如果做得幫助團隊贏得勝利也是隊員取得個人成功的最佳途徑。遵循共同付出、相互信任、一起獲利的原則,雇傭者和被雇傭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實現最大的價值。

另外,團隊對人才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人才培訓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隨時能做到新鮮血液的補給,是一個創新型團隊應該具有的能力。儘管一支團隊不能保證所有成員長期雇傭,但是能保障一個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不被人員流失所影響,那麼團隊往往就能夠取得勝利。
建議課程:創新與變革創新解碼的思考圖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零售4.0,一切改變只為搶奪消費者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摘要:1916年,美國出現全球第一家超市,將傳統雜貨店推向現代化,成為零售1.0時代的開端;1963年,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大型連鎖量販店現身,由此揭開零售2.0時代的序幕;時至1995年,亞馬遜、淘寶、天貓等的興起,吹響了零售3.0的號角,電商成為零售市場的主流;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開啟B2C(商對客)、 C2C(客對客)、 O2O(線上到線下)、OSO(線上+服務+線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業態進入4.0新時代。那麼在創業期、轉型期、迷茫期零售企業如何在網際網路+時代助推零售企業成功轉型,如何開啟未來零售業的新思維和新模式呢?

一、零售4.0,改變了什麼?

零售4.0時代,改變最大的莫過於「消費者宣示了主權」。從網際網路時代的消費者購物生命週期的改變還有參與度等等都可以看到,消費者已然成為全管道、全天候、全頻道的消費者。


Yahoo奇摩日前公佈上半年內部電子商務資料,發現今年第2季度,網購族使用行動裝置比重高達六成,首度超越使用PC裝置的四成,O2O行銷模式不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強調虛實整合的全通路時代正式來臨。

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銷售漏斗」理論開始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移動購物生命週期」的理論——這個理論包括了市場行銷人員有機會影響移動購物用戶的消費行為和購買決策的 6個特定時刻。根據傳統的銷售漏斗理論而開展的市場行銷,在面對移動購物用戶時已經不那麼有效了,因為整個購買流程已經是不斷反復而不是循序漸進的了。

二、零售4.0,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要做什麼?
當行動購物趨勢成熟,迎戰「零售業4.0」新時代,搶攻ON世代商機就成了零售業的首要目標!有人會問,什麼是ON世代?所謂「ON世代」,是指對科技重度依賴的年輕族群,每日上網3小時以上,通常使用智慧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上網的人群。

如何搶佔這樣的商機呢?只有開啟B2C(商對客)、 C2C(客對客)、 O2O(線上到線下)、OSO(線上+服務+線下)全管道整合模式,零售業才算邁入了4.0新時代。這樣的全管道整合依賴著技術創新以及大資料分析。當說到這樣廣泛的詞彙,大家可能又覺得很難實現,而眼下的零售行業應該從哪些小的方向入手呢?

1)經營好你的口碑!
我覺得有一句話,是零售行業者應當牢記於心的「在今天,購買結束才是行銷的開始!」很多品牌的發展必然需要在粉絲經濟中崛起。

看看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超商雙雄今年的佈局行動商務!統一超今年陸續推出ibon2.0、ibonApp、7-ELEVENApp、智慧機電子票券等策略,更結盟PChome、中國信託共同推出掃碼付款的商務模式「Pi行動錢包」。統一超公共事務部部長林立莉表示,今年行動商務需求明顯成長,使用人數增加,早年需要使用廣告資源、優惠吸引消費者,如今消費習慣逐漸成形,可望產生「長尾效應」,目前ibon近兩成功能仍屬於免費服務,希望藉此增加消費者黏著度。全家則宣佈透過手機購物91App,在3,000家端架QRcode商品卡掃瞄購物,隔日取貨。

很多零售業大佬也知道未來品牌沒有粉絲遲早會消亡。利用會員行銷培育種子粉絲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2)提供走在消費者前面的「超預期」體驗!
移動網際網路的實質,就是實現企業和消費者之間接觸的最大化廣度和深度,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很自然地,將提供走在消費者前面的「超預期」體驗!

一是使觸點數量不斷增多,二是不斷強化觸及深度和互動性。在傳統的網際網路時代,電子商務無論其增長速度有多快,都要面臨「增長的極限」。這個極限是由傳統網際網路的特性決定的——個人電腦的非移動性決定了顧客與廠商之間的觸點及交易、支付方式終是有限的。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個「增長的極限」被打破了。日益強大的移動終端及其應用,為顧客提供了全息化觸點。

圍繞一個消費者,整合線上線下各種資源,打通和他接觸的N種觸點,為他提供n種無差別一致性的服務,這就是所謂的「全管道1+N+n」模式。

所謂「打通」,一是打通多種購買管道,把產品推送給消費者;二是打通多種新型媒介通道,把資訊推送到消費者面前。

概括起來零售業4.0就是一切改變只為搶奪消費者,最依賴技術性創新和思維模式的轉變。想想網際網路時代不就是人人製造、人人創意、人人設計、人人行銷、人人消費的「Me」時代麼!零售業4.0也不例外!
延伸課程:服務創新突破性思維解碼工業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創新差異源自於創新風格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根據Kirton博士的多年研究成果證實,所有人參與解決問題時都富有創意,但每個人在解決問題、創新思考及做決定時的喜好方法各有差異。往往在創新團隊中,會有意見比較保守的成員,也會有天馬行空,思維較為活躍的成員。而這樣的差異往往來自於他們應對問題解決的創新「風格」,而不是創新「能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特殊訓練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但每個人的創新風格卻很難改變,然而創新風格不分好壞,就如愛迪生與愛因斯坦,兩位都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卻恰巧是不同的兩類創新風格。

我非常喜歡來自於他們的兩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
一個從不犯錯誤的人,一定從來沒有嘗試過任何新鮮事物。—愛因斯坦

如果你有讀過他們發明創新的故事,你就會發現愛迪生屬於適應型的創新人才,而愛因斯坦的思維更天馬行空,屬於創新型人才。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他們的發明創新都非常成功,只是創新風格不一樣罷了。

既然創新風格很難改變且不分好壞,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瞭解自己是哪一類創新風格呢? 原因有兩點:

1.藉由發現自己的創新風格,進而找到適合自己創新風格的訓練方式,運用適合自己風格的創新工具啟動創新力,幫助自己成為創新達人,完成自己的創新成就。

2.讓團隊和自己瞭解自己是否適合新的任務和專案,團隊中創新型人才和適應型人才的比例會因不同的任務而不同,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使命。若你是企業研發設計的主管,或是高階主管,那你要如何領導一群人做創新突破,發揮創新團隊的綜合效益呢?唯有掌握團隊成員的創新風格,依照你的創新目標調整組建適合的創新團隊,找到屬於團隊的創新加速器。

正因瞭解創新風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我們創新顧問團隊在自己多年實踐創新經驗上累積了許多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發掘到快速提升創新力的關鍵秘訣。我們開發了創新風格測評iStyle的這樣一個系統,我們希望透過創新風格測評結果,讓所有關心自己創新能力的人瞭解自己。

iStyle創新風格測評分數排列為一個正態分佈,範圍從「高度適應型創新風格」跨越至「高度創新型創新風格」。測評共計32道題目,分數從32~160分,需要學員在12分鐘內憑直覺快速選擇做完32道題,這樣測評的結果才更為準確。回答完成後,系統就自動統計分數。96分作為一個分界點,96分以下為適應型;96分以上的為創新型。

(1)適應型的人,產生的構想較少,且這些構想更易管理,相關性更強、更健全和安全,可以立即使用。這一類人給人的印象是穩健、循規蹈矩、安全、可靠,並且期望新構想獲得高的成功率。

(2)創新型的人,常從出人意料的角度接近問題,不守傳統規矩 ,思維不著邊際,在挑戰規範時很少考慮舊有習慣。將改變視為打破常規的因素。給人印象是不可靠、不切實際、強烈反對派、容忍高失敗率,並且他們往往是團體與共識的促進者,主張徹底改變。

所以,如果你想加強創新團隊溝通效果,且快速提升創新效益,不妨先測一測自己或團隊成員有怎樣的創新風格吧!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讓創新系統落地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讓創新系統落地」這篇文章是前陣子「世界經理人雜誌」編輯專訪我及多位創新專家後所撰寫的。文中提供一些很好的想法給想推動創新的企業參考,希望大家在創新的征途上少走冤枉路。

http://www.aimniche.com/consulting.html


「不創新,就滅亡。」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這句至理名言一直備受推崇,尤其在競爭日益激烈、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更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商界發展,很多曾在行業內名噪一時的頂尖企業,最終卻因企業家的更迭而逐漸走向黯然衰敗,難免讓人感到唏噓。反觀那些基業常青的企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們卻始終能夠推陳出新,甚至走在行業的前端。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企業能夠持續不斷地創新變革,在變化面前總是快速反應、先人一步。換言之,它們打造相應的管理系統和運作機制,確保創新源源不絕。

發現系統性創新的實質


「一個發展成熟的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它們的創新實際上是投入一種機制來實現的。不管你今天換來這個領導,還是明天換來另外一個領導,這個企業都能夠一直發展下去。」普華永道思略特諮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徐滬初表示。這種創新機制,並非僅特指產品或管道等方面的創新,也不是一時的靈感迸發,它依靠的不是一兩個人的智慧,而是企業整體的運作機制。


「一般性創新和系統性創新的本質區別在於是由個人驅動還是機制驅動。」波士頓諮詢公司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阮芳直指核心,「如果企業家僅僅擁有好的商業想法,這是一般性創新,並不是系統性創新。系統性創新基於一定的機制和土壤,它能夠孕育種子並讓其發芽。企業若想基業常青,其重要前提就是企業能夠不斷挑戰自己、革自己的命,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不被淘汰。如果固守常規,可能只能玩轉一個或幾個經濟週期,但卻並不能持久經營下去。」


綜上而言,企業若具備系統性創新的能力,便能夠持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為自身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當今時代是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資訊的普及和共用程度十分高,企業的發展對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業如果能夠系統性創新,那麼企業的創新速度就會變得更快。」AIM俐鉅創新研究院CEO兼首席創新長詹長霖說道。


然而,系統性創新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知名整合傳播機構Hill & Knowlton曾對全球175家公司進行調研,其結果發現推進連續不斷的創新對所有公司都是最困難的目標,很多公司還沒有建立起一種結構化的或系統化的方法,不能推進連續不斷的創新。因此,清晰認知系統性創新的實質,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系統和運作機制,是現今大多數中國企業有待提高的地方。


支撐企業持續創新的管理系統和運作機制,究竟包含哪些具體內容?根據相關的權威研究結果,這樣的管理系統和運作機制包括企業文化、組織模式、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波士頓諮詢公司最新的「全球創新調查」報告指出,當今時代,創新的速度的重要性正在迅速上升,這意味著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速度必須要加快,同時意味著將這些新產品交付給客戶的速度也要加快。這份報告特別指出,為了加速創新,企業需要設計相應的 「系統、組織、流程和文化」。


普華永道思略特諮詢公司每年都進行「全球創新1000強」的調查研究,該公司梳理2005-2014年這十年的調研結果後發現,那些在創新上表現出色的公司,往往專注於業務能力、組織和流程等領域。


把握趨勢自我革新


今年年初,IBM首席執行官羅睿蘭(Ginni Rometty)曾在全球最大規模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說:「IBM不再只是一家硬體公司或軟體公司,而已經轉型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雲平臺公司。」在行業變革的面前,IBM這個運轉了105年的商業帝國,放棄了曾在20年前給其帶來豐厚回報的業務。在過去的十年中,IBM一直在革自己的命,建立了覆蓋42個國家的雲平臺,逐漸實現了從PC硬體製造和服務走向移動網際網路服務和雲服務的轉型。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行業巨頭IBM並沒有沉湎於昔日輝煌,而是加快腳步,自我革新。


由於對行業趨勢的把握,像IBM這樣的行業巨頭,總能及時調整自己航行的方向,為持續創新指明了方向,讓自己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很多企業高管都躺在過往的功勞簿裡,很難忘記過去的成功。其實,過去和現在的打法完全不一樣,對企業家來說,要讓自己的心態不斷歸零,接受現狀的改變,去除自身的傲氣,不被過去的成功的經驗所誤導。」詹長霖建議,企業若想打破固守現狀的模式,就要建立學習型的組織或文化,促進員工終生學習,從而助推企業與時俱進。「企業在進行創新的時候,還可以讓客戶參與進來,比如開放對消費者的視窗等。同時,企業還可以將上游和下游供應鏈都導入進來,讓大家一起投入資金和人才技術,將之變為完整供應鏈系統的協同創新,這樣更有助於企業接地氣,把握市場的動態。」


除此以外,阮芳則認為,在企業組織架構上建立戰略部門對行業趨勢的把握也極為必要。作為一家享譽百年的企業,西門子對戰略的制定高度重視。「據我所知,為了加強對行業變化的洞察和應變程度,西門子成立了戰略部門。其戰略部門上百多人,一部分人為『骨灰級』行業專家,對行業趨勢瞭若指掌;還有一部分是問題解決專家;最後一部分是對業務十分熟練的員工。」阮芳進一步闡述道,「IBM、西門子等這些商業巨頭,通過建立適當的運作機制,從而使得自身對行業變化的感知和洞察變得異常敏銳,因此總能更好地把握變化的趨勢,持續創新,走在時代的前端。」


敢於試錯容許失敗


「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中說道。
作為一家具有系統性創新基因的企業,華為的手機份額從一開始的陷入困境到今天躍居全球前三的佳績,離不開其允許人們「犯錯」的企業文化。經過了若干次失敗的嘗試後,在慘痛經驗中成長起來的華為終於研發出令消費者感到滿意的產品。


「首先你要允許失敗。」詹長霖說道。對企業來說,敢於試錯,容許失敗的態度,意味著企業要為創新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大部分企業之所以沒有敢於試錯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家、管理者本身的推行不夠徹底,是領導者的個人毅力、耐心和決心不夠。企業文化的建立要自上而下,在企業發生問題的時候,領導者要站出來承擔責任,而不是推卸責任。」


企業員工害怕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企業中也沒有建立相應的寬容氛圍,因而大多數的員工駐足不前,不願意挑戰和突破,從而導致企業停滯不前。「企業應該要有容錯機制。」阮芳表示,所謂「容錯」,便是容許失敗、敢於試錯,並且讓組織能夠在創新上更銳意進取,不會因為懼怕責罰而止步不前。「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和管理文化,具有創始者的個性和特色。領導者通過在決策機制中,自我否定和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來保證享有不同的觀點碰撞和更有新意的想法誕生。」


在這一點上,任正非就曾明確表示過「對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他認為這些只顧保自己利益的人是變革的絆腳石。如果在其工作中,沒有改進行為,甚至一次錯誤沒有犯過的,就應該進行免職。由此可見,任正非對企業「試錯」文化建立的重視和決心。


然而,應該如何鼓勵「失敗」?詹長霖建議,企業可以在內部成立「魯蛇(Loser)俱樂部」等,讓試錯形成一種氛圍。同時,在鼓勵試錯的過程中,也要鼓勵員工分享失敗經驗,由此學習如何避免再次犯錯,從而離成功更近一步。「通過討論『失敗』的創意,或許會打開另一片未知的市場也說不定。」另外,除了允許失敗,企業還可以獎勵失敗。比如,企業舉辦「年度最佳失敗獎」評選活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不過,雖然鼓勵試錯,但也應該有所節制。對於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在並不具備過多資源的情況下,如果試錯過多反倒會讓企業得不償失。「要有『條件的』的失敗,中小企業口袋不夠深,試錯可以受傷但不能導致滅亡。企業可以成立創新委員會或者讓相關高管去評估、衡量創新的成效。」詹長霖認為,「70、20、10」定律較為適合企業發展,即創新投資中,70%用於「持續的」創新,如反覆運算產品的研發;20%則投入於較為「領先的」創新,比如下一代產品的設計;而剩下的10%則可以讓員工大膽試錯,甚至可以研究和當前產品業務全然無關的專案,以為公司未來十年的發展和佈局做好準備。「通過這種運作方式,企業的創新可以持續發生,甚至很有可能會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而這會讓你的企業受益無窮。」


創新的文化不止於容許犯錯,如何從整體上打造創新文化?普華永道思略特諮詢公司建議企業採取五項措施:在企業的生態系統中鼓勵各方合作;對內部創業者的創新努力進行評估和激勵;強調速度和敏捷度;像創業風險投資家那樣思考;在創新與卓越運營之間取得平衡。
在系統、組織和企業文化之外,企業要如何優化持續創新的流程?波士頓諮詢公司認為在企業中應用精益流程是一種絕佳的做法。這包括減少流程中不必要的環節,去除流程的浪費,加快創新的速度。波士頓諮詢公司最新的「全球創新調查」結果顯示,在體現產品開發的精益度和效率的12個維度指標中,創新速度快的公司和創新能力強的公司,這兩類公司的得分相當的接近。


有了「創新的系統」的落地,創新「系統地」落地不過是件很自然的事兒。

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認知有障礙,趕快看下去!

文/AIM俐鉅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

1912年4月14日晚,在撞上冰山2小時40分鐘後,皇家郵輪鐵達尼號在北大西洋上沉沒。2200名乘客及船員中,僅有705人在登上16隻救生艇後被卡帕西亞號救出。

試想,如果船員將冰山視為一種救生工具,而非災難的根源,那麼會有多少人生還?

冰山矗立在水面上,水準延伸大約400英尺,載著倖存者的救生艇本可以先駛到冰山處,尋找一處平整的地方。鐵達尼號也還能航行一段時間,本可以駛近冰山,讓乘客爬上去……

沒錯,任何時候拼的都是智商,考驗的都是認知能力。但是這就是事實,當時沒有人想到這個辦法,如果現在讓一組高管,甚至創意產品經理和行銷人員為鐵達尼號的乘客想出一個救援的創新方案,他們很可能像船員一樣缺乏想像。

1.是什麼導致想像力的缺乏?
功能固著,
這一心理偏差將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禁錮在傳統思維中。在航海的情景下,冰山是必須躲避的危險物體,人們很難換另一種思維看待它。我們看到一件普通物品時,會在意識中自動遮罩與其用途不直接相關的特徵。這是日常生活中高效的神經策略,但卻是創新的大敵。

除了功能固著這個認知障礙外,還有其他的認知障礙是阻礙創新的嗎?
設計固著,當人們被要求對一件產品進行再設計或作些改動時,常常局限於現有的設計特徵。這種阻礙創新的現象被稱為「設計固著」。一項研究請了15個人盡可能多地列出他們能想到的,所有與蠟燭、掃帚以及其他常見物品有關的特徵和聯想。接下來,將他們的回答按照不同特徵分類,包括顏色、形狀、材質、設計用途、美觀性、激發的情感、生成的能量類型以及其他常見組合。為每個物體總結了32種特徵,

我們輪流考查物體的每一個要素並提出兩個問題「它能被進一步分解嗎?」以及「我們的描述暗示了某種特定使用方式嗎?」如果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繼續分解這個物體的要素,直到把它們用最基礎的詞彙描述出,然後將結果畫成簡單的樹狀圖。當冰山被剖析成浮在水面上200到400英尺長的表層時,它作為救生平臺的潛質就很快顯現出來了。

另外,還有一個很多企業都犯的認知障礙就是目標固著,目標的描述方式往往束縛了人們的思維。而往往大家不愛換自己常用的描述方式,覺得自己已經把問題闡述的很清楚了。

2.創新不是無影無形,可以藉由方法論梳理出路徑,讓創新思維視覺化。

當冰山被剖析成浮在水面上200到400英尺長的表層時,它作為救生平臺的潛質就很快顯現出來了。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是,當人們面對一個厚實的裝滿糖果的可重複封口袋子,被要求想出一個新設計,開發袋子新用途時,他們往往會利用現有設計所使用的特徵,也就是說,他們只將注意力放在袋子底部寬度或袋子的塑膠硬度上。然而真正的創新需要你利用其他人沒有發掘的特徵。

多數目標的重心是表示行動的詞,而動詞往往都有下位詞。每個下位詞都暗示一個更具體的實現目標的方法。動詞「去除」有172個下位詞、「引導」有50個、「運輸」有46個、「分開」有115個,而可能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貌似非常基礎的動詞「混合」僅有24個下位詞。

試試這種說法,用這種形式描述目標並嘗試更換每個詞的下位詞,你無須耗費太多精力和財力,就能探索到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

所以我們創新專家做的就是總結這樣的一種培養、增強創新思維的方法論,希望能從日常生活中去訓練這樣的視覺化創新思維行為。只有養成了這樣的思維方式,才不會再出現鐵達尼號那樣的慘痛教訓。

將問題解決流程分解成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並顯示這些部分之間的聯繫。人們不必記得列出的所有組成部分,因為圖表直觀地傳達了這些資訊。系統、科學的方法將驅散了籠罩在「創新」上的一些神秘氣息。

參考資料來自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1月